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读书笔记个人成长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思维导图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小周不恰香菜 浏览量:72022-11-14 13:30:32
已被使用4次
查看详情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思维导图

充分了解读书笔记中关于综合类书籍《刑法》的内容(犯罪的主观方面),记住关键知识点。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878e40587a41cd34ddbc501881c1df5

思维导图大纲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指行为人有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有些罪的犯罪构成还要求有特定的犯罪目的或动机)

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

(1)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2)犯罪的目的;

(3)犯罪的动机。

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关系

(1)首先,确认一个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确认其同时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2)其次,对一个人定罪和追究刑事责任,不但要求犯罪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同时具备,而且还要求他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

行为人主观方面在相对自由意志基础上产生的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

(1)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

(2)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

研究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1)对刑法理论而言,有助于正确而深刻地把握我国刑法学中与犯罪主观方面有关联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深化与丰富我国刑法学相关基础课题的研究;

(2)对司法实践而言,有助于司法实践中的正确定罪量刑。

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1)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客观性;

(2)犯罪主观方面通过犯罪行为得以客观外化。

犯罪故意的概念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认识因素);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意志因素)。

犯罪故意的类型

接故意,a.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b.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2)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a.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b.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c.突发性犯罪,不计后果,往往是针对一对象实施侵害的放任更为严重结果的发生;d.行为人出于藐视法纪、追求刺激等动机,实施某种具有危险性、危害性的行为,放任对不特定对象多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或不发生。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2)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研究犯罪故意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故意犯罪在主观方面的复杂情况,从而正确地把握犯罪故意完整的内涵和外延;

(2)有助于司法实践中正确定罪;

(3)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对故意犯罪案件区分危害程度予以轻重不同的处罚。

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

(1)从认识因素上看,犯罪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而犯罪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应当预见到,但实际上并未预见到,或者只是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

(2)从意志因素上看,犯罪故意的内容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犯罪过失则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而是反对、排斥的心理态度,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的主观错误心理支配下的过失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行为本来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并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对社会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安危采取了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

过失犯罪的类型

(1)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不可抗力事件的特征

(1)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与人无关的自然灾害等不属于刑法上的不可抗力事件;

(2)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者过失;

(3)损害结果由不能抗拒的力量所引起(“不可抗拒”的两层含义:a.认识因素上,行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b.意志因素上,行为人排斥、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不可能排除或者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意外事件的概念

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意外事件的特征

(1)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行为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者过失;

(3)损害结果由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

严格责任问题

不问主观过错的刑事责任。

犯罪目的的概念

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犯罪动机的概念

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已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犯罪目的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

(1)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他们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2)犯罪目的一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犯罪目的来源于犯罪动机,犯罪动机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3)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区别

(1)从内容、性质和作用上看,犯罪动机是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更为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动犯罪事实的作用,犯罪目的则是实施犯罪行为所追求的客观危害结果在主观上的反映,起的是为犯罪定向,确定目标和侵害程度的引导、指挥作用,更为具体,已经指向外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和客体;

(2)同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而且,除复杂客体犯罪以外,一般是一种罪一个犯罪目的;同种犯罪的动机则往往因人、因具体案情而异,一种罪可能有不同的犯罪动机;

(3)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

(4)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在一些情况下所反映的需要并不一致;

(5)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量刑。

研究犯罪目的的意义

(1)在法律表明犯罪目的的犯罪中,特定的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2)对法律未表明犯罪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来说,犯罪目的也是其犯罪直接故意中必然存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定罪具有重大作用。

研究犯罪动机的意义

(1)犯罪动机侧重影响量刑;

(2)犯罪动机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也具有一定意义。

认识错误的概念

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

法律认识错误的分类

(1)假想的犯罪;

(2)假想的不犯罪;

(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的误解。

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

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

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况分类

(1)客体的错误;

(2)对象的错误;

(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

(4)工具的错误;

(5)因果关系的错误。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如何购买好的增额终身寿险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如何购买好的增额终身寿险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如何购买好的增额终身寿险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c97c18f96319083c16d6615d0185e4d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88页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88页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88页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1f092de253261f8cd87e5cd3ae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