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贪污共同犯罪定性刍议思维导图

贪污共同犯罪定性刍议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几点疏雨 浏览量:12023-03-08 15:55:4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贪污共同犯罪定性刍议思维导图

核心导语:贪污罪的犯罪一般情况就是公职人员,或者是企业单位的一些领导高层,那么这个在贪污犯罪中,假若是共同的贪污犯罪,其主要是怎样进行处罚的呢?这个罪名如何定性,下文将会详细分析,树图网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贪污共同犯罪定性刍议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贪污共同犯罪定性刍议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147bfbb184cd49623a44eb5041a83c2

思维导图大纲

贪污共同犯罪定性刍议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犯罪是我国反腐倡廉斗争的打击重点,而贪污犯罪在大案要案中又常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由于贪污犯罪主体要求的特殊性,所以在同一贪污案件中共同犯罪人不同的主体身份加深了对这一类型共同犯罪定性分析的难度。并且,由于我们可遵循的司法解释又多有值得商榷或难以适用之处,这又进一步造成实践中对贪污共同犯罪定性的多种歧义,这不仅不利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也不利于反腐倡廉斗争的进行。

是否所有的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公共财物(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均以贪污罪论处或均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视情况的不同,加以具体分析。对于同一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共同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应以贪污罪共犯论处,这一点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无异议。但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本单位之外的其他人勾结(内外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以及在同一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的定性问题,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均有颇多歧义。就此问题,笔者愿以一己之见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内外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的定性问题

在我国,理论界对内外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的定性问题争议较大,立法上前后也有明显变化。一种观点认为,应对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分别定罪。即在非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共同犯罪的案件中,如果一案有两个以上实行犯,而其行为分别符合不同犯罪构成时,则依个人行为所触犯的罪名分别定罪。这种观点实际上忽略了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均系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实施犯罪这一基本特征,在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成为职务犯罪实行犯的情况下,共同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实施犯罪这一特殊行为,就将两者的行为联成了一个整体,从而使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具有了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属性,因此,对二者分别定罪的观点难以成立。

笔者秉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内外勾结侵吞公共财产的应一律以贪污罪共犯论处。该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其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因为: 1. 在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实施犯罪时,两者的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整体性特征在这里体现为,在客观上,共同犯罪人均实施了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侵吞公共财产的行为,因此其共同犯罪行为就具有了明显的某种身份犯的犯罪特征,同时,在主观上,各共同犯罪人又都具有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的共同认识和意志,那么,整个犯罪行为当然也就具有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主客观特征,其犯罪性质当然也就属于这种犯罪。因而,内外勾结侵吞公共财物的案件,由于其客观上整体行为有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的特征,主观上各共犯又都具有认识并希望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的故意,并且没有国家工作人员及其职务便利,该犯罪根本不可能完成。因此,不论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哪一方为主犯,全案均应以贪污定性。 2. 特殊主体优于一般主体的原则同特殊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一样,已被刑法理论界所接受和认可。国家工作人员是特殊主体,非国家工作人员(包括没有利用自己职务便利的国家工作人员)是一般主体,在两者发生与主体身份有关的共同犯罪时,应以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所触犯的罪名定性。这同时也能更全面的体现该共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一观点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 1988 年 1 月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和修订后刑法的认可。

二、同一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行为的定性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于 2000 年 6 月 27 日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三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从这一规定看,最高人民法院对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行为的定性问题,采纳了以主犯性质行为定性的观点。对这一有效司法解释,在执法中当然应该严格执行。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规定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实践中执行起来也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必将造成执法上的混乱。因为,对于同一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他们各自的职务便利和身份构成的不同犯罪分别定罪量刑为宜。理由是:

1.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特征,对共同犯罪应当定一个统一的罪名,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原则,特别是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占有本单位财物的案件,在承认共同犯罪行为和共同犯罪故意的同时,依据法律规定的主体身份及利用职务便利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罪名,给予不同的处罚,既能体现共同犯罪人对自己所参与的犯罪行为负责的原则,又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2. 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是刑法规定的两种不同的身份犯罪,前者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后者由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构成。由于犯罪主体各自身份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其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所以,刑法规定的两种犯罪的刑罚并不相同,前者重,后者轻。这反映了立法者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性犯罪从严惩处,对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性犯罪从轻处罚。既然法律对具有不同职务身份的人利用职务便利所构成的犯罪已做出明确规定,当然就应当依刑法的规定来定罪处罚。因此,对此种类型的共同犯罪分别定罪是符合立法精神的。

3. 此种类型的共同犯罪与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占有公共财物类型的共同犯罪并不相同。在后一类型的共同犯罪中,无论国家工作人员还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均有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的同一主观故意,并且实际行为中利用的也仅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而在后一类型的共同犯罪中参与共同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二者各自具有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的行为和故意,二者之间的差别明显,因此在犯罪定性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4. 对于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最高法院的上述解释也难以解决。例如同为主犯的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案件,以哪一个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依照最高法院的上述解释,就难以解决。如果根据分别定罪的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处理结果也符合立法本意。

■ 如何认定介绍贿赂罪及其相关问题 

■ “版面费”与单位受贿罪

■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立案前的审查方法 

■ 贪污罪的主体包括哪些?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第四章市场营销调研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四章市场营销调研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四章市场营销调研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a166ea6cec252ef7f0c6d9e0f498e3a

共同犯罪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共同犯罪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共同犯罪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28772edc0f7c8dc2245afdbbd7fbc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