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安乐死是否是犯罪行为思维导图

安乐死是否是犯罪行为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不爱计较 浏览量:32023-02-22 15:32:28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安乐死是否是犯罪行为思维导图

什么是犯罪?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具有三大特征:社会危害性从行为与社会的关系说明犯罪的特征,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从行为与法律规范的关系说明犯罪的特征,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形式特征;应受刑罚性从行为与国家反应方式的关系说明犯罪的特征,是犯罪的法律后果。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或者可能造成的这样或那样的特性。一般认为,社会危害性包括客观危害,人身危险性,主观恶性三个方面。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安乐死是否是犯罪行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安乐死是否是犯罪行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ec19f6fac201382e6175c1bd0137ba3

思维导图大纲

安乐死是否是犯罪行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1、客观危害

从客观危害来看,实施安乐死行为的客观结果是病人的死亡,是一种因非自然原因而丧失生命。这样的结果是否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病人是希望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而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的。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一般的杀人行为——剥夺尚希望好好的生活在“此岸世界”的人的生命。这是病人希望达到的结果,对病人没有危害。

2、人身危险性

从人身危险性来看,“再犯可能”和“初犯可能”的机率都是极小的。因为首先要有一个身患绝症、痛苦不堪的病人存在,而且要有病人的授权,实施行为对象的特殊性大大制约了“再犯可能”和“初犯可能”。刑罚就是避免再犯和预防初犯的。对那些便于实施的犯罪,若不追究,那么下一个受害者随时随地可能是我们自己,因此社会公众便普遍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社会秩序将无法正常维系,生产生活将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必须给予刑罚。而实施安乐死不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因为那些要用顽强的意志咬紧牙关与病魔斗争到底的人们是不必担心别人对其实施安乐死的。而社会上其他健康的人更不用担心有人对他们实施“安乐死”。

3、主观恶性

如果仅仅在主观恶性的外在表现,即我国刑法理论上的“罪过”的层面上理解,那么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无疑可以适用于“犯罪故意”的判断标准——请听法官一本正经、振振有词地宣判:“被告人,某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乙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被告人某甲是故意犯罪……”这仅仅是从外在表现上做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我们必须在主观恶性的内在本质的层面上去把握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也就是要分析,行为人实施该行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恶性”。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什么是转化率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什么是转化率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什么是转化率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8280f15f8275d2fce234023e10e0875

双评价(范围是一个系统,总体具有一致性)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双评价(范围是一个系统,总体具有一致性)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双评价(范围是一个系统,总体具有一致性)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ac22bd986f9058e1a0622685b7b23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