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规定,在行政赔偿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本条规定了原告提供证据的范围,仅限于造成损害之事实,而并未要求将因果关系的证明纳入原告举证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条第3款“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中,证明因被诉行为侵害造成损失的事实”,也并未有要求原告承担因果关系之举证责任。然而,许多人在理论或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将此举证责任加于原告,所谓“赔偿诉讼不同于行政诉讼”,因而“谁主张,谁举证”。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浅议我国行政赔偿因果关系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浅议我国行政赔偿因果关系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bf69d25c57a5260337543a465c26ac1
浅议我国行政赔偿因果关系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综上所述,国家赔偿诉讼中之举证责任既不同于民事诉讼中之“谁主张,谁举证”,亦不同于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
对于行政不作为所造成的侵权后果,能否要求国家赔偿?从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文来看,似乎并未明确规定。如确立“不作为”之可偿性,那么以什么标准来限定其范围呢?
在国家赔偿法制度发展阶段,只对于行政机关人员积极的侵权行为国家才有赔偿义务,不作为不能成为国家赔偿的理由。但随着对行政权应有积极性见解的产生,行政权中的“治安行政”特别应该具有这种积极与主动的特征。因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侵害行政相对人权利及自由,虽多基于积极行为,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消极不作为亦可造成侵权之后果。虽然“行政不作为”之可偿性应成为“福利国家”依法行政原则及“法治国”理念贯彻之中流砥柱,然而究竟如何界定国家责任之范围,才不会使国家赔偿责任过大或者过度限制行政相对人的国家赔偿请求权?
从行政相对人及第三人角度而言,其应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即“主观公权利”,即公民基于公法法规所赋予的法律上力量,而为自己利益请求国家机关为特定作为,容忍或不作为之地位,相对而言行政机关负有一定之义务。
综上所述,不作为行为可偿与否应从两个方面界定:第一,行政机关有无法定义务,有无裁量权;第二,相对人及第三人有无请求权。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RBT工作管理计划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RBT工作管理计划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7511cf9c98d75f4a7a974d65f912b8f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孙某诉某县公安局行政处罚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孙某诉某县公安局行政处罚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d985766ae36f1fff362354740ebcf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