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行业/职业模板其他社会研究方法脑图思维导图

社会研究方法脑图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744386342 浏览量:252023-09-05 17:14:1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社会研究方法脑图思维导图

社会研究方法全内容详解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社会研究方法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社会研究方法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b9a6d9288d9012b9925d61323d4f35c

思维导图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 第五版 by 风笑天 (z-lib.org)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杜会研究及其意义

社会研究的定义: 社会研究(socialresearch)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社会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系统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

基本特征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社会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包括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即社会研究只对那些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感兴趣。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价值判断的。

社会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这也就是说,社会研究者不应该去探讨某一现象”是否应该如此"的问题,即价值判断的问题,而只应该去探讨某一现象”状况究竟如何",或者”为什么如此"的问题。

三、杜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

研究的干扰性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methodology)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主要问题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实证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千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

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researchmode)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基本研究方式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特点

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四、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比较

第四节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选择问题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

资料分析阶段

得出结果阶段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理论及其层次

-、理论的概念

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是一组逻辑相连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现实世界中我们所思考的那些事物。

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象和思考的产物。构成理论的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千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次。

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或命题。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或推论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法则。

二、理论的层次

宏观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中观理论

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微观理论

是一组陈述若千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反映的是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

(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反映的是理论的效果或精确程度

(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反映的是理论的效率或节俭性

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

-、概念

概念的定义及其层次

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概念由定义构成。这种定义通常以语言的,有时也可以以数字的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指明和限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只有在作出定义之后,概念才有意义。

概念的功能

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对于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概念作用的大小

潜在可观察的

精确的

具有理论重要性的

概念的应用

一是从理论文献中借用概念;二是从经验材料中抽出概念。

二、变量

变量的定义

变量(variable),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则叫作常屈。

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拭取值的性质

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批

根据变扯相互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三、命题与假设

命题(proposition),指的是关千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有关变址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命题的特殊形式。

一是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噩

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三种陈述方式

条件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如果A,则B”。

差异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A不同,B也不同”,或者“A不同,B相同”

函数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A是B的函数:A=f(B)”。

第三节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科学坏":研究的逻辑

二、两种推理方式

归纳推理

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优点: 系统地提出问题、提出带规律性的结论、建构解释现象的理论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特殊。研究者从他所希望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资料,以检验这种一般性理论。

优点 帮助人们检验一种理论、判断一种理论的正确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假设演绎法

(1)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

(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

(3)从这种概括出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

(4)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

若理论为检验所证实,那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我们获得了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知识

若理论不能为我们的检验所证实,我们就得回过头来修改原始的理论,并进行新的检验。

三、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四、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第一,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第二,如果说前述的偶发机遇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迫切要求解决的明显的矛盾上,那么,”重整理论的模式”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到目前为止被忽视但却有着重要关系的事实上,正是这些被忽视的事实迫切要求扩展和改善原有的概念系统。

第三,经验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者探索现实、建立理论和检验理论的能力

第四,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

第四节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理论建构的过程

从观察到概括

研究者都要完成从具体的观察结果到对现象的经验概括这一提升过程。

经验概括(empiricalgeneralizations)

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它是对一种由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者变扯间关系的一般性阐述。它适用千所研究的整个一类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具体情况。

经验概括所阐述的是整个一类变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它是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个具体的对象所得到的一种综合印象。

从概括到理论

我们进一步从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念间关系,形成我们对这一现象及其背景的更为一般性的命题。

二、理论检验的过程

竞争解释和理论检验的需要

在理论建构阶段我们所得到的理论或者理论解释是一种“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一种“事后的解释"。这种理论并不是我们解释过程的终点。因为对于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观察到的每一种现象,都可能会得到不止一种这样的理论解释,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些方面与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判定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中,哪一种最好。

理论检验的步骤

(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2)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

(4)收集有关的资料。

(5)分析资料。

(6)评价理论。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研究问题的概念

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research problem),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

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第二节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

二、创造性

三、可行性

四、合适性

第三节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focusthe problem),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好的问题陈述具有下列两种特征:(1)所陈述的问题必须是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2)所陈述的问题既不能宽泛,又不能微不足道。

第四节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及其意义

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作用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的方法

如何查找相关的文献

相关的著作

有关的论文

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

(1)根据学术期刊的地位来选择。

(2)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

(3)根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

(4)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

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1)每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

(2)该研究的方法。

(3)该研究的主要结果。

(4)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

第四章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researchdesign)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第 一节研究目的

-、探索性研究

含义: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research)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适用情况

一是当研究者准备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十分特殊、十分新鲜,且很少有人涉及时

二是研究者本人对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不大熟悉、了解很少时

主要目的

通过对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进行考察,达到对这一现象的初步了解。同时,它还可以为更深入、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提供指导和线索。

直接成果

(1)形成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

(2)发展和尝试可用千更为深入的研究的方法;

(3)探讨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

方法

观察和无结构访问

二、描述性研究

含义: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主要目的

收集有关总体分布特征的资料

提供有关总体结构、现象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

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

样本的规模更大

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所得的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以数址形式为主的各种结果,并要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

对社会现象的描述

一是描述的准确性;

对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等等,都要作出定批的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

二是描述的概括性

研究结果所描述的不应当是个别的或片面的,而应当是能反映出总体及各个组成部分一般状况的普遍现象。

三、解释性研究

含义: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research)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特点

比描述性研究显得更为严谨,针对性也更强

在内容上不要求具有广泛性,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它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求进行双变批和多变掀的统计分析。

需要有明确的假设

三种不同目的研究类型的特征

第二节研究性质

-、理论性研究

含义: 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指的是那些侧重千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千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目的: 力图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或其中某一部分)是如何运转和相互联系的,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又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二、应用性研究

含义: 应用性研究(appliedresearch)则是指那些侧重千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主要类型

社会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影响评估

第三节研究方式

-、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实地研究

二、研究方式的选择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研究的问题,研究现象的性质、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紧密相关

第四节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的概念

分析单位(unitof analysis)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特点:

(1)研究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

(2)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与调查对象和研究内容或主题进行区分

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则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象

研究的内容或主题则是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个人

以个人作为分析单位的描述性研究一般旨在描述由那些个人组成的总体。而那些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解释性研究则往往是为了发现存在于该总体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动力。

群休

以社会群体作为分析单位时,它们的特征有时与群体中个人的特征有关,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这种群体的特征则不同于个人的特征。

组织

社区

社会产品

其范围涉及各种形式的人类行为以及巾人类行为导致的各种社会产物。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区群谬误

区群谬误(ecologicalfallacy)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或者说,研究者用一个集群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一个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下结论的现象。

简化论

简化论(reductionism)又称作简约论,它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第五节时间维度

-、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studies)也称为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主要目标

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总体的横截面进行了解,它也可以用来分析和比较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总体中的不同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ies)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

类型

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trendstudies)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注意

对同一总体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cohortstudies)又称作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它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同组研究

同组研究(panelstudies)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它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优点

可以描述事物变化的过程,便于探寻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六节研究计划书

说明研究课题的日的和意义

说明研究的内容

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

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确定研究的时问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什么是测量

含义: 测量(measurement),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主要作用

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屈性的类别或水平

二、测星的四个要素

(1)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

(2)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3)测械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屈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4)数字和符号,即用来表示测趾结果的主具。

三、社会现象的测量

(1)人一方面作为测址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方面又作为测批过程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扯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

(2)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衬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但是 ,人们对各种补会现象所进行测量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补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二者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

(3)在社会科学中,由于测址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扯的批化程度比较低,可亟复性也比较差

四、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

定类测量(nominalmeasurement)也称为类别测批或定名测扯,它是测撮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批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所分的类别既要具有穷尽性,又要具有互斥性

两种属性

对称性和传递性

定序测量

定序测量(ordinalmeasurement)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定序测量除了具备定类测量的对称性(即区分同类与不同类)以外,还具备不对称性和传递性。

不能用来进行数学运算

定距测量

定距测量(intervalmeasurement)也称为等距测址或区间测批。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簸差别。

定距尺度上没有绝对零点 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0,但这个0却不具备数学中我们所熟悉的“0"的含义

定比测掀

定比测量(ratiomeasurement)也称为等比测批或比例测星。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测量层次小结

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

一、概念、变量与指标

(1)概念。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概念的抽象程度也有高有低。抽象层次高的概念往往包含多个抽象层次低的概念,并且它往往是难以直接观察和描述的。

(2)变量。变批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就是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的概念,则叫作常量。

(3)指标。我们把表示一个概念或变蜇的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址的一组指标。概念是抽象的,而指标则是具体的;概念是人们的主观印象,而指标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概念只能想象,而指标则可以观察和辨认。

指标的取值即一个指标所包含的子类别。

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操作化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三、操作化的方法

澄清与界定概念

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对这些定义进行分类

以研究者进行具体的社会研究的需要为标准,决定采取哪一种定义方式

发展测量指标

(1)列出概念的维度。

(2)建立测量指标

第一种方式是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

第二种方式是研究者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研究。采用实地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的初步工作

四、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社会研究中众多理论概念的操作化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各种不同的操作化结果相互之间只是在反映概念内涵的准确性和涵盖性上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唯一的、绝对准确、绝对完善的操作化指标是不存在的。

五、操作化的几个例子

第 三节量表

-、总加量表

总加量表(summatedrating scale)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计分。然后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他的态度得分。

总加量表有一个潜在的假设或前提:每一个态度陈述都具有同等的效果,即它们在反映人们的态度方面是”等值的",不同的陈述之间不存在数最的差别(它们的“分值”都一样)。

二、李克特星表

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ing)可以说是总加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回答者对陈述的回答被分为五类

从扯表中消除有问题的项目(即陈述)的方法

(1)削绕要测址的态度或主题,以赞成或反对的方式写出与之相关的看法或陈述若干条(一般为20~30条)。对每一陈述都给予五个答案即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很不同意,并根据赞成或反对的方向分别赋以1、2、3、4、5分。

(2)在所要测社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对象(一般不能少于20人)进行试测。

(3)统计每位受测者在每条陈述上的得分以及每人在全部陈述上的总分。

(4)计算每一条陈述的分辨力,删除分辨力不高的陈述,保留分辨力高的陈述,形成正式的扯表。

分辨力的计算方法如下:先根据受测对象全体的总分排序;然后取 出总分最高的25%的人和总分最低的25%的人,并计算这两部分人在每一条陈述上的平均分;将这两个平均分相减,所得出的就是这一条陈述的分辨力系数。该系数的绝对伯越大.说明这一陈述的分辨力越高。

三、语义差异星表

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也称为语义分化址表,它主要用来研究概念对千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语义差异量表的形式由处千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每一对反义形容词中间分为七个等级。每一等级的分数从左至右分别为7、6、5、4、3、2、1,也可以记为十3、+2、+1、0—l -、2、3。被测扯的概念或事物(比如某一群体、某种问题、某个国家等)放在挝表的顶端,调查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在每一对反义形容词构成的量尺的适当位置画记号,比如画X号。研究者通过对这些记号所代表的分数的统计和计算,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或事物的看法或态度,或者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

语义差异址表所采用的数对形容词要能够考察被调查者对研究对象的感觉和态度的各种要素或各种维度

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再测信度和表面效度。

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扯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鼠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1)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最,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批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作再测信度。

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即在前后两次测蜇之间的某些事件、活动的影响

(2)复本信度(parallelfonns reliability)

如果一套测械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

复本信度可以避免上述再测信度的缺点,但是,它的要求是所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即二者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该完全一致。

(3)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

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作折半信度。

二、效度

测址的效度(validity),也称作测掀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址工具或测扯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址的变址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批事物属性的程度。

类型

(1)表面效度(facevalidity)

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指的是测址内容或测屈指标与测址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评价

知道所测拉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知道这种测址所收集的信息是否和该概念密切相关

表面效度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之上,因而这种效度缺乏标准的、可重复的程序保证

(2)准则效度(criterionvalidity)

准则效度也称为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它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址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扯进行测址时,将原有的一种测批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址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来反映测掀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3)结构效度(constructvalidity)

结构效度也称为构造效度。它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批工具或手段的效附。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测址的信度与效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缺乏信度的测址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批,而具有很高信度的测证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是高效度的测掀,即它也许是有效度的,也许仍然是无效度的。

第六章抽样

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抽样的概念

总体

总体(population)通常与构成它的元素共同定义: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而元素(element)则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

样本(sample)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或者说,一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子集。

抽样

抽样(sampling),指的是从组成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即抽出总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

抽样单位

抽样单位(samplingunit)就是直接抽样时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又是不同的。

抽样框

抽样框(samplingframe)又称作抽样范围,它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参数值

参数值(parameter)也称为总体值,它是关千总体中某一变械的综合描述,

统计值

统计值(statistic)也称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扯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掀表现。

二、抽样的作用

在社会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

三、抽样的类型

概率抽样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因而它能够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非概率抽样则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因而往往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

概率样本所要反映的正是总体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异质性结构。

抽样的最终目的在千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值的描述来相对准确地勾画出总体的面貌。

随机抽取(randomselection

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也即被抽中的机会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是一种随机事件。

放回抽样与不放回抽样

只要总体相对于样本来说大得多,我们就可以忽略这种不放同抽样所产生的微小改变

二、抽样分布

抽样分布是根据概率的原则而成立的理性分布,它显示出从一个总体中不断抽取样本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样本统计值的分布情况。

中心极限定理

三、抽样的一般程序

界定总体

首先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限做明确的界定。

抽样的目的是描述和认识总体的状况与特征,是为了发现总体中存在的规律性,因此必须事先明确总体的范围。

辨定总体也是达到良好的抽样效果的前提条件

制定抽样框

依据已经明确界定的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并通过对名单进行统一编号来建立起供抽样使用的抽样框

决定抽样方案

依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以及其他有关因素来决定具体采用哪种抽样方法。

根据要求确定样本的规模以及主要目标风的精确程度。

实际抽取样本

按照所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一个个的抽样单位,构成样本。

评估样本质量

样本评估,就是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等等进行初步的检验和衡量,其目的是防止由于样本的偏差过大而导致的失误。

最根本的依据是研究者的抽样设计和抽样实施过程的质量,以及比较的方法。

四、抽祥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可测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第三节概率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simplerandom sampling)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抽签

随机数表

(1)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

(2)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

(3)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

(4)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

(5)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出足够的数码个数;

(6)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去找出它所对应的元素。

二、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又称等距抽样或间隔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具体步骤

(1)给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出抽样框。

(2)计算出抽样间距。计算方法是用总体的规模除以样本的规模。假设总体规模为N,样本规模为n,那么抽样间距K就由下列公式求得:k (抽样间距)= N (总体规模)

(3)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这个个体的编号(假设所抽取的这个个体的编号为A),它称作随机的起点。

(4)在抽样框中,自A开始,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所抽取个体的编号分别为A,A +K, A+ZK,…,A + (n-1) K。

(5)将这n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

前提条件

体中个体的排列,相对于研究的变批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

抽样框的编制方法注意点

一是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具有某种次序上的先后、等级上的高低的情况。

二是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上有与抽样间隔相对应的周期性分布的情况。

三、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的概念

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分层抽样的优点

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

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清况,以及对总体中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分层抽样的运用

(1)分层的标准问题。

第一,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址或相关的变址作为分层的标准。

第二,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蚊作为分层变拭

第三,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2)分层的比例问题

按比例分层抽样是指按总体中各种类型或层次的比例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确保得到一个在某种特征上与总体结构完全一样的样本

有时总体中有的类型或层次的单位数目太少,若以按比例分层的方法抽样,则有的层次在样本中个案太少,不便于了解各个层次的情况,这时往往要采取不按比例抽样的方法。

不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便千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

但若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即通过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资料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四、整群抽祥

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样本

优点

简化抽样的过程

降低收集资料的费用

相对地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

缺点

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

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特别适合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五、多段抽样

多段抽样(multistagesampling)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的。

当总体的规模特别大,或者总体分布的范围特别广时,研究者一般采取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

具体做法

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内抽取几个小群(组),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

在上述每个阶段的抽样中,都要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

要在类别和个体之间保持平衡,或者说保持合适的比例

确定每一阶段的抽样的单位数目

(1)各个抽样阶段中的子总体的同质性程度。同质性程度越高的子总体,所抽的规模就应相对小一点;反之,则应大一点。

(2)要考虑研究者所拥有的人力和经费。

不足

由于每级抽样时都会产生误差,故这种抽样方法的误差较大

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多段抽样误差的方法是,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

第四节户内抽样与PPS抽样

-、户内抽样的方法

户内抽样(within-householdsampling) 从所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

Kish选择法

收集到样本家庭的资料

收集到由这些被访者构成的个人样本的资料

可以用来描述这一地区所有成年人所构成的总体

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概率被抽中

二、PPS抽样

多段抽样中,其实暗含了一个假定:每一个阶段抽样时,其元素的规模是相同的。

”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Samplingwith Probab山tyProportional to Size),简称PPS抽样。

原理可以通俗地理解成以阶段性的(或暂时的)不等概率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

做法

在第一阶段,每个群按照其规模(所含元素的数批)被给予大小不等的抽取概率,大的群具有比小的群更大一些的概率

但到了抽样的第二阶段,从每个抽中的群中都抽取同样多的元素(也是不等概率的)

第五节非概率抽样方法

-、偶遇抽样

偶遇抽样(accidentalsampling)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

二、判断抽样

判断抽样(judgmentalsampling)又称立意抽样或目的抽样(purposivesam-piing),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这

优点

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定额抽样

定额抽样(quotasampling)又称作配额抽样,。进行定额抽样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采取偶遇抽样或判断抽样的方式选择对象,使样本中的成员在上述各种因素、各种特征方面的构成及在样本中的比例都尽量接近总体

当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去推断总体状况,而是为了检验理论、韶释关系或比较不同性质的群体时,或许不需要进行严格的随机抽样,不需要得到对总体有代表性、有概括性的样本。此时的抽样标准可能不是代表性,而是合适性一抽样适合研究的目标,适合检验理论和假设的需要,适合比较的需要。

分层抽样与定额抽样的差别

二者的抽样方法不同。

定额抽样方法是通过主观的分析来确定和选择组成这种模拟物的成员,注重的是祥木与总体在结构比例上的表面一致性

分层抽样的方法则是完全依据概率原则,排除主观因索,客观地、等概率地在各层中进行抽样

第六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祥本规模

样本规模(samplesize)又称为样本容扯,它指的是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

二、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总体的规模

在总体规模很小时,提高样本占总体的比例,的确能够明显地改善抽样的精确度

当总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样本规模的增加与它并不保持同等的增长速度

推断的把握性与精确性

用置信度与置信区间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样本规模与抽样的可靠性及精确性之间的关系

置信水平,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度越高,即推断的把握性越大,则所要求的样本规模就越大。

置信区间。它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

反映的是抽样的精确性程度。

误差范围越大,精确性程度越低;误差范围越小,精确性程度越高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区间越小,即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越小,则所要求的样本规模就越大。

总体的异质性程度

要达到同样的精确性,在同质程度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就小一些;而在异质程度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就大一些。

主要原因是,同质性越高,表明总体在各种变址上的分布越集中,波动性越小,同样规模的样本对总体的反映就越准确。而异质性程度越高,表明总体在各种变量上的分布越分散,波动性越大,同样规模的样本对总体的反映就会越差。

当总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或选择与小部分成员的回答或选择不同时,比如70%的成员选择回答甲,30%的成员选择回答乙,则所需要的样本规模要小一些;而当选择两种不同回答的成员比例相差无几时,比如说选择甲、乙的比例都为50%左右,则所需要的样本规模为最大。

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问

小型调查类,样本规模在100~300之间;中型调查类,样本规模在300~1000之间、;大型调查类,样本规模在1000~ 3 000之间

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samplingerror)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它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中事先进行限定的

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

当样本规模增加时,样本统计址的随机波动程度就会降低,从而使抽样误差也降低

简单随机抽样

缩小总体的异质性程度或分布的方差

分层抽样

注意

(1)对于比较小的样本来说,样本规模上的很小的一点增加,便会带来精确度方面很明显的提高。

(2)而对于比较大的样本来说,同样增加这么多个个案,却收效甚微

第七章实验研究

第一节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实验(experiment)

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基本目标是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

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又称作实验刺激(experimentalstimulus),它是研究者对实验组进行前后测之间通过操纵引入的变量

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

前测与后测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pretest)。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posttest)。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被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experimentalgroup)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

控制组(controlgroup) 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其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控制组的作用是向我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实验组将会发生什么。

二、实验的逻辑

实验研究的最基本分析逻辑

两个变址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我们首先对Y进行测量,即先测簸在没有受到X的影响之前,Y的情况如何

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入被看作自变扯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引入X

接着再对引入X以后Y的情况进行测狱,并比较前后两次测址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是导致Y变化的原因,即有x--江

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

进行一项具体实验所必须满足的几个基本条件:

(1)必须建立变址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2)自变拭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

(3)自变量(实验刺激)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是容易操纵的。

(4)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

(5)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

三、实验的特点与意义

(1)严格的因果推断逻辑。

(2)人工化的研究背景。

(3)受到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方面的限制很大。

尽管实验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实用性不强,但是,不要忘记,实验研究的方式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实验研究的程序

二、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匹配

匹配(matching)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局限性

一是现实中往往会没有足够的对象供我们选择。

二是研究者只能在那些他们已经意识到的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变撮上进行匹配。

三是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测量的,或者说是很难操作化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的

我们还可以从一种相反的途径来对实验对象进行匹配,即直接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总体结构配成完全一样。这种方式与非随机抽样中的“定额抽样”方法有点相似。

随机指派

随机指派(randomization)也称作随机化,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具体的操作方式

抛硬币

单双号

这实际上类似于概率抽样方法中的系统抽样法。

按照排列的顺序或实际抽取实验对象时的先后顺序来决定

随机指派仍然存在误差,特别是当对象的数撮比较小时,这种误差可能还会很大。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对象应达到一定的数量。

配对方法与随机指派方法的比较

配对方法的实质是尽可能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成员在许多重要的个人特征上完全一样。

随机指派方法的实质则是依据与随机抽样完全一样的原理,用概率论来控制各种干扰变址的出现。

当我们根据随机指派的方法,从一个总体中选出两个群体时,各种干扰变址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两个群体产生影响。因为根据概率论,此时所选出的两个群体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群体。

所以,使用后者所进行的实验在准确性和精确性上将超过前者。因为通过概率论可使那些偶然因素像熟知因素一样被把握,所以在匹配法中的那些由千不熟知而不能控制的因素,也成为可以把握的了。

换句话说,虽然随机指派的方法不能确切地告诉我们究竟控制了什么,但实际上它却几乎控制了一切因素。

三、对自变最的操纵

当研究者能够决定他的实验对象将经历什么,或将接受什么处理和安排时,我们就说他能够操纵自变撮。

许多对社会研究者来说十分感兴趣的变拭通常都不能够被操纵

社会研究者还会由于政治的、伦理的原因或限制,而不能操纵另一些变址。

四、实验的分类

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experiment)

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

优点

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最对因变量的影响。

局限性

许多社会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小小的实验室中人工地制造出来

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

实地实验(fieldex-periment)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

标准实验与准实验设计

标准实验

实验设计必须具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比如随机指派实验对象以形成两个或多个抻同的组、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的封闭、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等等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designs)

上述各种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

准实验的几种常见类型:

(l)具有不等同组的仅有后测的设计。

(2)有前测和后测的单组设计。

(3)仅有后测的单组设计。

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double-blindexperiments),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给予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指实验对象和实验人员)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二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

第三节基本实验设计

-、经典实验设计

经典实验设计(theclassical experiment design)也称为古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由于经典实验设计中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址(实验刺激)、因变址,以及随机指派,故在有的书中称它为“双组前后测模式"。

实施步骤

(1)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2)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益,即前测;

(3)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

(4)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社,即后测

(5)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蚊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如果实验组差分(的绝对值)比控制组差分(的绝对值)大,则说明实验刺激对因变狱有影响;如果实验组差分与控制组差分相等,则实验刺激的影响为零,即自变量对因变储不起任何作用。

二、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

索罗门三组设计

前测和实验刺激之间还会产生某种“交互作用”(interactioneffect),即二者互相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索罗门三组设计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实验设计。它是在经典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控制组后形成的。这个控制组没有前测,只有实验刺激和后测。

由于第二个控制组有实验刺激,而无前测,因而这个组中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只能归因于实验刺激。

要实际计算实验刺激的影响时,需要控制组2的前测得分。根据上面所说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实验组与控制组1的前测平均数来代替。

索罗门四组设计

索罗门设计了更为复杂的四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是在=组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个控制组.该控制组既无前测也无实验刺激,而只有一个后测。

包含着许多潜在的假定和前提

假定可以找到足够的实验对象,假定实验环境等其他条件保待不变……

三、实地实验

第四节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重大事件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三、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四、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五、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第八章调查研究

第一节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调查研究的概念

调查研究(surveyresearch)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主要特征:

(1)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一种特征。

(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扯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出研究的结论。

二、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

(1)社会生活状况调查,通常是对某一时期、某一社区或某一社会群体的社会生活状况所进行的调查。

(2)社会问题调查,即针对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找出问题的症结,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3)市场调查(marketresearch),即为了解市场规模、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利润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某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商标的宣传效果等等所进行的调查。

(4)民意调查(publicopinion survey),也称舆论调查,即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5)学术性调查,即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调查研究。这类调查的目标,往往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得出结论,而是致力千对某类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或普遍法则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调查研究的题材

(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即有关人们各种社会特征的资料。

客观性很强

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比较容易,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即有关人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怎样做”等方面的资料。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即有关人们“想些什么”“如何想的”或“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等方面的资料。

第二节问卷设计

问卷(questionnaires)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工具,它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则是用来测址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一、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

封面信(coverletter),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封面信的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不宜长,

指导语

指导语即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间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问题及答案

从形式上看,问题可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两大类

开放式问题(open-endedquestion),就是那种只提出问题,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由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填答的问题。

优点,是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所得资料丰富生动。

缺点是资料难以编码和统计分析,对回答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要求,填答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还可能产生一些无用的资料。

封闭式问题(closed-endedquestion)则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回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优点是填答方便,省时省力;资料易于做统计分析。

缺点是资料失去了自发性和表现力,回答中的一些偏误也不易发现

编码及其他资料

编码(coding),即赋予每一个问题及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预编码(precoding)

后编码(postcoding)

二、问卷设计的原则

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要考虑调查者的需要。即问卷设计要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测批的变扯来进行。既不漏掉一些必需的资料,也不包含一些无关的资料。

注意问卷调查过程中入的因素。要多为同答者着想、多从同答者的角度考虑,尽掀为他们填答问卷提供方便,减少困难和麻烦。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

(1)主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心理上和思想上对问卷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所形成的障碍。

(2)客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自身的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所形成的障碍。

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内容。

(3)样本的性质

三、问卷设计的步骤

探索性工作

设计者围绕所要调查的问题,自然地、随便地与各种对象交谈,并留心观察他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通过交谈,常常可以避免在设计间卷时,出现许多含糊的问题,也可以避免设计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

设计问卷初稿

首先,根据研究假设和所需资料的内容,在纸上画出整个问卷的各个部分及前后顺序的框图。

其次,具体地设计出每一个部分中的问题及答案,并安排好这些问题相互间的顺序。

再次,根据回答者阅读和填写问卷是否方便等方面,对所有问题进行检查、调整和补充。

最后,将调整后的结昂打印成问卷初稿。

试用

客观检验法

具体做法

将问卷初稿打印若干份;然后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一个小样本,用这些问卷初稿对他们进行调查;最后认真检查和分析试调查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和缺陷并进行修改。

检查和分析的方面

(1)回收率

(2)有效回收率,即扣除各种废卷后的回收率。

(3)填写错误

填答内容的错误,即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对问题含义不理解或误解造成的。对千这种情况,一定要仔细检查问题的用语是否准确、清晰,含义是否明确具体

填答方式的错误,这主要是由千问题形式过于复杂,指导语不明确等原因所致。

(4)埴答不完全

问卷中某几个问题普遍未作同答;

从某个问题开始,后面部分的问题都未回答

主观评价法

具体做法

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打印若干份,分别送给该研究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以及典型的被调查者,请他们直接阅读和分析问卷初稿,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认识对问卷进行评论,指出不妥之处

修改定稿并印制

四、问题及答案的设计

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

一般只用于那些对回答者来说既容易回答又容易填写.通常只需填写数字的间题,比如年龄、家庭人口、收入等。

(2)是否式

优点是答案简单明确,可以严格地把回答者分成两类不同的群体

弱点是,对于有些问题它所得到的信息址太少P

(4)多项选择式

(5)表格式

即一种将同一类型的若干个问题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问题表格的表达方式。

形式虽然具有简单、集中的优点,但也容易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在一份问卷中这种形式的问题不宜用得太多。

答案的设计

要与所提的问题协调一致

使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五、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1)问题的语言要尽届简单。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六、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问题的数量

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通常以回答者在2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最多也不要超过30分钟

对于在公共场所进行的调查,以及通过电话进行的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数扯就要更少一些。回答问卷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问题的顺序

(1)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被涸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4)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

(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开头,但有时也可以放在结尾

(6)若有开放式问题,则应放在问卷的最后面

相倚问题

相倚问题,我们指的是在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后几个)问题,要由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前一个问题作为“过滤性问题”。

第三节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自填问卷法

自填问卷法的主要优点

(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自填问卷法的主要缺点

(1)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

(2)自填问卷法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亡定要求

(3)调查资料的质显常常得不到保证

二、自填问卷法的四种方式

个别发送法

具体做法是,研究者将问卷印制好以后,派调查员依据所抽取的样本,将问卷逐个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同时讲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请他们合作填答,并约定收取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优点

较好地处理了调查的质擞与数谥之间的关系

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调查员可以向被调查者进行解释和说明

可以保证比较高的回收率

调查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可以减少调查员所带来的某些偏差

被调查者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对问卷进行阅读和思考,还可以在方便的时候进行填答

不足

调查的范围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如邮寄填答法那么广泛

问卷的填答质显依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邮寄填答法

一般做法是,研究者把印制好的问卷装入信封,通过邮局寄给被调查者,待被调查者填答后再将问卷寄回调查机构或调查者。

邮寄填答法是调查研究中最方便、最便宜、代价最小的资料收集方法。

邮寄填答法的可行性以及它的实际效果往往很差

具有自填间卷法的缺点

需要有调查对象的地址甚至姓名

问卷的回收率难以保证

注意

第一,关千调查主办者身份的说明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尽可能采用比较正式的、非营利性的、给人以信任感和责任感的身份。

第二,寄问卷的封面信最好单独打印,并用一个小信封单独装封,再和问卷以及寄回用的空信封一并装入邮寄给被调查者的大信封内。

第三,寄问卷的时间也应该有所考虑。

第四,用跟踪信或提醒电话帮助提高回答率

集中填答法

具体做法如下:先通过某种形式将被调查者集中起来.每人发一份问卷;接着由研究者统一讲解调查的主要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事项;然后请被调查者当场埴答问卷;填答完毕后再统一将问卷收同。收回问卷的方式可以采用投入问卷回收箱的办法,以消除集中填答法所带来的某些心理顾虑。

优点

(1)它比个别发送法更为节省调查时间、人力和费用

(2)它比邮寄填答法更能保证问卷填答的质掀和回收率

局限

许多调查研究的样本根本不可能集中

将众多的被调查者集中存一起,有时会形成某种不利于个人表达特定看法的“团体压力”或”相互作用

网络调查法

网络调查法(internetsurvey,也称作基千互联网的调查即web-basedsurvey,或者在线调查即onlinesurvey)指的是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间卷收回的调查方法

方式

将调查问卷直接链接在网站的网页上

上网者进行自由填答

这种方式的网络调查虽然十分便利,但是由于它实际上是一种无特定调查样本和调查对象的调查方式

同时上网者是否填答问卷也完全处千一种放任的或完全自愿的状态

调在对象的性质、调查的同收率、凋合的质址等均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其结果则往往具有较大偏差。

多为非学术研究的大众媒介所采用

将问卷链接在特定的网贞

针对研究者所选定的特定对象和样本进行的调杳。

一般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做法是先确定调查总体(调查总体中的成员必须有电子邮箱),然后抽取好涸查对象的样本,并收集到他们的电子邮箱地址。然后分别给样本中的调查对象发电子邮件,说明调查目的、调查要求,告知调查方法,并附上调查间卷的链接地址。被调查者点击链接后就会进入调查问卷页面并直接在网上埴答。埴答结束后,问卷的数据也自动存入了事先设计好的数据库文件中。全部调查结束后,所有拍答好的问卷资料就自动生成调查的数据库。

研究者在确定好调查总体(也是有电子邮箱的对象)、抽取完调介样本、收集好被调查者的电子邮箱地址后,直接将调查问卷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被调查者

被调查者打开问卷的电子版在计算机上进行填答,埴答完毕后又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同给调查者。调查者将所有填答好的问卷下载后进行录入,形成数据库文件。

后两种方式主要在学术研究中运用。由于这两种方式都是面对建立在严格的随机抽样基础上的样本和调查对象,因此,在问卷回收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其调查效果也与前面几节中所介绍的资料收集方法完全一样。而巾了事先通过电子邮件(也可以通过电话)与被调查者取得了联系,并征得了被调查者的同意,因而调查问卷的同收率有一定保证。

优点

方便快捷,节省费用

不足

在调查对象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

需要特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

三、结构访问法的两种方式

当面访问法

基本做法如下:研究者先选择和培训一组访问员,由这组访问员携带调查问卷分赴各个调查地点,按照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要求,对所抽取的被涸查者进行访谈,并按照问卷的格式和要求来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在访问中,调查员严格依据调查问卷提出问题,并严格按照问卷中问题的顺序来提问.调查员不能随意改变问题的顺序和提法,也不能随意对问题作出解释。答案的记录也完全按问卷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当面访问法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中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和互动的方法。调查者与被访者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贯穿资料收集过程的始终

优点

(1)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

(2)调查对象的适用范围广

弱点:

(1)访问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有时会影响到调查的结果

(2)当面访问导致匿名性比较差

(3) 当面访问调查的费用高,时间长,代价大。

(4)当面访问法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

电话访问法

电话访问法(telephoneinterview)是指调查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被调查者联系,并在电话中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访问的方法

”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ystem, CATIS)

这套系统既有计算机、电话等硬件,也有专门用千进行电话访问的特定的软件。通常一套系统由十几台至几十台连接成局域网络的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连接有一根直拨电话线,所有计算机都与一台主机相连接。通过主机可以管理、监控每一台访问用计算机的丁作情况。

一般做法

第一.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设计好电话访问的间卷表,并将问卷表按照”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的格式录入计算机

第二,在系统中设计好随机抽取电话号码的计符机程序

第三,挑选和培训一组电话访问调查员,这是电话访问中卜分关键的一环

第四,访问员实际开展电话访问

优点

迅速

简便易行,也比较省钱

便于对调查员进行监督和控制,它使得电话访问的质址比当面访问更容易得到保证

不足

被调查者的选取及代表性方面的困难

调查的时间不能太长

第四节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调查员的挑选

调查员的一般条件

(1)诚实与认真

(2)兴趣与能力

(3)勤奋负责

(4)谦虚耐心

调查员的特殊条件

依据研究的主题、社区的性质、被访对象的特点来考虑

二、培训调查员的方法

(1)研究人员要向全体调查员介绍该项调查研究的计划、内容、目的、方法及其与调查项目有关的其他情况

(2)介绍和传授一些基本的和关键的调查访问技术

(3)要进行模拟调查或访间实习

(4)要建立起相互联系、监督和管理的办法及规定,以保证正式调查丁_作的顺利开展

三、联系被调查者

(l)通过正式机构。研究者如果有条件取得某种政府机构或有关部门的认可,通过其从上到下的组织系统来联系和接触调查对象

(2)通过当地部门

(3)通过私人关系

(4)直接与被调查者联系

四、调查 过程的管理与质星监控

(1)合理组建调查队伍

(2)建立监督和管理的办法及规定

(3)实地抽样的忤理和监控

(4)实地访问的管理和监控

(5)问卷回收和实地审核的管理与监控

五、保证调查的回收率

回收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调查的回收率(responserates)也称为调查的应答率或回答率,是调查者实际调查的样本数与计划调查的样本数之比。

有效同收率,指的是通过对间卷的审核,剔除那些填答不全或明显乱填的废卷后所剩下的问卷数

回收率的意义

方法论意义

它是决定和影响调查样本代表性的重要因素。

回收率的标准

一方面要设法尽可能地提高同收率`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低质址的高同收率。

第五节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一、调查研究的土要优点

首先,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兼顾到描述和韶释曲种目的。

其次,调查研究具有比较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这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即描述和概括事物的精确度较高

再次,调查研究可以迅速地、高效地提供有关某一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在了解和掌握不断变动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最后,调查研究所具有的定显特征和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使得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二、调查研究的主要弱点

在探讨和分析变扯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它不及实验研究

在对事物理解和解释的深入性方面,以及在研究所具有的效度方面,它远不及实地研究的方式

在研究的无反应性方面,它不及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方式

特别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所采用的自填问卷或结构访问的形式,无形中都限制了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使所得的资料比较表面化、简单化,很难深入被调查者的思想深处,很难感受到回答者思想和行为的整体生活背景。

三、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抽样随机性的挑战

首先,随机抽样的科学原则及其严格的程序要求,具有很浓的理想化色彩

其次,研究者还将遇到规模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二是自我报告方式的挑战

被调查者的同答是真实的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来说,回答者都具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衡址标准。然而,这一假定对实际调查研究中的有些问题却是不成立的

三是解释能力的挑战

调查研究所收集的往往是补会现象在某个时间点上的横切资料。这种单时间点资料特征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i周杳研究被普遍地乔作某种”相关性”的研究方式,而不是“因果性”的研究力式

将社会调查与实验作一比较

实验是直接针对“原因”和“结果”来进行的

社会调查则是间接地围绕“变量间的关系”来进行的。

社会调查中对外在变化或竞争假设的控制与实验中的控制方式也大不相同。

第九章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第一节文献与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

-、文献的类型

文献(literature)

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

类别

根据文献具体形式和来源的不同,我们既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文献

原始文献(也称为初级文献或第一手文献)和二次文献(也称为次级文献或第二手文献)

原始文献,指的是由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写的资料,比如前述个人文献中的日记、信件,官方文献中的记录、报告、计划等

二次文献则是指那些利用别人的原始文献所编写或产生出的新的文献资料,比如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和自传撰写的人物传记、利用统计数据撰写的研究报告等

现时性的文献和回顾性的文献

文字文献、画面文献、声音文献

二、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及其类型

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study using documents)就是通过定届地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类型

内容分析

主要用于对各种大众传媒信息,尤其是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的分析,其适用面也最为广泛;

二次分析

主要是对其他研究者先前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的再次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就是现实社会中应存在大批的原始数据,并且研究者可以找到和获得它们

现存统计资料

主要集中于对那些由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所编制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第二节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的概念与例子

假定

在这些传播的材料中所发现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反映出并影响若创造和接受这些材料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客观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日益增加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急剧扩大的信息内容。

内容分析的概念

拉扎斯菲尔德和贝尔森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鼠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内容分析(contentanalysis)无疑指的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

“各种信息传播形式”指的是诸如书籍、杂志、报纸、诗歌、歌曲、绘画、电视节目、演说、信件、照片、广告等各种书面材料、宣传品和艺术品

“显性内容",是指这些形式外在的东西

”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意味着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确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

“定量的"描述则说明内容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它意味着,在内容分析中,其基本目标通常是确定内容中某一项目的频数,或者确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

内容分析的例子

例1歌词中的求爱模式。

例2全家合影相片中所反映的家庭关系

例3期刊内容与社会问题

例4报刊人物分析。

例5妇女形象分析。

二、内容分析的程序

基本目的

将一种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成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内容分析的结果也经常是以频数、百分比、交互分类表等统计形式来表现的。

具体操作程序

第一,选定研究的分析单位

第二,界定目标总体的范围

第三,抽取样本

第四,确定编码体系

第五,阅读样本文献并按编码体系进行编码和登录,形成数据库。

第六,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

内容分析的抽样

三个主要的阶段

媒介的抽样

经常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常用的分层标准有:(1)地域分布;(2)受众类型;、(3)编辑方向;(4)重要性或规模;(5)播发时间。

期号的抽样

即从期刊或报纸的所有期号中抽取若干期号,或从电视台所有时段中抽取不同的时段,或是从所有栏目中抽取不同的栏目等

内容的抽样

即从所抽中的期号、时段或栏目中抽取所分析的内容

内容分析中的抽样与在调查研究中的抽样一样,也必须对样本所取自的总体进行界定

内容分析的编码

根据特定的概念框架,对信息无论是口头的、文字的、画面的或是其他形式的——做分类记录。

选择编码单位

即是选择具体的观察和点算单位

要注意把它与研究的分析单位加以区别

制定一份编码单

编码单是对文献材料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它同结构式观察所用的记录单十分相似。其作用相当于调查研究中所用的问卷。它的形成和结构将要依赖于编码单位的选择。

一旦选定了编码单位,研究者就要为它们制定分类或赋予数值。

分类的基本要求

互斥

穷尽

在对文献的内容进行阅读以便编码时,阅读者也即编码者,常常会因为阅读顺序的影响而在评价标准上形成某种定式或者惯性,影响到所分析文献在评价上的统一性和客观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可以打乱文献原来的顺序,随机地确定这种顺序

第三节二次分析

-、二次分析的含义

二次分析(secondaryanalysis)也称第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两种类型

从别人为研究某一问题而收集的资料中,分析与该问题不同的新的问题,即把同一种资料(已有的、别人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用于对不同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是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分析别人的资料,以对别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即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处理同一种资料,看看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二、二次分析的步骤

选择研究的主题

在你的研究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一旦发现相关的资料中并不具备你所想要的各种特征时,就可以稍微修改你的研究设计,以保持与可用资料的一致性。

二次分析往往要求主题去适应资料

寻找合适的资料

对资料的再创造

首先,必须从资料中寻找或重新定义你所要研究的变蜇

其次,应该仔细地研究这些变社。先整理出一份每一变量的频率统计,就可以帮助你加深对资料的了解。

最后,你也可以只取样本中的一个部分作为分析的对象

分析资料

三、美国综合社会调查简介

四、二次分析的优缺点

优点

省时、省钱、省力

特别适合千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

缺点

所用资料的准确性或适用性不足。

二次分析研究者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则有可能在现有研究数据中完全找不到

效度较低

第四节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概念

现存统计资料的分析与二次分析的相似与不同相似

它们所用的资料都是别人已收集好的

二次分析所用的是原始数据资料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所利用的则是那种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

注意

一是应该对统计资料的内容、对象、范围、特点等都具有清楚明确的认识,这是正确运用现存统计资料进行研究的前提。

二是对于各种统计指标、比率和数字的实际含义,它们的计算方法等应十分清楚,不能含含糊糊。否则就会出现错用资料的情况

三是要注意现存统计资料通常是聚集资料(集合性资料),它们所描述的对象通常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在利用现存统计资料时注意避免犯层次谬误。

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

选择合适的资料

许多研究常常要求大量的聚集资料与此相适应。

必须仔细地考虑能够用来回答这一问题的统计证据的类型。

比较与分析资料

由于聚集资料都是基于一定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把它们分解开来通常是不可能的。

我们通常所能做的,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多种角度、多种层次的比较,特别是比较那些基于较小的单位,比如说省、市为单位的合计资料中的信息

说明资料来源

不明确这些资料的收集方法、指标含义、总体范围和某些特定的说明,往往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资料;而不确切地说明资料的来源、出处,别人就会对你的证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生疑间。

三、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

四、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中的资料质量.

效度问题

逻辑推理和重复验证这两条科学的原则,对千保证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中,一点小小的独创和推理常常可以发现好几个有关假设的独立检验标准,如果所有这些检验都表现出一致的结果,那么,证据就有力地支持了你的结论。

提高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质量

需要对数据和报表的性质进行考查和了解,对数据失真的程度作出估计,从而加以修正。

第五节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特点

-、利用文献的定植研究的优点

(1)无反应性。

(2)费用低,省钱省时

(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4)适千做纵贯分析。

(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

二、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缺点

(1)许多文献的质批往往难以保证。

(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

(3)许多文献资料由千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以编码和分析。

(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十章定量资料分析

第一节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资料的审核

资料审核(dataauditing)是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它是指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主要是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剔出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其目的是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为后续资料整理录入与统计分析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一是检查出问卷资料中的问题

二是重新向被调查者核实

方式

实地审核

长处是特别及时,且效果较好

困难是资料收集工作的组织和安排要特别仔细,调查员个人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要比较强。

系统审核或集中审核

好处是资料收集工作便于统一组织安排和管理,审核工作也可以统一在研究者的指导下进行,审核的标准比较一致,检查的质拯也相对好一些

但整个工作的周期则会相对拉长,少数个案的重新询问和核实工作有时因时间相隔较长或空间相距太远而无法落实。

二、资料的转换

为了减少资料转换工作中的误差,保证资料转换数据的质匾,研究者需要编制一份编码手册(也称编码簿)发给编码员

三、数据录入

四、数据清理

有效范围清理

对于问卷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来说,它的有效的编码值往往都有某种范围,而当数据中的数字超出了这一范围时,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一定是错误的。

逻辑一致性清理

基本思路是依据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来检查前后数据之间的合理性

数据质量抽查

第二节单变量统计分析

-、单变量描述统计

集中趋势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centraltendency analysis)指的是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最常见的集中趋势有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也称为均值)、众数和中位数=种。

离散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dispersiontendency analysis)指的是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它与集中趋势一起,分别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和揭示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共同反映出资料分布的全面特征。同时,它还对相应的集中趋势(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代表性作出补充说明。

离散系数是一种相对的离散趋势统计批,它使我们能够对同一总体中的两种不同的离散趋势统计槛进行比较,或者对两个不同总体中的同一离散趋势统计噩进行比较。离散系数的定义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二、单变量推论统计

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

范围的大小反映的是这种估计的精确性问题,而可信度高低反映的则是这种估计的可靠性或把握性问题。

对于同一总体和同一抽样规模来说,所给区间的大小与作出这种估计所具有的把握性呈正比,即所估计的区间越大,则对这一估计成功的把握性也越大;反之,则把握性越小。实

区间的大小所体现的是估计的精确性问题,二者呈反比:区间越大,精确程度越低;区间越小,精确程度越高。

从精确性出发,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小越好;但从把握性出发,又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大越好。

方法。

(1)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2)总体百分数的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hypothesistest),、实际上就是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出假设,然后用样本的统计量去进行聆证,以确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所接受。

假设检验所依据的是概率论中的小概率原理,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观察中不可能出现”的原理。

研究者将原假设作为虚无假设,而将与之完全对立的假设作为研究假设

然后用样本的数据计算统计矗,并与临界值比较

当临界值大于统计值的绝对值时,则接受虚无假设,否定研究假设;当临界值小于等千统计值的绝对值时,则拒绝虚无假设,接受研究假设。

假设检验的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通常是将原假设作为虚无假设。

(2)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a(即概率的大小),通常有a=O.05, a=O. 01等。

(3)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统计值,并根据显著性水平查出对应的临界值。

(4)将临界值与统计值进行比较,若临界值大千统计值的绝对值,则接受虚无假设;反之,则接受研究假设。

第三节双变量统计分析

-、交互分类与"/.,2检验

交互分类

交互分类(cross-tabulation)是一种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址(或一个定类变揖和一个定序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是将研究所得的一组数据按照两个不同的变掀进行综合的分类,其结果通常以交互分类表(又称为列联表)的形式反映出来

作用

较为深入地描述样本资料的分布状况和内在结构

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上述结论通常只是在所调查的样本范围内成立

卡方检验

要保证我们从样本中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意义,保证样本中所体现的变址间关系也反映了总体的情况

具体步骤

首先,建立两变量间无关系的假设。

然后计算出X2值。再根据自由度df=(r—1) (c-1)和给出的显著性水平,即p值,查x2分布表,得到一临界值。

自由度计算公式中的r和c分别为交互分类表的行数和列数。将计算出的x2值与查得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若x2值大千或等千临界值,则称差异显著,并拒绝两变量独立的假设,也即承认总体中两变量间有关系;若X2值小千临界值,则称差异不显著,并接受两变量独立的假设,即总体中两变量间无关系。

弱点

由千x2值的大小不仅与数据的分布有关,同时它还与样本的规模有关。当样本足够大时,一些很小的分布差异也可以通过x2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

对千大样本来说,确定变最间存在“有显著性”的关系并无很大意义,更重要的问题倒是,“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其强度有多大”。

二、不同层次变星的相关测星与检验

定类变量与定类变量

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定类层次,或一个定类一个定序,我们可以采用入系数进行测量。

λ系数优于其他几种相关统计量的地方,是它具有消减误差比例(PRE)的意义。

消减误差比例(Propor­tionate Reduction in Error, PRE)指的是知道X的值时所减少的误差(El—丘)与总误差的比。

PRE越大,表示以X值去预测Y值时能够减少的误差所占的比例越大。换句话说,X与Y之间就越是相关,或者说,X 与Y的关系越强。

λ系数的基本特点是以众值作为预测准则的

λ系数的优点是具有PRE意义,其缺点是仅利用众值资料。当表中的众值都集中在同一行时,入系数就会等于零(此时则应采用计算其他相关系数的方法)。

定序变量与定序变量

如果两个变星都是定序变扯,我们可以用古德曼和古鲁斯卡的Gamma系数来测批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Gamma系数通常用G表示,其取值范围是[-1,十1],适用于分析对称关系,且既表示相关的方向性,又表示相关的程度。

Gamma系数与入系数一样,也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

Gamma系数的抽样分布在随机抽样和样本规模较大的前提下,近似于正态分布。因而其检验通常采用Z检验的方法进行

定类变量(或定序变量)与定距变量

当两个分析的变量一个为定类(或定序)变量,另一个为定距(以上)变量时,我们用相关比率(correlationratio)或eta系数来测量二者间的相关程度。

相关比率E的检验采用的是F检验法

定距变量与定距变量

皮尔逊相关系数(或称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r

特点

第一,公式中x与y是对等的,即将二者位置互换,r的值不变。它说明r是一种对称关系的测撮。

第二,(可以证明)r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第三,r的取值具有方向性。

第四,r本身不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但其平方产(又称为决定系数)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

强调:

(1)各种相关测噩的方法,目的是理解两个变簸在“样本”中相关程度的强弱或大小。

(2)对各种相关系数所进行的相应的检验,目的是根据随机样本的资料推论两个变筐在“总体”中是否相关。它所关心的已不是样本中的结果,而是总体中的情形,并且,它所关心也不是相关程度的强弱或大小,而只是“是否相关”。

(3)选择何种相关测量方法和何种检验方法,主要看两变量的测量层次,要依据变量的测量层次来确定合适的相关检验工具。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则是对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的形态找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回归方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以便依据回归方程对未知的情况进行估计和预测。

回归分析的对象是定距层次的变量,它的中心问题是建立回归方程,而建立回归方程的基础是最小二乘法。

注意

一是要注意时间条件,即回归方程往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当时期不同时,这种关系常常会发生变化

二是要注意预测不能超出资料所适合的范围,即回归方程的预测在变扯取值上有一定的临界条件,忽视这一点,有时也会作出不合理的预测来。

第四节多变量统计分析

-、阐释模式

阐释模式(elaborationmodel)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屈,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

类型

因果分析

目标,是检定被看作自变量的x与被看作因变最的y之间,是否确实存在着因果关系。它通常是引进若干前置变量(第三变量),以判明x与y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为虚假的,即二者的关系是否为前置变最影响的结果。

阐明分析

目标是探讨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式或作用途径。即当变量x与变量y相关时,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以判明自变量x是否“通过“第三变量而对因变量y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控制了第三变量,原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消失了,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第三变量是x与y之间因果相连的关键环节,即变扯x是通过第三变量影响变量y的。如果控制第三变量后,原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改变,则可以认为x并非通过第三变量影响y的。

条件分析

原关系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会有所不同

如果我们控制了第三变量,发现原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即第三变量的各种不同取值中)依然存在,且大体相同,则表示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关系具有某种普遍性。反之,如果控制第三变量后,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同,那么,则表示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

二、复相关分析

复相关分析(multiplecorrelation analysis)是一种以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狱与一个因变撮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它要求所有的变量都是定距以上层次的变撮。它的统计值R表示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它的计算是以两变量相关中的积矩相关系数r为基础的。其大小在0与1之间,越是接近1,表示这些自变量与这一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强;反之,R的值越接近于O,则表示这些自变量与这一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弱

复相关系数R的平方R2称为决定系数,具有消减误差比例的意义

三、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用多个自变量来估计或预测一个因变量的数值,以及弄清不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所实际具有的影响力大小

此方程式中的B值称为标准化净回归系数,也称为B系数,它表示各个具体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和方向。通过比较B系数,我们就可以了解每一具体的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相对效果。

在多元回归分析中,需要注意统计累赘的问题。即如果某些自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强,则在相互控制后它们每一个的效果会变得很弱,而其他自变量的效果会变得较大。

第十一章定量研究的结果表达

第一节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

-、研究报告及其类型

研究报告(researchreport)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告诉有关读者,对千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对千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等。

描述性报告与解释性报告

描述性报告(descriptivereport)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址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对于那些以弄清现状、找出特点为目的的描述性研究来说,这种报告是其表达结果的最适当的形式。

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尽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它还十分看重描述的清晰性和全面性,力图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解释性报告(explanativereport}的着眼点则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要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

虽然这类报告中也有一些对现象的描述,但一方面这种描述不像描述性报告中的那样全面、那样详细,另一方面这种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合理解释和说明现象的原因、解释和说明现象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或前提而存在。简而言之,是为了解释和说明而作必要的描述。

强调内容的集中与深入,看重解释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力图给人以合理的和深刻的说明。

学术性报告与应用性报告

定量研究报告与定性研究报告

二、定橇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1)导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

第一,研究的缘起(或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动机)

第二,研究的问题及其界定

第三,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回顾(有时这一内容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第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方法。即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胪程序和工具等

第一,研究的思路或逻辑

第二,研究的基本概念、变量、假设和理论架构

第三,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过程

第四,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

(3)结果。即说明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

(4)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些什么。

(5)小结或摘要。即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

(6)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7)附录。即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确立主题

拟定提纲

选择材料

撰写报告

四、研究报告的“沙漏”形式

第二节导言

-、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介绍自己的研究

第三节方法

-、有关研究方式、研究设计的介绍

二、有关研究对象的介绍

三、有关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

对研究的主要变量的说明

对资料收集过程进行说明

对所用的工具进行说明

四、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

五、对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的说明

第四节结果

第五节讨论

第六节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小结和摘要1

二、参考文献

三、附录

第七节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行文要则

二、引用与注释

第十二章定性研究概述

第一节定性研究及其相关概念

-、四种不同概念的产生

二、四种概念的定义是否相同

三、如何看待定性研究的不同名称

第二节定性研究的类型

-、“一把大伞”或“一棵大树”

二、定性研究方法著作和教材中的基本类型

三、从不同角度进行不统一的、不同标准的分类

四、实地研究、参与观察及民族志的异同

第三节定性研究的本质特征

-、”到现场””到实地”

二、“重情景”“重关联"

三、“重意义”“重主观”

第四节定性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为什么是定性研究?

二、该采用定性研究还是定最研究?

定量研究方式

如果研究的问题是有关某一总体的现状、特征,或者是有关某一种社会现象与另一些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是有关某一种理论命题是否在研究者关注的社会现实中成立等等

定性研究方式

如果研究的问题是有关某一类不太为社会大众所知晓的特殊人群(如同性恋者)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或者是有关一个特定群体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者是有关一个特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或者是有关某种特定文化的实践和传统以及特定文化内部的社会互动等等

第五节定性研究与定最研究的差别

-、回答的问题不同:“我关心的不是你关心的"

定量研究主要关注和回答有关整体的、相对宏观的、相对普遍的、侧重客观事实的,特别是有关变址之间关系的问题

定性研究主要关注和回答的则往往是有关个体的、相对微观的、相对特殊的、侧重主观意义的,特别是有关具体情境之中的互动问题。

二、研究的程序不同:“一切视情况而定”

在广义的研究程序层面

定量研究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固定性、结构性。

定性研究

灵活性、开放性、变动性

三、研究的策略不同:”还原现实的复杂性”

定性研究的“目标不是通过将现象分解成变量来减少复杂性,而是通过将情境背景因素包括在分析之中来提高其复杂性”

定量研究的主要策略和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化繁为简"

四、研究的工具不同:“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定性研究与定星研究结合的含义

二、几种常见的结合形式

研究者在定量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定性研究的某些具体方法和技术。

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的确使用了定性研究的某种具体方式和方法,以帮助自己对定量研究中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这种方式在一些学者那里被称为主辅式。

对研究总问题的不同方面,或对研究的中心问题的不同子问题分别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来进行探讨,或者是对一个大的研究项目中的不同主题,分别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并用不同方式研究的结果分别回答中心问题的不同方面,回答总问题的不同部分,并最终一起完成回答研究中心问题或总问题的任务。

三、两种方式结合的一个例子

第十三章实地研究

第一节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实地研究的曰念

实地研究(fieldresearch)是一种深入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实地”,即研究者一定要深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且要在其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靠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所研究的现象。

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研究者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地进入现象或对象所存在或生活的背景,通过参与观察,收集各种定性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又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进一步的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二、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个案研究(casestudy)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特点是焦点特别集中,对现象的了解特别深入、详细。个案研究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洞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生动、具体、详细的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而且能为后来较大的总体研究提供理论假设。

对于深入实地研究一个特定的单位,或者是为着比较的目的而研究几个单位来说特别有用。

其最大的不足,是如何发掘个案研究所具有的概括意义 ,研究者很难将个案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推广

社区研究

当研究的个案是一个社区时,通常又称为社区研究。社区是人们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社区也是构建整个社会的一种重要单位。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研究者通常参与参与观察、访谈,以及收集当地现有文献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而且,研究者通常要在该社区中生活一段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参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

三、实地研究的例子

第二节实地研究的过程

-、选择研究背景

在客观条件许可时,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既与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密切相关,又容易进入、容易观察的背景。

对于非参与的观察来说,这种理想的背景就是那些不易为我们所观察的对象注意到和感觉到的地方。

对于参与观察来说,则应选择那种能够使研究者自然地进入、自然地参与其中、容易被当地社区接受,且能较快熟悉所观察社区的背景。

研究者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区吗?

持赞成观点的人认为,研究者对其所研究的地区越熟悉,做研究越方便,就越有利于他接近、理解和分析所研究的现象。

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如果选择研究者所熟悉的背景,特别是研究者具有某种直接经历的背景,他将会在克服自己对现实所具有的特定看法和特定感情方面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选择研究者不熟悉的背景,有利于研究者对事物保持敏锐的感觉。

二、获准进入

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并不是保证能获准进入的充分条件。研究者要能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社会生活,还常常需要某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的帮助。

三、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尽快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尽快与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是进入实地后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这种信任的取得、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机会。

四、实地研究中的记录

一种是比较正式的、事先约好的访谈。另一种是非正式的、偶然的、闲聊式的、、非常随便的访谈

当进行闲聊式的非正式访谈时,研究者既无法事先做准备,通常也不能当时做记录。所以对这种访谈中有价值资料的记录应予以特别注意。

最好都做到“不引人注目地记录“,即记录的动作要小,记录的速度要快,记录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第三节观察法

-、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

观察(observa­tion)指的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它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有所不同,它要求观察者的活动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要求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事实作出实质性的和规律性的解释。

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

实验室观察(laboratoryobservation)就是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实地观察(fieldobservation)即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实地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是这种类型的观察。实地观察与实验室观察的不同之处除了地点或场景的不同外,还体现在它通常是一种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或仪器的观察。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实地观察还是一种无结构观察,尽管它也可以是结构式的。

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

局外观察也称为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observation),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就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结构观察(constructedobservation)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它与结构访谈的形式有点相似。通常,结构观察多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其观察的内容是固定的,观察记录表也类似千结构式问卷,观察者根据统一的要求,对每一个观察对象进行统一的观察和记录。因而其结果可以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无结构观察(non-constructedobservation)则指的是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它与无结构访谈的特征相类似。并且,无结构观察多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其观察的结果也不具有统一的形式,观察所得资料通常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这种无结构观察是实地研究中最主要的观察方式。

二、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

观察者角色的几种观占、

(1)“四种角色说”。

一是完全参与者(completeparticipant)。根据戈尔德的说法,完全参与者扮演着社会背景中的一个完全真实的角色,而其真正的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则不为其他人所了解。因此.他是一个隐蔽的观察者。

二是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partici­pant-as-observer)。这一角色与完全参与者一样,但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知道研究者作为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者与人们进行正常的互动,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种互动和参与中进行观察。

三是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observer-as-partici一pant)。在这一角色中,研究者主要是一个访问者,虽有一些观察,但却不会包含任何的参与。有关警察部门的人类学研究经常采取这种类型的角色。因为出千法律的考虑以及会干扰正常警务的原因,进行参与的机会非常少。

四是完全观察者(completeobserver)。研究者不与背景中的人们互动。人们根本就不知道研究者的存在。

(2)“三种角色说”。

(3)“两种角色说”。

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两种角色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的角色所具有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研究者能够相当公开地进行观察和询问他所关心的问题,受到的限制较少。其主要缺点是由于被观察的人们十分现实地感觉到他们正在被观察,所以,他们的行为、活动往往受到影响,表现出不正常的情况。

完全参与者的角色所具有的最大优点是,研究者既能生活在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之中、又能隐蔽地进行观察和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这种观察和人们的表现都比较真实自然。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是伦理道德问题,即研究者有没有为了研究的目的而可以欺骗研究对象的权利。

三、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参与观察法的优点

与其他研究技术相比,参与观察法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

往往能够直接地、真切地感受被观察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特别有利千研究者”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观察者。

参与观察法的缺点

其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信度(即缺乏可靠性)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程序是不明确的,它的观察是不系统的,它的资料是难以用数量表示的,它的研究结果也是无法重复的。

参与观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互动技巧。在参与观察的整个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很大,而很难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

四、参与观察法的应用

(1)采用参与观察方式进行的研究,通常不是要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其目的是对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直接的和详细的资料,以便对其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因而参与观察不用事先准备特定的假设,其研究的过程也无特别的限制,常常会观察到原先并未期望得到的资料,得到意外的收获。

由于参与观察的方法要求研究者参与自然的、不经过人工的控制或改变的环境去进行研究,因而其在可靠性、观察偏差以及结果推论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所以,在使用上应注意一定要有比较长的时间来从事观察,以便于研究者对某一现象或群体做全面的和综合的了解。

(2)参与观察之初,研究者都需要为自己作为一个陌生人出现而进行某种方式的解释。

他的参与观察能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被其所研究的群体接纳。因此,得到所研究的群体中关键人物的支持和帮助,就常常是研究者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3)由于参与观察特定方式的要求,参与观察者往往要经历一个“先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或者说,参与观察过程中有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

注意

第一,要尽快同被观察者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第二,对所观察事物的社会背景要有一定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

第三,要善于分析观察结果,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第四,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第四节无结构访谈法

-、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

无结构访谈(unstructuredinterview)又称作深度访谈或者自由访谈,它与结构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陨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主要作用在千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并通过研究者主观的、洞察性的分析,从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结论。

优点 弹性大,灵活性强,它有利千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缺点 对访谈员的要求比结构访谈的要求更高,这种访谈方法所得的资料难以进行统计处理和定扯分析,而且特别耗费时间,使得访谈的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

分类

根据访谈的性质

正式访谈(formalinterview)指的是研究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

非正式访谈(informalinterview)则指的是研究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的、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

根据被访者的数量

个别访谈

无结构的个别访谈不依据问卷表,只围绕访谈的主题,灵活地询问和交谈;而结构式的当面访谈则完全依据问卷表,严格按程序、按要求进行提问和记录。

集体访谈则是将若干个研究对象集中在一起进行访谈

二、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1)访谈前,要对访谈的主要目标和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访谈前最好能对被访者的各方面情况和特征,比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尽可能详细地进行了解。

(3)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该以被访者方便为主要原则。

(4)访谈时,开场白一定要说好。其标准是简明扼要、意图明确、重点突出。

(5)在进入正题之前,可以先谈谈访谈对象身边较熟悉的事情,以消除拘束感,

(6)在被访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访谈员要专心听,并认真记笔记。这样做可以给被访者一种正式感、受尊重感和谈话有价值感。

(7)掌握正确的记录方法。访谈的目的是收集某类现象的资料,访谈记录则是关系到访谈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控制的方法

提问控制

(1)对内容转换的控制。即当访谈的内容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时,访谈员要有意识地帮助被访者进行这种转换,而不能在被访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地转换论题。转换控制的方法是先顺着被访者所谈内容进行简要归纳,让被访者在这一方面的思路上打上句号,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

(2)对问题的重述和追问。当感觉到被访者对问题含义不理解、不清楚,或有误解时,可通过重复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

(3)掌握好发问和插话的时机。

表情与动作控制

(1)用动作中断被访者的谈话。如通过送水或点烟的动作打断被访者扯远的话题便是一例。

(2)要表现出礼貌、虚心、诚恳、耐心的表情。.

(3)要对被访者的谈话表示关注,即使当被访者说走了题,或者语言表达效果较差时也应如此。

(4)访谈员的表情要适合被访者回答的内容。要对被访者回答的喜怒哀乐表示出同感。

(5)要恰当地用眼,专心地用耳。即既不能只顾低头记笔记,忽视被访者的存在,也不能一直盯着被访者。

(6)在访谈结束准备离开时,一定要热诚地向被访者表示感谢。

四、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也称为座谈会,它是将若干个访谈对象集中起来,同时进行访谈的方法。

最大特点是,访谈中不仅存在着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的被访者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集体访谈所收集的资料将受到这两种社会互动的影响。

一次集体访谈的参加人数通常以5~7人为宜

被访者的选择

(1)要有代表性;(2)要十分了解情况;(3)要敢于发言;(4)相互之间应有共同语言。

集体访谈具有一些不同于个别访谈的特点

第一,由于集体访谈是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被访者互相之间的多层次互动与交流,因此,它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比个别访谈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更为广泛、更为全面。而且,由于能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核对、互相修正,所以,集体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往往也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第二,由千集体访谈能够同时访谈若干个不同的访谈对象,因而可以大大地节约人力、时间,相对较快地获得有关社会现象的情况。但是,集体访谈存在着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是容易产生和形成某种“团体压力”和“从众行为"。它往往使得参加集体访谈的访谈对象在其他访谈对象的面前有意无意地隐瞒或改变真实情况,使自己的回答和看法顺从、接近或符合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愿或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见。因此,访谈员应该对集体访谈中所得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由于同样的原因,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的访谈,也不适于采用集体访谈的方法。

第五节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1)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2)研究的效度较高。

(3)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

(4)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二、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缺点

(1)概括性较差。

(2)信度较低。

(3)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4)所需时间较长。

(5)伦理问题。

第十四章定性资料分析

第一节定性资料及其分析

-、定性资料的概念及特点

定性资料(q ualitativedata)定义为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

来源的多样性

它既有观察得到的资料,也有访谈得到的记录,还有其他一些随笔式的、日记式的、感想式的笔记和现场中得到的其他相关材料。这种来源的多样性特征使得定性资料在形式上以及在构成上都显得更加复杂。

形式的无规范性

从内容到形式,却往往处千一种零散的、杂乱的、无固定结构的状态中

不同阶段的变异性

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它具有不同的形式。

整个定性资料的分析过程包括对各个不同阶段的资料的分析,即既包括考察、排列、分类、评价、比较、综合那些原始的访谈记录、观察笔记,也包括思考和分析那些通过整理和编码后的资料。

二、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

分析程序与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同

定量资料分析使用专门的、标准化的资料分析程序和技术,并且,这种分析程序和技术在不同的社会研究项目之间是一样的,即假设检验的模式和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什么变化。

定性资料分析却很少有标准化的分析程序和技术。

资料分析的开始点不同

定量资料分析通常是在研究者收集了全部的资料并将它们变成数字和输入计算机后才开始进行的。并且,他们的分析工作也主要是操纵这此数字以便从中发现各种模式和关系。定量资料分析往往是整个研究过和中划分十分分明的一个特定阶段。

定性资料的分析工作实际上是从资料收集工作一开始就同时开始了.并且,从头至尾一直在进行。早期的资料分析结果不断地指引着后续的资料收集工作。因此,定性资料的分析工作并不是实地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阶段.而通常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伴随整个研究过程的一个方面。

与社会理论间的关系不同

定量资料分析更多的是通过操纵代表经验事实的数字来检验某种带有变歉结构的抽象假设,更多用来检验理论。

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是在没有变址、没有概念的背烘下进行资料分析的。他们往往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和归纳.通过将经验证据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来提出或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更多用来建构理论

分析的方式和所用的工具不同

定量资料分析中,研究者主要和数字打交道.他们主要借助统计的法则.寻找大量数字中所存在的各种变化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此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性质

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所依赖的则是那种不粘确的、零散的、片段式的文字记录材料,而其所采川的分析方式也主要是主观的、顿悟性的和感知的,其对社会生活事件的描述和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表达,也主要是采用基于上下文的.而且可能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文字表述。

二、定性资料分析的日标

定性资料分析也将描述和理解作为基本的目标。

研究者需要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对所作的各种观察进行解释.要从资料中识别出人们行为的模式.发现各种资料背后隐含的社会学意义。

定性研究者在进行具体描述的同时,往往致力于发展那种与具体资料和背景紧密相连的概括或理论韶释。

定性资料分析中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在细节上应该是丰富的,在背景上应该是敏锐的,并且能够展现社会生活中复杂的过程和后果。当然,这种解释也可以是因果性的,但这不是其主要的方面。

它很少去试图证明某种普遍的法则,而经常是力图去发现或提出某种理解的模型,提出某种尝试性的理论解释

定性资料分析还可以帮助说明事件的顺序,或者一种社会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概括性的问题

一是实地研究者所研究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对象是否能代表这些对象所来自的总体的问题。

二是我们所研究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对象是否能代表其他同类对象的问题。

二、测量与比较的问题

研究者往往是对少数对象做了许多观察,收集了许多方面的资料,即测盘的对象很少,但所测的内容很多。这种对几个数盘非常有限的个案进行许多方面的测拯和比较的方式,对于增加人们的认识同样是有价值的。

这种价值就表现在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指标来表明两个个案在某种抽象的观念上所具有的差别。

三、推断因果关系的问题

一种事物”同时存在两种特征”的证据并不是“两个变撮之间存在关系”的证据。

实地研究所得的资料往往比定量研究中所得的资料更难用千推断变量间的关系。通常的清形是,实地研究者只是尝试提出某种可能的关系来进行解释。

四、实地证据的总结和表达问题

类似定量统计的技术

为了给予读者更多有关支持其结论的资料的信息,有些实地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对其实地记录中某种现象发生率进行统计总结的方法。

描述分析过程

作为其支持特定概括的证据的质量的一种指标,实地研究者也可以报告他的概括是如何从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为了寻求这些支持的或反驳的证据,研究者做了哪些努力、经过了哪些方面的分析和思考等等。

列举例证

这种例证本身并不是非常有力的证据。因为读者并没有被给予独立地从全部资料中选择所列举事件的机会,因而他们实际上也无法判断研究者所列举的例证是否最应该作为例证。

第三节定性资料的整理

-、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

通常的方式是先将实地记录或现场笔记全部输入计算机,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输入计算机时应做到完全按照实地记录本上的内容和文字录入,不要做任何的修改,使得输入计算机后所形成的文本与原始记录在内容、文字、时间、前后顺序、各种记号等方面都完全一致,就像是实地记录的照片或复印件一样。这份与实地记录完全相同的“原始“文本一定要很好保留,不要做任何处理。

建立下列几种类型的资料档案:

一是背景档案,特别是对一些研究社会运动或重大社会事件的定性研究,这种背景档案十分重要。

二是传记档案。这种传记档案的对象是实地研究中的各种人物。将所有有关某个人物的档案放在一起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人,也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中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是参考书目档案,将资料分析过程中,甚至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查阅、记录下来的各种书目、文献资料都系统地整理和归档。

四是分析档案,即根据分析的主题将各种资料分别集中,这是资料分析过程中最主要的档案类型。

二、定性资料的编码

编码则是资料分析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研究者将原始资料组织成概念类别,创造出主题或概念,然后用这些主题或概念来分析资料。这种编码是在研究问题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其结果又会导致提出新的问题。它使得研究者摆脱了原始资料的细节,而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来思考这些资料,并引导研究者走向概括和理论。

斯特劳斯定义了三种定性资料的编码类型

开放式编码

具体做法是,研究者年设置一些主题,同时,将最初的代码或标签分配到资料中,以便将大址零散的、混杂的资料转变成不同的类别。

这种开放式编码将资料深处的主题带到表面。但需注意的是,此时的主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抽象层次上,大部分来源千研究者最初的研究问题、相关文献中的概念、社会背景中人们所用的词语,以及研究者在沉浸于资料的过程中突发奇想的新想法。

主题名单有=种主要的作用

(1)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一眼就看到新出现的主题;

(2)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在今后的开放式编码中发现主题;

(3)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一个研究中全部主题的空间.以便在今后进一步的分析中识别、排列、结合、抛弃和进行扩充。

开放式编码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械排除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材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属性分类。

轴心式编码

轴心式编码(axialcoding)则是从一组初步的主题或初步的概念开始。在这种方式中,研究者更为注重的是主题,而不是资料,即研究者的头脑中带着基本的或初步的编码主题去看待资料,阅读资料。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研究者也会产生出新的观点、思想,或添加新的编码,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将各种观点、主题组织起来,同时识别作为轴心的关键概念。

轴心式编码着重千发现和建立类别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语义关系等。

轴心式编码可以刺激对概念与主题间联系的思考,同时它也提出新的问题。它可以提示放弃某些主题或是更深入地探讨另一些主题。此外,它还加强证据与概念间的连接。通过多种不同的例子作为经验证据,主题与资料间的连接得到加强。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selectivecoding)是在浏览资料和进行开放式或轴心式编码工作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查找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

在选择式编码过程中,主要的主题或概念始终指引着研究者的研究。他不断地对在早期编码中所识别的特定主题进行再组织,并探讨和分析多个不同的重要主题。

选择式编码也可以说是在主题中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其他一些相关主题的核心主题,将所有的研究结果统一在这个核心主题的范围之内。

这种选择式编码的方法比较适合建立“扎根理论”。其他分析方法的阶段性不是如此分明,也不强调一定要将所有的材料都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因为事实上,这种做法有可能将一些无法分类但对回答研究问题十分重要的材料排除于结果之外。

三、形成概念

定性研究者则是根据资料来形成新的概念,或提炼概念。概念形成是定性资料分析过程中一个完整的部分,并且它在资料收集时就已经开始。因此,概念化是定性资料分析过程中用以组织资料、概括资料含义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定性资料整理的过程中,研究者往往通过对资料提出评论性的问题来进行概念化或者形成概念。这种问题可以来自社会学的抽象术语,

概念的形成为定性资料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基础和框架。研究者通过将资料组织成基于某种主题、概念或特征的类别来对资料进行分析。定性研究者从资料中发展出新的概念,形成概念化的定义,并考察概念间的关系,最终将概念相互连接,交织到他的理论陈述中去。

四、撰写分析型备忘录

分析型备忘录(analyticmemo)是实地笔记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实地研究者对千编码过程的想法和观点的一种备忘录或一种讨论记录。

这种备忘录中包含着对这一概念或主题的相关讨论。而粗略的理论笔记就形成了这种分析型备忘录的开端。

分析型备忘录锻造了具休资料或者粗略证据与较为抽象的理论思考之间的链条。它包含着一种研究者对资料和编码的主动反应及思考。

建议

(1)在收集资料或整理资料或其他形式的编码的过程中,可随时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

(2)对写好的备忘录耍反复进行比较,看乔能否将那些相近的进行结合,或者看看是否可能将那些有差别的编码弄得更清楚。

(3)为每个概念或主题都做一份专门的分析型备忘录。

(4)在写某个概念或主题的备忘录时,要注意思考它与其他概念或主题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因果关系。

(5)将分析型备忘录与资料记录分开写,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目的。资料记录是证据,而分析型备忘录则具有概念的和理论建构的目的。

第四节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

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逻辑是归纳法,即从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的事例中逐步概括、抽象到概念和理论

主要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对信息的组织、归类和对信息内涵的提取。

典型的方法就是对在实地研究中观察、访谈所得到的资料进行重新研读,并按照基本的社会学范畴或方法对它们进行分类。

三个不同的阶段

初步浏览阶段

阅读编码阶段

分析抽象阶段

二、几种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连续接近法

连续接近法(successiveapproxima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具体地说

研究者从所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概念与假设的框架出发,通过阅读和探杳资料,寻找各种证据,并分析概念与资料中所发现的证据之间的适合性,以及概念对资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研究者也通过对经验证据进行抽象来创造新的概念,或者修正原来的概念以使它们更好地与证据相适合。

然后,研究者又从资料中收集另外的证据,来对第一阶段中所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者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而在每一阶段,证据与理论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着相且塑造。这种过程就被称作“连续接近“,因为经过多次的反复和循环,修改后的概念和模型几乎“接近”了所有的证据,并且这种经过连续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的概念和模型也更加准确。

举例说明法

举例说明法(illustrativemethod)即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

研究者将理论应用于某种事件或背景中.或者根据先前存在的理论来组织资料。

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方式主要表明理论模型是如何说明或解释了特定个案或特定现象的。研究者所列举的主要是一个个案或一种现象的证据。

另一种方式则是对一种理论模型的“平行说明“,即研究者平行列举多个不同的个案.比如多个不同的单位,或多个不同的时间周期等.来说明这种理论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个案,可以解释或说明多个个案中的情况。或者反过来,研究者采用来自多个平行的个案的材料来共同说明某种理论。

比较分析法

从先前巳有的理论或从归纳中发展出相关的规律或关系模型的思想开始,然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规律上,用其他替换的解释与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考察那些不限于某一特定背景(如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群体等)的规律性。

研究者并不是要寻求那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则,而仅仅只是那种在某种社会状况中所表现出的规律性。

两种类型

(1)一致性比较法(methodof agreement)。这种比较法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不同个案中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上,并通过运用一种排除的过程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基本思想是,研究者先找出不同个案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结果特性,然后再比较各种可能的作为原因的特性。如果某种被看作原因的特性不为所有具有共同结果的个案所共有,那么,研究者就将这种特性从可能的原因中排除掉,而所剩下的那种为所有个案所共有的特性则为可能的原因。

(2)差异性比较法(methodof difference)

基本思想如下:研究者先找出那些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相同,但在少数方面不同的个案;然后找出那种使这些个案具有相同的原因和结果的那些特性,同时找出另一组在这种结果上与此不同的个案,即找出那些不出现第一组个案中的结果的另一组个案;这样,研究者就可以比较两组个案,查找那些在不出现结果特性的个案中,也没有出现的原因特性。这种没有出现的特性就是结果的原因。

差异性比较法不仅从正面的个案(即那些具有共同的原因和结果特性的个案)中获得信息,同时,它还从反面的个案(即那些缺乏结果特性的个案)中增加信息.因而这种比较方法的结论更加准确。

流程图方法

流程图方法指的是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所进行的描述。

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很好地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总结

定性研究的分析过程是一个开放式结构,如果初步建立的分析框架、类别,甚至所研究的问题不符合收集到的原始材料,研究者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为研究结果做结论时应该注意材料之间的异同,避免为了使结论看上去完整精确而牺牲材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定性研究在理论建树方面强调"扎根理论”,即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发展理论。如果前人建立的有关理论可以用来深化对研究结果的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千前人的理论;如果这些理论和本研究的结论不符,研究者则应该尊重自己的发现,真实地再现被研究者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建立理论时,研究者也可以借助个人的经验和直觉,不过,因此而下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之上,不能凭空杜撰。

第十五章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

第 一 节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

-、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不同

定量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和格式比较固定(有人将其称为“八股文”),其在形式上一般由“问题与背景(或导言)、文献回顾、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儿个部分构成,并且所有的研究报告几乎千篇一律。

定性研究报告在结构上则相对灵活,没有固定格式。无论是研究报告分为几个部分,还是每一部分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律。

二、研究报告的表达方式不同

定量研究报告在表达方式上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报告相对接近。除了基本的叙述和相关的讨论外,研究报告中往往以各种统计数字和统计表格为主要的证据结果,其对研究结果的表述语言非常强调客观性和确切性,少有感情色彩。因而其报告中一般用第三人称或无人称代词来表述结果。

定性研究报告在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与定扯研究报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定性研究报告中很少使用数字和统计表格上(偶有使用多半也是作为背景介绍或基本情况描述中一个小的部分),同时也表现在报告中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我”或“我们”)来进行表述。

三、研究报告的写作程序不同

定量研究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有数据分析的结果,然后研究者才动手写研究报告。

定性资料的分析与定性研究报告的写作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

四、研究报告的撰写规则和规范不同

定性研究的结果表达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

第二节写作程序与方法的建议

-、从现场"撤离"

二、写作计划的考虑

三阅读与标记资料

四、按框架选择资料

五、先把想写的全部写出来

六、回到中心议题

七、写作中研究者的角色

八、定性研究报告的人称与匿名化

第三节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作

-、导言部分的写作

(1)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个主题,而不是其他的主题,即说明你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或理由。

(2)你为什么会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即说明这一主题对于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或经历,也即是导致研究者探讨这一问题的个人化因素。

(3)你使用的研究方法,或者受到的学术训练。

(4)你的研究问题。

二、方法部分的写作

三、主体部分的写作

叙事逻辑与内容安排

行文中表达材料与观点的两种方式

四、结尾部分的写作

第四节定性研究报告的几个例子

-、以个人为对象的定性研究报告

二、以组织为对象的定性研究报告

三、以社区为对象的定性研究报告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一、研究内容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一、研究内容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一、研究内容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f21797dd3e8b08f1951dfc24e7be94f

抓住重点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抓住重点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抓住重点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c49e4799ddf94a339c56e46eb96a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