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10f9ea94150f2bd50d1a90e1e904974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树图网带来的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类的形成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重难点 重 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 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从古猿到人的演变历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并使用工具对人产生的作用,同时掌握氏族社会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用辩论的方式探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然性。
3、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1、现代人类是从哪一洲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什么人?人类距今约多少万年形成?
2、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哪一阶段?人种的差异在哪一阶段出现?
3、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影响的?
4、母系、父系社会各有什么特征?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人类的出现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二) 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人类的形成、氏族社会的发展。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1课)。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2课: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种的差异
二 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教学反思
《大河流域》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 重难点 重 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 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发展以及它们的文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2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2课 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1.尼罗河的馈赠 2.金字塔与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两河流域2.古巴比伦王国3. 《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印度河、恒河流域2.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
《西方文明之源》
西方文明之源 课时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难点 重 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 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一) 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自主备课记录
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印度经济发展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2)印巴冲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
在理清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主要线索的同时,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价值:
(1)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
(4)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
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提问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第二,历,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第三,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篇
★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2020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案范文
★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五篇
★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九单元:产品策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九单元:产品策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b0e45635403d24fcfcc98b6fb13a337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鄂尔多斯市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清单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鄂尔多斯市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清单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0ff1d16fc853ad7fd07941a495269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