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大学思政读书考试笔记《思想与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维导图

读书考试笔记《思想与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02022-11-14 19:08:15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考试笔记《思想与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维导图

《思想与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考试笔记《思想与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考试笔记《思想与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652ba69ef35311bed4bc49b8a9ba13f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考试笔记《思想与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考点48 物质和运动

知识点1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法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干货笔记

1.要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注意准确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别提示)

(1)有关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2)材料中只要涉及尊重自然或者肆意破坏自然遭到惩罚等事例,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回答启示或者体现什么哲理等时,就可以用自然界的客观性或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来回答。

易混辨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现象,而“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现象,也可能是意识现象

知识点2 认识运动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3)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的相对静止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法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分析★

干货笔记

1.准确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原因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非外部力量所强加。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属性”,此外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这一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明确意识也在运动,但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形而上学和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唯心主义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考法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

1.准确理解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别提示

(1)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等既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又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

易错警示(准确辨别以下几种观点)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3)“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说法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错误)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正确)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正确)

考点49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知识点1 意识的本质

考法1 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离不开物质

特别提示(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1)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3)意识来源于人脑。

(4)电脑能代替人脑。

考法2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考查★★★

1.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

(2)意识的形成不仅要有人脑,还要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产生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因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

(5)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人们的意识会存在差异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特别提示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直观等同的反映,而是能动地加工过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易错警示(注意几种常见错误认识)

(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2)虚幻的意识脱离客观存在

(3)意识来源于人脑

(4)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知识点2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 作用

考法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1.要全面理解掌握意识能动性的两个特点

(1)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制定某种目标、行动计划等

(2)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意识的相关内容

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反映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导致人的意识正确与否有主客观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考法提示

分析材料,只要材料涉及人类的科学发现、科学预测、科学研制等

如人类基因图谱、地震的预测、反物质的发现、甲型H7N9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一般都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可以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来答题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1)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2)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3)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4)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5)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知识点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考法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4)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法提示

(1)分析材料,涉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或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事例

如“人造树叶”、癌症治疗的新方法、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等,可以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来答题

(2)

要求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回答某问题时,要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方面回答

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回答某问题时,要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回答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有时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应用

分析、回答问题时要遵循“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思路

特别提示

(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反作用的体现,也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2)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但必须通过实践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易错警示(要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1)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5)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考点50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知识点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法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考查★★★

弄清题目的考查方向

一般反面考查有: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没有按规律办事,忽视了规律的作用,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等等

正面考查有: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规律是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

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永恒的、不变的

特别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

考法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1.规范原理的表述和内容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注意分析、把握材料信息

一般涉及“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等信息时,大都可以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分析。

3.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在应用时经常用“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等作为知识要点来分析回答问题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法提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常见的事例如:国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港珠澳大桥通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常见的俗语如: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知识点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1)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法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从正反两面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从辩证法角度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变动性,即从变化的实际、不同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等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考法提示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原理。因此若材料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客观实际对人类实践的影响时,则适合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来分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常见的事例

中国革命一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但是它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遭到惨败

后来毛泽东同志经过仔细深入思考,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写进“十三五”规划

考点51 实践和认识

知识点1 实践的含义、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具有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这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实践人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这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考法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1.全面理解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必须强调实践以人为主体,是以客观世界为改造对象的活动,改造的是客观世界,依赖的是物质性手段,遵循的是客观规律,这样的活动才是实践,如农民种地、教师教学等。必须注意区分:如果依赖物质性手段,遵循客观规律,改造的是主观世界,就不是实践,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文艺工作者创作思路或欣赏音乐剧等。

2.准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征

(1)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主观活动,又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割裂开来

(2)盲目的实践不是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不受认识指导的实践是没有的。盲目的实践是指受到错误认识指导的实践,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3)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考法提示

做选择题时要根据对实践的三个特征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准确判断出考查的是实践的三个特征中的哪一个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需体现一个,即可以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知识答题

3.区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知识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 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

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不能检验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的认识要为实践服务,否则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考法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分析应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需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1)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

(3)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认识指导的实践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在回答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试题时,一般都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观点呈现

考点52 真理和认识过程

知识点1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属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条件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原因在于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实在,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是实践(客观性)

考法1 真理的客观性的分析判断★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既包括对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包括对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只有一个

由于立场、观点、方法及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等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易错警示(要注意几种常见的错误观点)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有多种正确的认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考法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也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真理与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前提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示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例如:17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进行解释,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知识点2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反复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性)

考法3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的分析应用★★★

1.要准确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强调认识的根本任务

从认识到实践,强调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发展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它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

2.要深入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

认识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是因为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特别提示

(1)认识具有反复性不等于人们不能获得真理

(2)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3)真理都是客观的,不等于真理是不变的。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说法)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流程图表示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流程图表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流程图表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948c35cf208112e2ca32158796e1b7e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cea44ba49b736a7526246a1cbf17a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