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探寻耕地保护“中国策”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探寻耕地保护“中国策”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5f49e2c2c47e67f9a666ba9b3ded5a9
探寻耕地保护“中国策”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就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完善新时代耕地保护治理体系作出了系统阐释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护耕地
使命在肩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人类食物的98%来自于土地。然而,受土地资源分布、开发利用效率等因素影响,粮食问题依然困扰全球。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最新报告,2019年,全球有约30亿人无法获得健康膳食;2020年,全球超过7.2亿人面临饥饿,近1/3(23.7亿)的全球人口无法获得充足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人口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00亿,而耕地和水资源系统的利用目前已濒临极限,并且现有耕地仍处在持续退化中。全球气候变化继续发展,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频度、影响程度增加,范围扩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事实表明,全球性突发事件往往加剧国际供应链紧张,甚至导致其中断,包括粮食流通在内的国际贸易秩序受到严重威胁。这些因素叠加,造成全球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面临的压力将与日俱增,挑战会日益增大。
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14亿人口,不能指望别人养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好我们的土地、土壤和水资源,特别是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中国策"。
粮食"十八连丰"
耕地保护功不可没
人们常用"七山二水一分田"来描述中国耕地面积占比之小,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耕地资源稀缺的状况。据测算,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43万平方公里,只约占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14%,耕地资源数量总体不足,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通过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农业生产投入的持续增加,在耕地持续高强度利用的背景下,中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成功保障了14亿人的粮食安全,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力推进,耕地保护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成了修订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强化对耕地的保护,特别是为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耕地保护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之一。
全国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与利用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有效地守住了耕地红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耕地修复治理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工程,显著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益,为粮食产量"十八连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临多重挑战
任重道远
在看到耕地保护取得重大成就,粮食连年取得大丰产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面临的多重挑战。
一是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传统,经数千年发展,适宜耕种的土地资源已被开垦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持续减少。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上一轮调查减少了3000万亩。从2000-2018年,耕地重心向西北迁移了57公里,不利于水土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合理配置,也加大了北方农田生态系统生态风险。
二是保持耕地资源数量面临的压力依然不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等持续增加,同时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面积也有扩大趋势。2021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实有耕地19.18亿亩,虽然严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比2011年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量仍有所减少。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将超过70%,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需求依然强劲,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视。
三是保持耕地资源质量面临压力。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前提。考察分析我国区域耕地的质量,可以发现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比如,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有机质下降,华北农田地下水漏斗面积扩大,西北地区仍然受土地荒漠化困扰,南方部分地区土壤污染和酸化问题有待进一步遏制和解决。另外,已建成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在提高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
借鉴国际经验
打赢"三大战役"
切实保护好耕地,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和导向,紧盯国际耕地科学发展前沿,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研制,利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打赢耕地保护的"三大战役",即在2035年前全面遏制优质耕地数量减少的"保卫战";在农业生产优势区,开展耕地质量"保育战";在生态脆弱区,开展耕地质量退化"阻击战"。
对于美国等人均土地面积大、粮食出口型国家,保护土壤、恢复地力的主要手段是轮作休耕和较低的种植强度。我国的特点是耕地资源紧张,必须在高强度利用的同时,保持耕地产能不下降甚至有所提高。这是中国科学家肩负的光荣使命。笔者认为,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把耕地保护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遵循因地制宜、用养结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水土资源总量匹配、高标准生态良田建设和耕地生态修复,遏制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势头,实现耕地休养生息。
近年来,国际上保护性农业和再生农业兴起,强调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可持续利用极其珍贵的耕地资源,科学协调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这些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在高强度集约条件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在积极借鉴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保护和利用技术体系。具体来说,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进一步建设高标准农田,使相关标准如灌排体系的建设标准、旱农地区的排水体系建设标准提升到新水平。
此外,加大力度发展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为防治耕地质量退化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条件保障。在农田尺度上,应采用少耕免耕、多样性轮作、有机肥投入和覆盖作物等技术措施,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区域耕地保护
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气候环境、土壤环境等差别很大,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分析不同区域耕地的特点和面临的具体约束条件和核心矛盾,制定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此,笔者在多年全国实地考察调研和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如下意见以资参考。
在东北地区,应大力推广"梨树模式"等以保护性耕作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技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覆盖作物种植研究,遏制冬春季地表裸露引起的风蚀和水蚀,以及由此导致的农田土壤退化问题。
在黄淮海地区与中部平原区,应大力推广冬小麦免耕技术,通过少动土和秸秆覆盖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西北旱农与绿洲灌区,也应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绿洲灌区需探索节水保水控盐下的绿洲再生农业模式。
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地区,应考虑引入多种覆盖(绿肥)作物,减少化肥施用,从而真正防止农田土壤退化。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0b9a8a2dd2fb4593f8130ef16c320fc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1章 化工设计基本知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1章 化工设计基本知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0ec0519ed26419068a32a511862a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