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故临床表现为四肢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因多见于小儿,故又称之为"小儿麻痹症".白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f7b55c70f6c95615093e204c1c372d2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故临床表现为四肢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因多见于小儿,故又称之为"小儿麻痹症".白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病因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直径约20~30nm,呈球形颗粒。
按其抗原性不同,将病毒分为I、Ⅱ、Ⅲ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本病毒的生活力很强,能抵抗胃酸,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低温下可存活数年,对高温及干燥抵抗力较弱,60.CmN热30分钟及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及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患者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均为传染源,其中隐性感染者及无瘫痪的患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在潜伏期末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强。粪一口途径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粪便排毒时间较长,在整个病程中或病后数周仍可排除病毒,通过污染食物、用具及手等而传播。鼻咽分泌物在病初数天可以带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特异性。发病年龄以6个月~5岁为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于夏秋季。
发病机制及病理本病毒为嗜神经病毒。病毒从咽部或肠壁进入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同时向体外排出病毒,此时若机体免疫反应强,病毒可被消除,则发生隐性感染;如果免疫应答未能将局部病毒清除,病毒可经淋巴进入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进一步增殖后再次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此时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足以将病毒中和,病毒未侵入神经系统,则疾病到此停止,形成顿挫型。如病毒未侵入神经系统,轻者不发生瘫痪,称之为无瘫痪型,重者发生瘫痪,称之为瘫痪型。在此期间,一些因素如劳累、感染、受寒、外伤、预防接种和妊娠等均可加重病情。
本病病理变化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尤以颈段和腰段损害为主,其次脑于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神经细胞内胞浆溶解,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周炎性细胞浸润。急性期后,水肿、炎症消退,神经细胞功能可逐渐恢复。病变严重者则神经细胞坏死、瘢痕形成,导致持久瘫痪。此外,也可发生局灶性心肌炎、问质性肺炎及脏器的充血和血肿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l4天。因病情轻重不等,临床可分为无症状型,占90%以上;顿挫型,占4"~8%;瘫痪型,仅占l%~2%。瘫痪型为本病的典型表现,可分为如下各期。
1.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咽痛、咳嗽及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持续1~4天,多数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称顿挫型。
(2)延髓型:病毒侵犯延髓呼吸中枢、循环中枢及脑神经核,可出现颅神经麻痹及呼吸、循环受损的表现。
(3)脑型:较少见。表现为高热、嗜睡、昏迷、惊厥和肢体强直性瘫痪。
(4)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几型的表现,以脊髓型和延髓型并存为多见。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病肌开始恢复,常自肢体远端开始,呈上升性,约l~3个月功能恢复正常,重者需6~18个月。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痔的临床表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痔的临床表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0ca71ceee073e76cee06e2b9fa3edbd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e9e920238fbcc7fd4d87c2fce8f20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