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有两件与民生相关的大事。第一件,国家为打压房价发布了国八条,同时全国各大热门城市颁布了房产限购令;第二件大事当属各地的有毒食品曝光,从染色馒头到西瓜膨大剂,再到一些饮料内的塑化剂,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担忧:“我们还能吃什么?”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企业并购人才走热 外企吸引力下降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企业并购人才走热 外企吸引力下降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3a0f079781ec41c5bd65d52525a7fbb
企业并购人才走热 外企吸引力下降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第一件大事中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调控对房产行业的人才需求将发生怎样的影响,这至今还是个未知数。从前程无忧(www.51job.com)无忧指数2011年1—5月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职位需求看,暂未发现有明显的减缓。
然而食品安全系列事件却提醒了人们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国内食品检测相关人才缺乏。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2300多种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和食品用香料都规定了明确的使用范围、用量标准或者使用原则。其中80%以上的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具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对1853种食品用香料,制定了相应的使用原则,有的还制定了产品标准。但矛盾却出在,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除了检测外,食品行业的采购管理是把握食品安全的一把手,此类职位也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
团购已经渐渐被很多人接受,特别是年轻白领女性更喜欢通过团购获得优惠。与团购消费者的红火热情相比,团购网站们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烧钱不能烧出蓝海
今年上半年团购当属值得关注的行业。团购鼻祖Groupon进入中国,2月28日高朋网上线,3月16日首次开团, 6月17日Groupon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这是一个令国内团购网站为之兴奋的消息,国内的几家团购网站也为上市做起了筹备。5月25日,窝窝团在京启动赴美IPO程序。
目前国内团购市场“千团大战”正向着“万团大战”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4月底,国内团购网站已增至4300家,年交易量以百亿元人民币计。然而这样惊人的交易量背后却是低利润的产出。在美国,Groupon与商家之间常常可以实现盈利5:5分成,而在国内,业内公认的水平却是1:9。
快速烧钱占领市场似乎成了众多团购网站的策略。据各大团购网站公布的市场推广费用显示,拉手网广告预算为2亿元,糯米网计划投入2亿元,美团则为1.3亿元,团宝网则将投入高达5.5亿元的广告。《福布斯》杂志撰稿人戈蒂·艾普斯坦(Gady Epstein)在5月份撰文分析了中国团购网站的经营策略,文中鲜明地指出:“中国团购网站那就是像优酷网一样烧钱,吸引投资者眼球,争夺市场份额,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借此来拖垮竞争对手。”
新兴的团购貌似又在重演着一些行业的老路:以牺牲价格为手段,以极低的利润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同时压垮对手。行业的竞争变成了仅仅是资本的角力,结局可想而知。任何时候创新都是竞争的重要砝码,钱总有烧完的一天,而创新所获得的蓝海是不会消失的。中国的团购网站中谁又在寻找蓝海呢,至少现在还是未知数。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想通过并购,借助国外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并购忙引领跨国并购人才走热
去年民营汽车品牌——吉利“迎娶”了国际知名品牌沃尔沃。日前又有外媒报道,中国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有意收购一家排名前三的欧洲食品公司。
光明食品(集团)只是计划收购欧洲公司的中国公司之一。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最大出口国中国的国内存款累计达2.7万亿美元,2020年前有可能再增长6倍。专家们预计未来10年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会大幅增长。而北京在3月份批准了一项五年规划,呼吁建立国际销售网络和品牌。
据伦敦顾问公司Dealogic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中资企业在欧洲企业的总投资额还只有8.53亿美元,2008年至2010年飙升至了439亿美元。并购潮使中资企业获得了118家欧洲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跨国并购潮推动了并购相关人才的需求。
并购功臣——并购咨询顾问
企业海外并购受行业、政治、文化及经济周期等多方面的影响,并购之路并不顺利,就算拥有资本优势,仍会有人不买账。比如有些欧洲企业担心自己的技术会被夺去,他们希望相关组织——欧盟能够获得阻止区内投资交易的权力,并建议成立类似于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机构。
不难看出,能牵起中国公司与国外公司达成并购协议的并购顾问很重要。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做海外并购,都去找麦肯锡、波士顿等外资咨询公司。在这类机构中能找到对中国了解并熟知,了解与掌握并购双方的客户心理,同时又要熟悉并购所在地的行业市场的人很少。这样的角色能为双方客户提供可能在意的各种敏感点,这也是促成并购完成的重要因素。毕竟,有钱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并购后的全球化运营人才需求
并购完成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去年吉利“迎娶”沃尔沃后,双方领导者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管理理念的不同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媒体也多次报道双方为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定位而争论不休。全球都在关注并购之后的沃尔沃运营。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康荣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跨国并购最大的瓶颈是人才问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大部分问题都出在人才方面。并购完成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运营,尤其是对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外企的糖纸被剥开,内里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很多高端人才发觉眼前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外企诱惑大大削减
《华尔街日报》曾在5月的一篇名为《人才流向中国本土公司,外企招聘愈加困难》的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越来越多的外企发现在中国招聘本地人才中遇到阻碍,进入外企已经不再是国内中高端人才唯一的选择。这篇文章中采访了数家在华的外企和一些猎头咨询顾问,这些被采访对象一致认为,许多优秀的国内企业成为外企招聘时的有力竞争对手。
对人才的竞争也推高了薪酬。来自猎头的消息,如今高科技跨国企业支付给中层管理人员的年薪通常至少为30万美元,是六年前的两倍。
选择多了也会出现烦恼。到底是去外企继续“加金”好还是去民企做事业,成了心头上的一个结。
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是否一致?
企业文化包含的东西很多,它可以是给人的一种总体氛围,也可以是企业的管理风格,抑或是企业中大多数人的信仰、信念等等。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不一致的后果,犹如身着花衬衣的你在西服笔挺的人群中行走一样。
这份工作是做事业还是做工作?
在这家企业做事业还是做工作决定了你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轨迹。
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
我们通常会把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叫做领头羊企业,比如现在的苹果或是GOOGLE;有领头羊企业必定会产生与之竞争的企业,比如诺基亚和百度;再有一些企业就是跟风企业,跟风企业往往依靠价格与复制立足,很悲哀的是在中国这类企业有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在细分领域占领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的企业,无论怎么变换,他们始终能依靠独特的产品拥有自己的忠实用户,从数量上来说国内这类企业并不多。
所以不妨把我们目标名单上的企业与上面所述的分类对下号,从而判断未来几年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这个企业是否是你乐意加入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企业业务多元化,在某一领域是领先的,但在另外某些领域可能是落后的。
这家企业能为你的职业带来什么提升?
说起这个问题就要牵涉进另外一个话题: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中基本问题之一便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想要进一步积累人脉关系,那么一份能独当一面、进退自由的岗位会比较适合你;如果你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稳定地做一个大机器中的小部件也是合适的。
该企业的薪酬分配体系如何?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说法。然而与其关心多少钱这个数字,不如关心一下这个数字是如何组成的。从薪酬体系的构成可以看出这家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真正的重视度,当然也可以看出公司请你是到底看中你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