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感觉概念,其他感觉等内容讲解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三章 感觉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三章 感觉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63c5ce8aba0b7f556d42b0e9c67e9b9
第三章 感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感觉:事物被我们的大脑接受和加工这些属性,进而认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虽然简单,但却能使个体获得正常生存的必要信息,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作用
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其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最后,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不会有很大变化
三、感觉的编码
能量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特异化理论:该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模块)理论:该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官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绝对感受阈限: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到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受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
1.对数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2.幂定律:P=K(I的n次)(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3.信号机检测论
一、听觉刺激和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对周围空气产生压力,使空气的分子做疏密相间的运动。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振幅: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单位为分贝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根据发声体是否具有周期性,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
乐音:周期性声波
噪音:不规则的,无周期性的声波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作用主要是收集声音
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
声音的传导途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空气传导:指鼓膜振动引起中耳室内的空气振动,经由正圆窗将振动传入耳内
骨传导:指声波从颅骨纯如内耳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后者是听觉的感受器。毛细胞的细毛突入由耳蜗液所充满的中阶内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了听神经,即第八对脑神经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音调的变化略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仅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
1.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2.共鸣理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一,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3.行波理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4.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二)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
(三)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
声音的掩蔽分为几种
纯音掩蔽:用一个纯音作为掩蔽音,观察它对不同频率的其他声音的影响
噪声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声对语音的掩蔽
一、皮肤感觉
(四)痛觉
(一)肤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二)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三)温度觉: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
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痛觉传递了身体受到伤害的信息,因而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
二、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
由有气味的物质引起
有气味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
(一)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二)平衡觉也叫静觉
(三)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视觉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
一、视觉刺激
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人眼的可见光波长为380-780nm,这只是其中一个狭窄的区域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一)眼球
人眼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形状近似于一个球。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
(二)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第一层是视锥和视杆细胞,第二层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第三层有神经节细胞
换能作用:人眼视杆细胞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视蛋白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蛋白质;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他的结构近似于维生素A。在光的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这个过程叫做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在分解过程的后一阶段,出现放能反应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
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视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第三级神经节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光线的基本特性: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
(一)明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光强与明度并不对应
(二)颜色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色觉缺陷:色弱和色盲
色弱患者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体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小得多
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
3.色觉理论
(1)三色说(托马斯 杨):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种特殊成分敏感,当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
四色说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被称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三)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1.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2.边界突出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3.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
视敏度一般可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游标敏度和最小间隔敏度三种
最小可见敏度: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游标敏度:用游标来测定。要求被试能够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
最小间隔敏度: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四)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1.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能保留短暂时间。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3.闪光融合:看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闪光时,会有明暗交替的闪烁感觉,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看到的则是稳定的连续光
4.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韦伯定律:K=德尔塔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原刺激量,德尔塔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