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读书笔记心灵《被讨厌的勇气》选择思维导图

《被讨厌的勇气》选择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G. 浏览量:82022-11-11 20:28:35
已被使用2次
查看详情《被讨厌的勇气》选择思维导图

《被讨厌的勇气》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被讨厌的勇气》选择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被讨厌的勇气》选择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26191fd4f87869360425c512c744521

思维导图大纲

《被讨厌的勇气》选择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善与恶

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

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框架效应

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主观与客观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如何看待“这一主观”就是全部,并且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

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

语境中第一个使用“自卑感”这个词的人是阿德勒。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在这里,你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假设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竞争”意识。但是,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

如此一来问题就在于如何去弥补欠缺的部分

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进行说明。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优越情结”。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结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对自己的学历有着自卑情结,认为“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才无法成功”。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高学历,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

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最后再举一个关于自夸的复杂实例。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

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也就是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作武器来使用

“弱势具有特权”

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具有神经质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总是”或者“一切”之类的词语。“大家都讨厌自己”“总是只有自己受损失”或者“一切都不对”等。如果你常常说这种一般化的词语,那就需要注意了。

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苦恼于口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自我意识就会变得过剩,说话也会更加不顺畅。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日本关西地区旅游项目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日本关西地区旅游项目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日本关西地区旅游项目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1e4305c0c63539580585ffb37718715

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配合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配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配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b246fed00966a976f21d5ce93b904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