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也需要讲方式方法。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44d3579d990d3f4c7751b4df1507451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历史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也需要讲方式方法。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历史重要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树图网精心准备了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评价
(1)积极:
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2)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五、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的时代(1-5课)
1、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中心是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经过淮安的一段是 邗沟 。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4、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5、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他被尊称为天可汗。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叫吐蕃族。
6、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 。
7、唐朝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玄奘,他曾在那烂陀寺游学,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8、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爆发 黄巢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它是唐末以来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6-9课:
1、北宋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称帝事件陈桥兵变。
2、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5、辽的建立民族契丹,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6、西夏的建立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 。
7、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
8、金的建立民族女真族,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9、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10、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11、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12、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13、两宋时期,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临安。
14、宋朝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了草市;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
15、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1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7、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0-13课:
1、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60年,忽必烈继汗位,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
3、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4、南宋灭亡后,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5、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6、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
7、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度"。
8、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澎湖巡检司"。
9、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
10、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11、著名的词牌名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
12、宋代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3、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
15、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16、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17、宋元时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14-17课:
1、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为了监视官民,他设置的机构是锦衣卫。
2、明朝科举考试采取的八股取士。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危害: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3、明朝时期,山西的商帮被称为晋商 ,安徽的商帮被称为徽商 。
4、郑和下西洋时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 。
5、明朝中外冲突的事件戚继光抗倭 。
6、戚继光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7、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本草纲目》。
8、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天工开物》。
9、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农政全书》。
10、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11、北京城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是紫禁城。
12、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
13、《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
14、吴承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西游记》。
15、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均田免赋"。
16、明朝存在276年,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 。
17、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
18、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18-21课: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开辟荆榛逐荷夷"指的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 。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3、康熙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4、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5、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6、康熙平定 准噶尔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7、 乾隆帝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8、清朝在新疆设置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9、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0、清朝前期出现了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11、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各地开设"票号"。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12、清初,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13、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14、雍正时,正式设立军机处。影响: 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5、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叫文字狱。
16、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7、清朝统治者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8、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19、清朝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0、清朝的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 曹雪芹 的《红楼梦》。
21、清朝戏剧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是"国粹"之一)。
22、明朝时期,昆曲的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23、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洪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孔尚任的 《桃花扇》(借助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史上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 2022初中历史基本知识点总结最新
★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 关于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2
★ 关于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2022
★ 关于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关于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 关于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
★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归纳
★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回顾点2021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北京鲁迅博物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北京鲁迅博物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6dd5fb39ac0566fc4fa2033f0feb486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如何从大历史观学习中国历史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如何从大历史观学习中国历史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a22832470b2860422e8670dd76372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