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文化差异,国际商务导论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国际商务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国际商务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9d4ff0d0d72c049a619eb742e0ff66b
国际商务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国际商务的基本概念
国际商务的含义
国际商务或国际商务学世一门研究为满足人及组织的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的科学。 该定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跨国界的活动; 二是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国家、企业或个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商业性经济活动,不是非商业性的跨国经济活动(例如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
国际商务的类型与特征
国际商务的类型
概括起来讲,国际商务可以分为三大类: (1)国际贸易,即货物与服务的进出画: (2)国际直接投资; (3)特许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国际信贷及融资等除贸易与直接投资以外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
国际商务的特征
(1)国际商务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综合反映
(2)国际商务以进人和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
(3)国际商务复杂多变、风险大
与国内商务比较,国际商务有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活动范围不同
②受制约或市场化程度不同
③经济调节程度不同
④经济运行的媒介体不同
⑤经济运行的环境与条件不同
⑥风险大小不同
国际事务的产生与当代背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自由派”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看,这种观点包括两种主要看法: 第一,全球化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 第二,全球化的实质是美国化 (2)“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或“左”派观点 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3)“怀疑派”观点 认为为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而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的神话。 (4)“变革论”观点 认为全球化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塑当代世界。 (5)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是通向世界和平与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未来新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抑或对于发达国家都是严峻的挑战,因而应对经济全球化最好的对策就是全球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国际商务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务的产生
经济学的角度看,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能够顺利进行产品(商品)的交换。 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商务的发展
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 1)贸易主导阶段 (2)投资主导阶段 (3)全球商务阶段。
国际商务也出现了如下一些发展趋势: (1)生产活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 (2)国际贸易对企业经营更加重要 (3)国际商务活动的需求环境逐渐形成 (4)无形贸易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凸显 (5)生产营跨国公司化 (6)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
国际商务的当代背景--全球化
全球化的含义: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从整体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一是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发展; 三是全球要素资源加快流动。 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就是: 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投资全球化④金融全球化⑤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2)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①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经济同质化,而是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包括商品、服务、技术、信息、劳动力、货币资本的交易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②市场的自由化伴生国际规则的全球化。 ③在国际经济中,还有附属于经济全球化的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包括精神消费),它是以商业的全球发展为背景的。这种全球化基本与发达国家率先开发的新型商品与消费倾向吻合。 ④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生产和交换全球化的发展速度,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波动更容易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缺陷无法有效防止金融投机对实力不强的国家的金融安全的威胁;各国金融屏障的撤销,便利了资金泡沫的发生与作用,破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⑤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和收人的不平等不断加剧。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 (2)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3)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4)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5)国际局势相对缓和 (6)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和完善,在协调各国经济、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各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①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使得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即地理距离失去了意义 ②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 ③全球化意味着世界整体福利的增进和机会的增加。 ④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⑤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⑥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①增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 ②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③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④国际游戏规则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不利 ⑤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过度开发与破坏。 (3)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评价。 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性。如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是一把“双刃剑”,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
反全球化 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有以下特点: (1)在南方、外围及第三世界里,反全球化的情况很复杂; (2)就地区而言,在反全球化强度方面,东亚不如欧美,东欧不如西欧; (3)就产业而言,更多的反全球化力量来自原第一与第二世界的“旧经济”部门而不是“新经济”部门; (4)反全球化与冷战后全球范围内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力量与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 (5)反全球化往往与环境、生态平衡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6)在一些从全球化中受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反全球化的力量相对较小; (7)反全球化作为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与全球化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针锋相对体现了后冷战时代新的意识形态; (8)全球化的负面后果直接催生了许多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宗旨与使命就是反全球化。
国际商务的内容与本书的框架结构
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与社会差异概述
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 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包括一国在对本国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结构、程序和活动。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是指集体目标优先于个人目标的一种政治体制
个人主义 是指一个人应享有追求经济和政治的自由。
民主和集权 民主:在该制度中,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选举或通过其所选代表间接选举出来的。 集权:在该制度中,个人或一个政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政治反对党派是受到限制的。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土地、厂房和其他经济资源都归个人或组织等私人所有,而非归国家所有
计划经济: 一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生产的数量及销售价格都是由政府计划指定的。
混合经济: 一部分是私有制和自由市场机制,另一部分是国有制和政府计划机制。
法律体系: 法令或者法律,它们规定了行为要合乎所实施法律的程序,并且通过法律实现公正。
大陆法(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 基本特点是强调成文法的作用,它在结构上强调系统化、条理化、法典化和逻辑性。
普通法或英美法 特点是以判例作为法的渊源,是不成文法。
普通法与大陆法比较,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点: (1)普通法的灵活性相对较大,而大陆法的灵活性相对有限。 (2)在普通法中,法官有解释法律的权力,而在大陆法中,法官只有运用法律的权力。 (3)相对于普通法而言,大陆法具有较少的对抗性,因为法官主要依据详尽的条文,而不是传统、先例和惯例。
宗教法或神权法: 宗教法或者被称为神权法,是指以宗教教义为基础的一种法律。
合同法上的差异: 合同是指交易即将出现时所描述的具体条件,是对涉及的各方细化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普通法框架下起草的合同往往对所有偶然事件都有非常详尽的说明。而在大陆法框架下,合同则趋向于较短和较为笼统的描述,
财产权和腐败行为: “财产”一词是指个人或企业所拥有并具有合法权益的一种资源即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财产权是指与使用资源以及通过使用资源可能产生的任何收益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权益。 财产权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被侵犯:私下行为和公共行为。 私下行为是指个人或非公有的集团的偷窃、盗版、敲诈等行为 公共行为是指公共官员,如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从财产所有者那里“勒索”钱财或资源。
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属于财产权,是智力活动的产物。知识产权通过专利、版权和商标可以建立所有权。 专利是准许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发明者在一定内享有制造、使用或出售该发明的专有权。 版权是作者、作曲家、剧作家、艺术家和出版商出版及以适当的方式传播其作品的专有合法权利。 商标是设计和品牌的名称,通常需要在官方登记注册,商人或注册商用它来称呼和区别其产品。
产品安全和产品责任 产品安全法规定对某一产品必须建立一定的安全标准。 产品责任是指当一个产品引起伤害、死亡或损失时,该产品的生产企业及其主管人员应对此承担的责任。
转型中的国家
民主的传播 民主传播的三个主要原因。 (1)许多集权统治者无法为国内大多数人谋取经济进步带来的利益。 (2)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开创了传播来自自由社会的民主理念和信息的新渠道。 (3)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是他们推动了民主改革
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恐怖主义
市场体制的传播
经济转型的本质
(1)放松管制:包括取消对市场自由运作的限制,建立私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经营的方式。
(2私有化:就是将国有财产转变为私人个体所有。这一转化通常是通过拍卖出售国有资产进行的。
(3)法律体系:保护私有产权和提供合同执行保障的机制,是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国际政治和法律
国际政治
国际法律 国际法律是指管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由一些国家共同遵守的条约和协议。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问题的由来和演进 主要分为三类: (1)直接管制 (2)自愿安排 (3)规制手段 价格和数量控制
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含义和产生背景 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1)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实施很可能成为我国产品出口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实行较高的社会责任标准,由于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达不到跨国公司的要求,增加的成本将会导致这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关闭3)将劳动法律的情况扩大为中国的renquanwenti,把经济商业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将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不仅能提升企业知名度,而且最终能提高企业总体经营业绩。
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或一群人表现的、长期形成的并且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宗教、符号、信仰、思维模式等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文化通常被人们看作人类环境中的人为部分或一种独特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2)文化具有强制性
(3)文化具有适应性
(4)文化是不断变迁的
文化的要素
语 言
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谈话题的来龙去脉或肢体语言、特殊腔调和环境的细微差别,大部分信息不能通过语言直接获得,必须根据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揣摩意会才能获得。高语境文化的代表性国家是日本和中国。 相反,在低语境文化中,明确的语言文字就已经传递了大部分信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国家是瑞士和德国。
宗教信仰
基督教
伊斯兰
印度教
佛教
儒教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体系这种对诸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文化价值观指文化中的一些具有普遍规范性的价值观,它使得生活在该文化中的成员用不同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和行为。
霍夫斯泰德提出了衡量不同文化间价值观差异的三个方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权力距离指数和男性度/女性度指数。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是形容有利于自我利益的行为取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高反映强调“自我”的思维,该指数低则反映强调“集体”的思维
权力距离指数指组织中缺乏权力的成员对“权力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这种观点的认可程度。
男性度/女性度指数 男性度是以成功、金钱作为最有价值的事物的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女性度是指以关心他人、关心生活质量的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社会结构
有两个尺度特别重要: 第一个尺度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还是群体。西方社会倾向于强调个人优先,而许多其他社会则倾向于把群体看得更重要。 第二个尺度是社会分成阶级或等级的程度。
个人与群体
社会阶层
社会制度
将社会按照一定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都是一个小规模的社会群体。
风俗习惯
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是宗教、价值观在生活上的体现。
审 美
对任何人而言,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经常体现在绘画、音乐、戏剧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上。
教育
作为一种手段,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物质因素
主要是指文化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其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紧密相连。
文化知识及分析
文化知识正是针对某一社会群体的文化采用传统科学逻辑的描述和解释思维而形成或获得的一种组织知识。
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冲突
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文化环境之间的冲突,而且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因素 (1)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2)思维方式的差异 (3)民族个性的差异 (4)信息理解方面的差异和沟通方式的差异 (5)管理风格的差异
跨文化冲突 (1)关于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2)关于决策模式的冲突。 (3)关于经营观念的冲突。
跨文化管理战略
跨文化又称交叉文化,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主要的跨文化管理战略
(1)占领支配式战略
(2)本土化战略
(3)文化相容战略
根据不同的文化相容程度,文化相融战略可分为两种: (1)文化平行相容战略。 (2)隐去两者主体文化的和平相容战略。
(4)文化渗透战略
(5)文化规避战略
(6)借助第三方文化战略
(7)文化创新战略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涉及以下内容:(了解) (1)研究国际商品交换。这里的商品一般是指有形商品,即货物(goods)。 (2)研究国际贸易怎样产生,以及贸易的格局、构架是什么 (3)研究国际贸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4)研究国际贸易的利益是什么,以及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5)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6)研究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7)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问题等。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是由生产来衡量的,如果一国莫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那么该国就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理由有三个: (1)分工能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2)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1)模型的基本假设。
①2X2X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②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③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④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充分利用,并且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⑤规模报酬不变;
⑥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⑦无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
⑧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对优势理论的意义(评价)
(1)揭示了国际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 (2)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使人们认识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 (3)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4)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推行自由贸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1)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解释在两个国家中有一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时所进行的分工与交换,条件苛刻,局限性大。
(2)虽然它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能说明在国际交换中是不是等价交换。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1)积极意义。
①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更接近实际。
②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至今仍具有指导作用。比较优势理论是很多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③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故具有进步意义
(2)不足或缺陷。
①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影响了其普遍适用性。
②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③从国际贸易的互利性出发,各国要想获得贸易利益,必须进行自由贸易,但现实是各国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从而使这一理论的适用性又受到削弱。
④从比较成本出发,各国的贸易政策应建立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这实际上是让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凝固化。
⑤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因为它认为国内的劳动等价交换规律不适用于国际交换
⑥没有说明比较优势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没有指出一国为何具有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针对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的假设,陶西格提出应对其中的四个假设进行修正与扩展:
(1)商品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不是以劳动时间计算的,而是以货币计算的
(2)商品的生产成本是由工资和利息组成的
(3)在实际中,参加国际贸易的是多个国家和多种商品
(4)商品的国际价格是随着商品的供求关系而不断调整的
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
即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成本与价格,并通过比较两国商品的货币价格来判断比较优势模型(
两个国家与多种产品的李嘉图模型--多恩布什-费希尔-萨缪尔森模型
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两国最初的劳动力禀赋已给定的情形下,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相对工资水平以及两国之间贸易方式的决定。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的重大缺陷是
(1)未能说明两国进行产品交换的比率问题,即贸易利益或利得是如何在贸易双方分配的;
(2)未能解释比较优势的根源问题,也就是一国为何具有比较优势。
相互需求理论
1 .贸易价格的确定
2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的含义。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价格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各方切身的经济利益。
贸易条件的类型
①净贸易条件。
②收人贸易条件。
③单因素贸易条件。
④双因素贸易条件。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0理论)
H-0 理论的提出
认为不同的国家的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除了`技术差别以外,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也是主要的原因
H-0 理论的假设前提
(1)假设只有两个国家(A、B)、生产两种产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和资本K),即是2x2x2模型。
(2)A、B两国生产方法、技术、劳动生产率相同,即生产函数一样。
(3)一国的K相对丰裕,另一国的L相对丰裕,两国K/L不同,即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不同。
(4)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且要素密集度固定。
(5)K相对丰裕的国家利率(i)低,L相对丰裕的国家工资率(w)低。
(6)产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K、L在国内可完全自由流动,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7)不考虑需求,或两国需求偏好相同,并且不变
(8)实行完全自由贸易,即产品在两国间流动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等限制
H-0理论的基本命题与结论
(1)基本命题。
①产品生产靠单一要素是不可能的,两种要素的比例在生产产品中非常重要,即生产成本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结合的比例。
②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贸易,贸易交换双方以K/L不同为标准条件,即一国将出口它以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也就是K丰裕的国家将出口K密集型产品,进口L密集型产品。
(2)基本结论。
①如果两国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的K与L的劳动生产率一样,也会使产品成本产生差异,两国也可发生贸易。
②一国若用自己相对丰裕的要素或资源生产,将会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则处于不利地位。
③国际贸易会使各国要素价格或要素报酬的差异缩小--广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这是因萨缪尔森对 H-〇理论的结论进行数学证明而得名的,它是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理论,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是要素价格相对均等化
二是要素价格绝对均等化
④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简称 S-S定理)。某一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⑤雷布津斯基定理在两种产品、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或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规模报酬不变,那么,生产要素单一增长(或两种要素增长速度不同)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绝对(或相对)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则绝对(或相对)减少,这就是雷布津斯基定理。
H-0理论的验证--列昂惕夫之谜
(1)列昂惕夫之谜的由来及内容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数据进行检验,验证结果表明美国出口的不是资本相对密集型产品,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要素禀赋论相悖.
(2)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①美国劳动素质高
②要素密集度逆转。
③需求逆转。
④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
⑤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影响。
⑥研究方法的问题
对 H-0 理论的简要评价
(1)H-〇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
①H-〇 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H-〇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有一致性的地方,即都是比较利益论,都是要发挥比较优势。
②H-〇 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
A.贸易产生的原因不同。
B.使用要素不同
C.交换规律不同。
(2)H-0 理论的政策含义。
H-〇理论最基本的政策含义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发挥一国要素上固有的优势,从固有的要素优势出发进行国际贸易,使自己能够把成本较为低廉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是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遵循的原则。
(3)H-0 理论的缺陷
只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贸易的发生并不具有普遍性
H-〇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等因素,这严重影响了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一国的资源优势除了自然禀赋外,更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重新产生的后天优势
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考虑,其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受到一定削弱。
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出现了两大倾向:其一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量大为增加,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为增加,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行业(产业)IDL模式。
新贸易规模
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基础的垄断竞争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模型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含义:两国之间在同类产品上发生的进出口,也称重叠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量度
产品差异理论分析(这是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1)产业与产业内贸易的界定
(2)产品差异的含义与原因
产品差异的含义、性质及原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①同一产品由于性能、质量、款式、型号、规格、品牌、商标、包装、售前售后服务、时空、政策等因素引起产品差异,从而形成了异质产品
②产品可以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
③产品的基本功能相同,但附加价值不同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1)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内容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动因(为何有出口)该理论认为,一种工业品是否出口,在于该产品是否属于国内代表性需求产品。
(2)对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简要评价。
它部分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其开展国际贸易的可能性越小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则相反,因此,它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补充。
规模经济理论
(1)规模经济的基本含义。 所谓规模经济或者规模报酬是描述在一定的术水平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它建立在两个重要前提之上:一是企业投人要素的比例不变;二是投入品的价格不变。 规模经济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静态的规模经济是指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的最优规模,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生产规模。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是:①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②随着规模的扩专业化分工更细,劳动生产率提高
(1)1.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①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泉
②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 这种内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是:垄断竞争,进入门槛高,且存在技术、专利等限制因素。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优点
认为一国开展国际贸易并非只为获得资源上的比较优势,还为获取规模经济报酬。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突破在于其分析框架从完全竞争市场转向不完全竞争市场
该理论不仅从供给的方面进行了论述,更从需求的角度进行了考察。
缺点
说服力仍显不足,静态分析说服力较强,动态分析说服力稍差
(1)模型都不能预测哪一个国家会出口哪一种(或几种)产品。
(2)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个篮子,,里面装了太多相互没有联系的模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经济的多元化和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等原因使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很多模型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
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论:创新性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创新性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人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得到了高额利润,其他国家虽然想对创新性产品进行模仿性生产,但由于与创新国存在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做到。即存在需求时滞(滞后)、反应时滞(滞后)、掌握时滞(滞后)和模仿时滞(滞后)
影响时滞的因素
(1)需求时滞。
收入水平差异,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信息传递速度,市场开放情况.
(2)反应时滞。
模仿国企业家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以及规模报酬、贸易壁垒、模仿国收入水平和市场大小等。
(3)掌握时滞。
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模仿国的国内需求强度、研发经费、技术基础和生产条件。
(4)模仿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三种时滞的加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蒙德·弗农创建了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
1)导入期。新产品刚生产出来,这时对新产品的国内需求弹性较低,需求量相对较大,生产者只是少数拥有垄断技术的厂商,这些厂商拥有垄断地位,属卖方市场。
2)成长期。技术已经成型并已开始扩散,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3)成熟期。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完全标准化,由于技术已凝聚在标准化的机器设备中,通过购买这些标准化的机器设备就可以获得全部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之间无差异。
4)衰退期。模仿国开始向创新国出口,创新国逐步退出生产,成为净进口国。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①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化。
导人期--对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的需求很大,产品表现出很强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特征 成长期--生产要素中资本、管理跃居首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成熟期--资本、熟练劳动甚至半熟练劳动的作用突出。 衰退期--产品表现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特征
②贸易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导入期--创新国(美国)具有比较利益; 成长成熟期--一般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比较利益; 标准化期--一般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利益
③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韦尔斯(Wells)通过对美、德、日的不同品种的耐用消费品价格的研究发现: 美国对奢侈型商品需求最大,市场最大(价格高)--如向美国出口导入期的耐用消费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最大。 德国对中档型商品需求最大,市场最大(价格高)--如向德国出口成长期的耐用消费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最大。 日本对初级型商品需求最大,市场最大(价格低)--如向日本出口成熟期的耐用消费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最大。 美、德、日的耐用消费品价格弹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不同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延续时间不一样,这将影响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特定地位的持续时间和从中获益的程度。
启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①随随着产品被模仿,产品生产优势从创新国逐渐转移到模仿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可以把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接过来,并发挥后发优势。
②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要求不同,因此,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入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
③虽然目前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还不能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国,但相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中国的很多生产技术还是相对领先的,所以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可以把很多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从而起到技术输出与产业转移的桥梁作用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国家是企业或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企业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撑产业因素,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即政府和机遇。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这形成一个类似钻石分子结构的菱形结构。
生产要素
包括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 初级要素(或基础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的 高级要素是通过长期投资或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要素
需求因素
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一些渠道发生: 第一是市场的全球性 第二是本国市场需求的层次。 第三是本国需求的超前性或者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 第四是国内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
相关和支撑产业因素
相关和支撑产业因素即国内是否存在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以及相关和支撑产业。 波特认为:相关和支撑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效应 一方面,当本国的支撑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它会通过以下方式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地为国内企业投人,促进信息在产业内的传递,加快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 一方面,竞争力强的产业也会通过传导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即企业的组织结构、发展战略和竞争状况。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
政府
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
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
第一,通过补贴、教育投资、信贷安排和税收政策,发挥政府在提供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刺激和提升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竞争优势的增强
第三,通过运用金融市场规范、税收政策、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手段影响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机遇
在一般情况下,机遇包括重要发明、技术突破、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如石油危机)以及其他突发事件。
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理论
要素驱动阶段
投资驱动阶段
创新驱动阶段
财富驱动阶段
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简要评价
积极意义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突破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对单一因素的考察,强调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以及政府和机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该理论对于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超越,是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进一步逼近
缺陷和争议
a.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既没有用规范的经经济学语言来表达,也没有用规范的数学推导来证明,很难称其为理论。
b.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所分析的内容及其提出的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只是把比较优势理论的各种观点以新的形式组装在一起。
c.该理论只适用于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这些经济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而对于小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无法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关于这些国家如何创造国际竞争优势,这也是该理论所无法说明的。
国际贸易政策及主要措施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性质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是指存在于国家之间,旨在对本国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实施保护,并对外国商品实施某种程度限制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政策措施的总称
性质
(1)保护性
(2)收入性
(3)双边或多边性
(4)波及性
(5)报复与反报复性。
6)交叉性、复合性与可变动性。
(7)对经济的扭曲性
(8)对经济的调节性。
关 税壁垒
关税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并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赋。
关税具有如下特征:
(1)透明性。
(2)稳定性。
(3)市场调节性。
(4)非歧视性。
(5)保证国家利益。
关税的基本类型
(1)按商品的流向分类。
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2)按征收目的分类。
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3)按差别待遇分类。
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惠制税
(4)按征收方法分类
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复合税、选择税和滑准税。
(5)按照关税保护的程度和有效性分类
名义关税和有效关税
子主题 1
子主题 2
海关税则
海关税则又称关税税则,是指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以及对进出口的应税商品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
关税减让
关税减让,是指变高保护率为低保护率、变全面保护为差别保护的过程。
具体来讲,关税减让包括四层含义: 一是削减关税并约束减让后的税率; 二是约束现行的关税水平; 三是采用上限约束税率,即将关税约束在高于现行税率的某一特定水平; 四是约束低关税或零关税。
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的基本概念
(1)非关税壁垒的含义。
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各种措施
(2)非关税壁垒的基本性质。
①限制和减少商品进口数量,这是非关税壁垒措施最重要的政策倾向
②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③影响进口商品需求弹性的变化。
④可变性与不确定性。
(3)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的差异与特点
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②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
③具有更强、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④具有更明显的有效性。
非关税壁垒的基本类型
(1)按政策制定主体分类。
内生性非关税壁垒和外生性非关税壁垒。
(2)按影响方式分类。
直接性非关税壁垒、间接性非关税壁垒和意外性非关税壁垒。
1)直接性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或自愿出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
2)间接性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歧视性政府采购、歧视性国内税、最低限价、进口押金制、海关估价制、外汇管制、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社会标准壁垒。
(3)按限制作用分类。
非关税壁垒可分为价格费用型、数量限制型和综合影响型三类。
WTO 规则下的相机保护措施
(1)反倾销。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中一国向另一国出口的某一商品的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
倾销的形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偶然性倾销 二是掠夺性倾销, 三是持续性倾销,即无期限的低价倾销。
确定某一进口商品是否存在倾销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低于相同商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可比价格。 ②)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 ③低于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的价格
正常价值是确定是否存在倾销的重要指标,确定正常价值时通常通常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国内销售价格 ②对第三国的出口价格 ③结构价格。
(2)反补贴
补贴(subsidy)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收入或价格的支持.
两种最基本形式
生产补贴:是指无论商品出口与否,政府均给予生产这种产品的工业部门补贴
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按照补贴起作用的方式
直接补贴是:指政府给予的能够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补贴
间接补贴是指政府给予的对成本有直接影响的补贴
在满足以下条件时,进口国政府可以对出口补贴采取反补贴(anti-subsidy)措施:
①补贴确实存在; ②同类或相同产品的国内产业已受到实质损害 ③补贴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紧急保障措施。
含义:在国内产业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损害时,政府可以实行临时的进口限制以保护国内生产者补贴。
使用紧急保障措施的必要条件是: ①进口产品大量增加; ②进口增加是由不可预见的情况造成的; ③进口增加是多边贸易谈判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的结果; 这种大量进口对国内生产者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
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措施与出口管制
鼓励出口的贸易措施
经济措施
(1)出口信贷。
①出口信贷的含义。出口信贷是指出口国银行为了鼓励商品的出口,向本国出口厂商或国外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②出口信贷的类型。 按时间长短,出口信贷可分为短期信贷、中期信贷以及长期信贷 按借贷关系,出口信贷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
③出口信贷的特点。 A.出口信贷必须联系出口项目; B.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 C.出口信贷金额通常只占合同金额的85%左右 D.出口信贷的发放往往与出口信贷国家担保相结合。
(2)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①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的定义。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是指由出口国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为本国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或银行提供的信贷进行风险担保的制度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担保的项目与金额、担保对象以及担保期限与费用
②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的特点。 A.担保的通常是商业保险公司不承保的出口风险项目,如政治风险、社会经济风险等; B.担保的金额比较大,一般为合同金额的70%~80%; C.担保的期限比较长,所需的担保费较低; D.担保的对象可以是出口国厂商或出口国银行。
(3)出口补贴。
①出口补贴的定义。 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同业公会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而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②出口补贴的方式。 出口补贴可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 直接补贴是指政府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 间接补贴是指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4)外汇倾销。
①外汇倾销的含义。外汇倾销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②货币对外贬值的作用。 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本国货币贬值可以起到如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A.出口商品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下跌,有利于促进出口; B.进口商品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上涨,有利于抑制进口。
③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以促进出口的条件。 A.本国货币贬值的程度要大于国内价格上涨的程度; B.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相同幅度的贬值和采取其他措施; C.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
出口管制措施 出口管制是许多国家实行贸易歧视政策的手段
(1)出口管制的原因。
①出口管制的经济原因 A.为了使国内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B.为了维护一个较高的世界市场价格; C.为了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 D.为了保持本国的技术优势。
②出口管制的政治原因。 A.出于对某些国家的敌视。 B.服从战争的需要。 C.联合反霸的要求。
③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世界各国都对本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保护,因此,对某些重要的文物、古董、艺术品以及黄金、白银等特殊商品的出口实行管制。
(2)出口管制的形式。
单边出口管制:指出口国一国自己制定出口管制方面的法律或法案,
多边出口管制,指几个国家的政府,出于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目的,制定共同的出口管制政策
国际保护的理论依据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
背景:在工业文明的萌芽阶段,正值“地理大发现”时期,商业规模空前扩大,货币需求急剧膨胀,一些注重海外贸易的国家注意到,在投入同样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情况下,依靠海外贸易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个增量财富的来源是流通,是贸易
观点: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其拥有的贵重金属代表,拥有的贵重金属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有。
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着眼于利用流通领域的措施来从国际贸易中积累货币财富,体现为通过少买多卖来保证贸易顺差和绝对禁止金银货币外流,所以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是指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它将重心从限制金银输出转向限制进口,以保证贸易出超或顺差。
重商主义的主要政策措施
(1)限制输入的措施
(2)促进出口的措施
(3)保护农业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积极意义
重商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局限性
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
只是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
古典贸易保护理论
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理论
汉密尔顿认为,实行产业保护的必要性主要有:(1)促进社会分工;(2)推广机器使用;(3)促进就业;(4)吸引外国移民;(5)使得人尽其才,鼓励进取;(6)保证农产品销路。
汉密尔顿提出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有:(1)实行贸易保护关税;(2)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3)禁止原材料出口;(4)实行出口补贴或出口奖励制度;(5)对以进养出者,实行进口免税或退税;(6)鼓励新的工业发明;(7)引进外国专利权。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内容。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infantindustry)保护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力论,即主张生产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的理论。
李斯特把经济发展分成五个时期:①原始未开化时期;②畜牧时期;③农业时期;④农工业时期;⑤农工商业时期。
(2)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措施。
①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国家应承担植树人而非守林人的角色。
②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3)幼稚产业的判定与选择标准。(所谓幼稚产业,就是指刚刚产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没有竞争力,但将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右边是选择标准
①穆勒(J.S. Mill)标准。认为保护一个产业的成本不能超过将来获益的现值。
②巴斯塔布尔(C.F.Bastable)标准。认为保护一个产业的成本不能超过将来获益的现值。
③坎普(M.C.Kemp)标准。该标准除包含穆勒标准和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外部性(技术可外溢性)标准。
4)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评价。
积极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对当时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稚产业保护理论现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局限
无法判断幼稚工业,未能说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及真实过程.
现代贸易保护理论
最优关税理论(在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有一个使进口国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凯恩斯的国际贸易乘数理论
(1)投资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主要源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消费不足与投资不足又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用递减以及流动偏好引起的。
(2)国际贸易乘数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
(3)对国际贸易乘数理论的评价。
积极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和国际贸易乘数理论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缺陷
①从世界市场角度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除非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否则无法继续增加出口 ②由于收入增加引起国内需求增加,一国出口增加后容易产生通货膨胀。 ③若一国一味追求贸易顺差,不加节制地实行奖出限入政策,除非别国不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否则势必导致关税、非关税壁垒盛行,使贸易壁垒增多,发生各种贸易摩擦。
结论:若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Ed < 1)则最优关税小于0,说明不应进口关税.
当代贸易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含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之间的战略性互动形成的均衡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般假设,规模经济及其所造成的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使得国际市场上竞争性厂商的数目相对来说比较少
一般来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政府进行干预的目的是获得租金或额外的利益,而这些额外利益的获得是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优: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缺:(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还缺少完整的政策结论 (2)因为信息不完全,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确定一些具体的产业并进行干预以真正地提其国民福利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关于贸易保护的其他论点
(1)矫正国内市场扭曲的超贸易保护论。(2)维持高工资水平、增加国内就业的贸易保护论。(3)改善国际收支的贸易保护论。(4)维护公平贸易论。(5)为了国防或国家安全的贸易保护论。
贸易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保护政策决定的基本框架
对贸易保护政策的需求
(1)赞成贸易保护的集团。 ①与进口商品进行竞争的国内企业对贸易保护具有最大的兴趣。 ②向进口竞争企业提供投入品的企业对贸易保护具有强烈的兴趣。
(2)反对贸易保护的集团。 ①出口供应商(国内、国外)、进口商与分销商(连锁零售商)。 ②)跨国公司。 ③消费者。消费者倾向于低关税
我们对贸易保护的需求有两个一般性的 认识: 第一,赞成关税保护的利益集团有声势浩大的游说活动; 第二,反对关税保护的利益集团有较弱的游说活动,因为消费者和出口商缺少激励因素,难以开展有效的组织与游说。
对贸易保护政策的供给
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水平及其变化是由政治决策或政府决定的,在这些政治决策中,政治家和行政官员起着主导作用。
结论及评价
尽管国际贸易理论证明了一个国家单边地向自由贸易发展会使经济福利最大化,而且贸易保护主义相应的损失也已经被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有关关税削减的密集的讨价还价和互惠协议。
由贸易保护政策决定的政治经济学型
中点选民模型
集体行动/有效游说模型
竟选贡献/政治贡献模型
国际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国际直接投资的几种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中国与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收支概述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
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汇率理论
人民币汇率制度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交易与外汇风险
国际货币体系
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
跨国公司的并购
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竞争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
跨国公司的组织变革
国际市场营销概述
国际市场细分与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
国际品牌管理
全球化制造与跨国公司
供应链运营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国际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
国际劳资关系
国际个会计
国际税收
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广播电视奖项及评奖标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广播电视奖项及评奖标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4210651fa3a78355ac9f5101bb2c616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环境设计各业务版块流程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环境设计各业务版块流程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b759aacdf9404fdef4191a557718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