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蠕虫学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医学蠕虫学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医学蠕虫学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f36ca78c687294f72583a3051915368
医学蠕虫学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否需要中间宿主
土源性蠕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多因食用被污染食物或经皮肤感染,如蛔虫、鞭虫和钩虫
生物源性蠕虫
需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才能感染人体,如吸虫、绦虫和个别线虫
线虫病
分布广种类多,多自营生活
成虫形态
体型圆柱形、线性,体不分节,两侧对称,雌雄异体
雄虫尾端卷起或膨大呈伞状
雌虫尾端较尖
内部结构
体壁
自外向内组成:角皮层
具有原体腔
具有完整消化道
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系统常为双管型
雄性生殖系统常为单管型
虫卵
卵无盖
常有三层组成:卵黄膜/受精膜、壳质膜
生活史
分虫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根据有无中间宿主,生活史分为
直接发育型
土源性线虫
间接发育型
生活源性线虫
感染阶段
感染性虫卵
蛔虫、鞭虫、蛲虫
感染性幼虫
钩虫、丝虫、粪类圆形虫
囊胞蚴
旋毛型线虫
重要医学线虫
肠道寄生线虫
蛔虫、蛲虫、钩虫、鞭虫
血液寄生线虫
丝虫
组织内寄生线虫
旋毛虫
蛔虫
生活史
终宿主
人
寄生部位
小肠
感染阶段
感染性虫卵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有肺部移行
成虫寿命约1年
致病
成虫致病
掠夺营养和损伤肠黏膜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
损伤肠黏膜导致食物消化和吸收障碍
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
超敏反应
虫体代谢产物或死后分解产物等蛔虫变应源被人体吸收后,引起lgE介导的超敏反应所致
幼虫致病
蛔幼型肺炎
临床症状
发热、咳嗽、胸闷、哮喘、血痰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并发症
蛔虫主要危害
蛔虫有钻孔习性,钻入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管道
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肠坏死、肠穿孔
临床症状: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上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
实验诊断
检查方法: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
广泛原因:生活史简单、雌虫产卵量大、抵御外界环境能力强、人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粪便处理不当等
防治:加强宣传,减少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改善生活环境;治疗蛔虫病
钩虫
是沟口线虫的统称
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血液为食,引起钩虫病
危害性最严重的肠道线虫
生活史
丝状蚴活动特点
向温性
向湿性
聚集性
寄生于小肠上段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途径:主要经皮肤、十二指肠,钩虫还可经口、胎盘、母乳及生食转移宿主肉类感染
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
有肺部移行
成虫寿命(3~5年)/(1年)
十二指肠钩虫在宿主体内有“迁延移行”现象
致病
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
肺部病变
成虫致病
消化道症状
异嗜症
贫血
婴幼儿钩虫病
诊断
粪便监察虫卵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蚴培养法
虫卵计数法
流行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
流行因素
传染源:患者和带虫者
适宜的自然条件
人体皮肤与钩蚴接触
防治
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防护
加强粪便管理
治疗患者
蛲虫
儿童常见寄生虫之一
形态
成虫
细小,乳白色
口孔周围3片唇瓣;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
雌虫8~13mm,尾部直而尖细
雄虫2~5mm,尾部向腹部面曲
虫卵
无色透明,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卵内有一卷曲幼虫
浅灰黄色,卵壳较厚
感染期虫卵内有1条盘曲的幼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回盲部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
自体感染
间接感染
吸入感染
逆行感染
成虫寿命:2~4周
致病:肛周及会阴皮肤瘙痒、炎症异位寄生及损害
实践诊断
查虫卵:清晨便前,肛周拭子法(透明带拭子法/棉签拭子法)
宿主睡后2~3h,在肛周检查成虫
流行
易感因素
传染源:病人与带病者
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
生活史简单
感染方式简单,机会多
自然感染:肛门—手—口
虫卵抵抗力强
防治
防止互相传播和重复感染
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
鞭虫
寄生于盲肠、回肠下段、导致鞭虫病
形态
成虫
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
雌虫长35~55mm,尾端钝圆
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
虫卵
纺锤形
大小约50~54微米
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个透明的塞状突起
卵内有1个尚未分裂的细胞
生活史
与蛔虫相似
无肺部移行
成虫寿命3~5年
致病
机械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慢性炎症
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慢性失血
诊断
确诊依据:粪便直接涂片法、改良加藤法、沉淀集卵法和盐水浮聚法
鞭虫卵较小,需反复检查
流行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
防治
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驱虫药物:奥克太尔(首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粪类圆形虫
概述
兼性寄生虫
成虫主要寄生小肠内
幼虫可侵袭肺、肝、肾
粪圆线虫病
形态
成虫
自生世代雌虫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雄虫向腹面卷曲
寄生世代雌虫体透明,体表有细横纹
幼虫与虫卵
寄生世代
杆状蚴长0.2~0.45mm
头端钝圆,尾部尖细,具双球型咽管
咽管呈柱状,尾端尖而分叉
生活史
包括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
在人体内移行,与钩虫相似
感染期:丝状蚴
离开宿主阶段与方式
通常杆状蚴随粪便排出
严重腹泻病人粪便中有卵及幼虫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或便秘患者可形成丝状蚴
人体感染途径
外界感染性的丝状蚴经皮肤感染
体内自生感染
体外自生感染
致病
皮肤损害
肺部损害
消化道损害
弥漫性粪类圆线虫病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免疫诊断
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实验
其他检查
流行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地区,温带及寒带地区则多为散发感染
存在自身感染,虫体可在人体内持续感染多年
犬猫可作为本虫保虫宿主
防治
应避免发生自身感染
驱虫药物:首选伊维菌素,副作用少;噻苯达唑有副作用
旋毛型线虫
形态
成虫
虫体微小,前细后粗
两性成虫均为单管型生殖器官
幼虫
新生幼虫、幼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幼虫囊包呈梭形,里面有1~2条幼虫
生活史
成虫
寄生在宿主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上段
幼虫
寄生于同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
被旋毛虫寄生的宿主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
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致病性
轻症患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死亡
致病因素
食用幼虫囊包数量
幼虫侵入的部位
机体功能变化状态
三个阶段
1、侵入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过程(病程约为一周)
2、幼虫移行期:新生蚴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约2~3周)
3 囊包形成期(恢复期)受损细胞恢复过程(4~16周)
诊断
病原学诊断
发现幼虫或囊包是最准确诊断方式
免疫学诊断
ELISA
流行
世界性分布
流行特点
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人体感染主要方式为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猪肉
防治原则
卫生宣传
加强肉类检疫
治疗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丝虫
形态
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寄生于人体及其他脊椎动物
成虫
雌性:尾部钝圆双管性,卵巢位于虫体后部
雄虫:单管型,泄殖腔开口于虫体尾端腹面
感染期幼虫
丝状蚴:虫体细长,活动能力强,具有完整消化道,尾端有三个乳突
子主题 4
生活史
在蚊体内的发育
在人体内的发育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蚊虫叮咬
丝状蚴的周期性:夜现周期性
致病
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
临床表现
微丝蚴血症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诊断
血液检查:厚血膜法;鲜血片法
流行
1、传染源
2、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
4、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
防治
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防蚊灭蚊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检测工作
广州管圆线虫
形态
成虫:呈线状,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
幼虫:虫体透明,头端稍圆,尾部顶端骤然变尖细
虫卵
呈长椭圆形
卵壳薄而透明,刚产出的虫卵含单个卵细胞
生活史
必须要终宿主和中间宿主
以褐家鼠和黑家鼠为终宿主为主
螺类作为中间宿主为主
转续宿主
鱼虾蛙
非正常宿主
人
成虫
寄生于鼠肺动脉及右心室中
致病
三天移行到人脑部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脑组织充血、出血
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诊断流行病学史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一个月左右有接触或吞食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
实验室检测
子主题 1
流行
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传染源:主要为鼠类
防治
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加强环境卫生灭鼠工作
吸虫病
基本概论
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
形态
寄生于人体吸虫,除裂体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有口无肛门
舌状或树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无体腔。两个吸盘,口吸盘和腹吸盘
生活史特点
生活史复杂,宿主转换,以一种淡水螺为中间宿主
生活史过程
虫卵
毛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绦虫病
属扁虫动物门的绦虫纲,全部营寄生生活,亦称带虫
形态
虫体分节
成虫
乳白色,长如带状,背腹扁平,左右对称,缺体腔
节片
头节、颈节、幼节、成节和孕节
体壁结构
虫体通过体壁吸收营养
生活史
棘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