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学》颅骨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骨学》颅骨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骨学》颅骨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7ab4b229f629ba676fb6f993e436035
《骨学》颅骨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数目:共 23 块
分类:脑颅骨和面颅骨
数目:有 8 块
1.额骨:位于颅的前上份,呈贝壳状,分为额鳞、眶部和鼻部。
额鳞内有含气腔称额窦。
2.枕骨:位于颅的后下份,如瓢状。
3.筛骨:位于蝶骨体的前方,冠状切面呈“巾”字形。
4. 蝶骨:位于颅底中央,形似展翅的蝴蝶。
翼突根部有纵向走行的翼管。
5. 顶骨:位于颅盖的中部,左右各一,呈四边形,为外凸内凹的典型的扁骨
6. 颞骨:介于顶骨、蝶骨和枕骨之间,形状不规则。
数目:共15 块。
成对: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
不成对: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面颅骨中只有下颌骨和舌骨借关节或韧带连于颅,其他各骨都互相直接结合在一起。
1. 上颌骨:位于面颅的中央,成对,
2. 腭骨:位于上颌骨的后方,从前后方向观察,略呈“L”形。
3. 鼻骨:位于鼻背,呈长方形,上窄下宽。
4. 泪骨:位于眶内侧壁的前部,为菲薄的小骨片。
5. 下鼻甲:骨质菲薄而卷曲。
6. 颧骨:位于眶的外下方,呈菱形。
7. 犁骨:为呈斜方形的骨板。
8. 下颌骨:位于面部的前下份,略呈蹄铁形,分为一体两支。
9. 舌骨:位于喉上方,呈蹄铁形。
1.顶面观:呈前窄后宽的卵圆形。
2.后面观:乳突和枕外隆凸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3.内面观:在上矢状窦沟的两侧有许多颗粒状小凹。
此脑膜中动脉沟在翼点处较深,甚至形成骨管,是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的压迹。
由于脑底面的额叶最高,颞叶次之,小脑最低,致使颅底内面也相应形成了呈阶梯状的 3 个窝,分别称颅前、中、后窝。
(1) 颅前窝:位置最高,由额骨、筛骨和位于其后方的蝶骨小翼构成。 筛孔通过嗅神经。 构成颅前窝的额骨与筛骨的骨板均较薄,故易发生骨折。
(2) 颅中窝:较颅前窝低,主要由蝶骨体、蝶骨大翼、颞骨岩部和颞骨鳞部构成。 颅中窝以两侧颞骨岩部的上缘和鞍背与颅后窝为界。垂体窝内容纳垂体。窝的前外侧有视神经管 ,通入眶,管内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在活体,破裂孔的下面为软骨片或结缔组织膜所封闭。颈动脉沟在破裂孔处续于颈动脉管内口,颈内动脉经此处通过。位于蝶骨大、小翼之间的眶上裂,向前通眶,有多条神经和血管通过。 圆孔:上颌神经由此向前通行; 卵圆孔:有下颌神经由此向下通行; 棘孔:营养脑膜的脑膜中动脉由此进入颅腔,走行于脑膜中动脉沟内,在翼点处颅骨骨折时,易伤及此动脉。在颞骨岩部前面近尖端处,有稍凹的三叉神经压迹,三叉神经节位于此处。
(3) 颅后窝:为 3 个颅窝中最深、最大的一个。 枕骨大孔的前上方,有斜向上方的斜坡。 孔的前外缘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口通入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出颅腔。 颅后窝的后壁上有呈“十”字形的隆起, 其交会处称为枕内隆凸 。 乙状窦沟的末端续于颈静脉孔,有颈内静脉和多条神经通过。 内耳门,为内耳道的开口,有神经及血管穿过。
4. 颅底外面观:
此面高低不平,神经、血管通过的孔裂甚多。 枕髁的前外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外口,后方有时有髁管的开口。 此颈静脉孔前方有圆形的颈动脉管外口。 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腔。
5. 侧面观:
可见属于脑颅骨的额骨、顶骨、枕骨、颞骨和蝶骨,以及属于面颅的颧骨和上、下颌骨。
颧弓在体表可触知。 以颧弓平面为界将颅侧面分为上、下两个窝,分别称为颞窝和颞下窝。 颞窝位于颞线与颧弓之间,其底(内侧壁)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的会合处,常形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此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约 4cm)处,其内面紧邻脑膜中动脉前支。
由于翼点处为 4 骨会合的缝区,骨质又薄弱,一旦颅侧部受到外力冲击,极易发生骨折,又恰逢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故常常造成脑膜中动脉破裂,从而导致硬膜外血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颞窝向下与颞下窝相通,颞窝内容纳颞肌和血管、神经等。
颞下窝向上通颞窝,向内(深方)通翼腭窝,窝内容纳咀嚼肌、血管和神经等。 翼腭窝位于口腔、鼻腔、眶腔以及颅腔的交通要道上,其位置在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向前经眶下裂通眶, 向后经圆孔通颅中窝,经翼管通颅底外面, 向外侧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 向内侧经腭骨垂直部与蝶骨翼突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 向下借翼腭管、腭大孔通口腔。 翼腭窝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6. 前面观:可见额骨和面颅诸骨
(1)眶 :是尖向后内、底(口)朝前外的锥形腔隙,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 泪囊窝容纳泪囊,此窝向下经鼻泪管,与鼻腔相通。 泪腺窝为位于眶上壁前外侧的浅窝, 容纳泪腺。
(2)骨性鼻腔:骨性鼻腔被骨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 骨鼻中隔呈矢状位,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共同构成。 骨性鼻腔的顶主要由筛骨的筛板构成,借筛孔通颅前窝。 上鼻甲和中鼻甲都是筛骨的一部分,下鼻甲则是独立的骨块。
(3)鼻旁窦:位于鼻腔的周围,有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
1) 额窦 :由于窦的出口低于窦底部,故患炎症时较易于引流。
2) 筛窦(筛小房):是筛骨迷路内蜂窝状小房的总称,分为前、中、后筛窦。 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3) 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中间以薄骨板分隔成左、右两腔,分别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由于蝶窦的位置深在,受炎症侵袭的可能性较小。
4) 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向内侧借上颌窦裂孔开口于中鼻道。 由于窦的开口在窦底的上方,当有炎症时,炎性分泌物不易自然引流。 尤其是身体经常处于直立位时,引流更加困难。 故若不及时治疗,常成为慢性上颌窦炎。 鼻旁窦对发音能起共鸣作用。
由于胎儿咀嚼装置的发育迟于脑和感觉器的发育,
故新生儿的脑颅远大于面颅,其比例约为 8∶1(成人约为 4∶1)。
婴儿颅的额结节、顶结节和枕鳞中央都是骨化的中心部位,发育较明显,故颅顶呈“五角形”。 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很大,在一些部位这些间隙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颅囟。
主要的囟都与顶骨有关。 最大的囟位于两侧顶骨前上角、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称为前囟,又称额囟。 两侧顶骨的后上角、矢状缝与人字缝相接处有呈三角形的后囟,又称枕囟。 此外,还有位于顶骨前下角处的蝶囟 和后下角处的乳突囟。
前囟在出生后 1 ~ 2 岁闭合,后囟在出生后不久闭合。 蝶囟、乳突囟生后很快闭合。 颅囟延迟闭合表明婴儿缺钙。新生儿颅的上、下颌骨不发达,下颌角呈钝角; 鼻旁窦尚未发育,口、鼻显得很小,乳突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