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思维导图

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自我孤立 浏览量:52023-02-19 07:09:1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思维导图

「摘 要」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因国家侵权损害自然人的人身权,致使其精神活动出现障碍而产生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国《国家赔偿法》上应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物质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和精神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赔偿请求权人仅限于受到精神损害的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确立“金钱赔偿为主,精神补救为辅”的原则,算定精神抚慰金时应兼采“不同损害不同赔偿”和最高赔偿限额两种方法。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b32cc24b847335e98ac1ee5103ad7bb

思维导图大纲

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关键词」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更是引发了行政法学界对《国家赔偿法》中是否应当引入精神损害赔偿的思考。许多学者主张《国家赔偿法》中应当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如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责任体系,以及应当构建一套怎样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既有的著述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略显薄弱且分歧颇多。本文将尝试讨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建构我国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一、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界说

精神损害赔偿获得金钱赔偿的理念,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是法律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法律从注重对财产权及外部物质条件的保护,转而更加关注人身权和其它精神性权利不受侵害的平静的精神世界。根据导致精神损害的原因行为不同,精神损害可大别为民事侵权精神损害和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民事侵权精神损害存在于具有平等地位的民事主体之间,是指某一民事主体侵犯另一主体人身权而致对方遭受的精神痛苦。当然,精神损害并不仅仅发生于民事领域,在公权力活动中也有可能发生精神损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确切地讲,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因国家侵权行为侵害自然人的人身权,致使其精神活动出现障碍而产生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国家对其实施的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所承担的责任即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有三:第一,国家侵权行为。国家侵权行为是相对于民事侵权行为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或者不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行为。“执行职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行使权力的行为和非权力行为,也包括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还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行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二是国家刑事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例如违法拘留、逮捕和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保全措施与执行措施等等;三是国家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或管理缺陷而产生的侵权。第二,精神损害。国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是国家的侵权行为已经给相对方造成精神损害。关于精神损害,学界存在广义说和狭义说。广义说认为精神损害是指精神利益损失的一切状态,不仅包括失常、失落、痛苦、焦急、能力减损等精神不良状态,而且包括因此失去的财产利益。狭义说认为,精神损害限于纯粹精神利益的损失,即非财产性损失。目前,狭义说为通说。一般认为,这里的精神损害是一种直接的损害,并不包括间接的损害。第三,因果关系。在民法理论上,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前因后果的关联性。某一现象的出现,是由另一现象的存在所必然引起,二现象之间就有因果关系。目前,较有说服力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又称适当条件说或充分原因说,认为某种原因在特定情形下发生某种结果,还不能断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在一般情形中,依照当时当地的观念,普遍认为也能发生同样结果的,才能认定有因果关系。当然,由于国家侵权行为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完全用民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来分析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是不科学的。“国家赔偿中的因果关系,实质上是国家机关与受害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只要国家机关违背了对权利人所承担的特定义务并因此导致其损害,且权利人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受偿的,我们就认为存在国家赔偿责任中的因果关系。”“只有与损害结果有直接联系的原因,才是赔偿责任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 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领域。

当然,《国家赔偿法》当初没有规定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一,当时认为“至于是否对受害人给予物质赔偿,考虑到名誉权、荣誉权的损害是一种精神损害,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尽管这种精神损害可能间接地带来受害人物质上的损害,但是对这种精神损害进行物质估价比较困难,而且国家赔偿责任原则上只是针对直接损害,因此本法才没有作出予以赔偿的规定。” 可见,《国家赔偿法》中没有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主要是受到“精神损害无法计量说”的影响。该说强调精神损害赔偿在评价上的困难以及不可操作性,从而否认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性。这也是我国《民法通则》中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因。其二,当时《国家赔偿法》中关于国家赔偿的标准和方式,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第一,要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适当弥补;第二,考虑国家的经济和财力能够负担的状况;第三,便于计算,简便易行。然而,时过境迁,国家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已经成为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精神损害制度既必要又可行。于国家而言,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尊重人的尊严,认真对待人的各种权利,是对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对公民人格权遭受国家侵权行为的侵害所引起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乃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于公民而言,是人权理论与实践取得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尊严在各国宪法中往往居于各项基本权利之首。对精神痛苦进行金钱慰抚,是对公民权利予以更高层次的救济。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逐渐加强,已经具备一定的负担能力。此外,《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也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问题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法律设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目的在于加强对民事主体人身权的保护,这已为世界各国判例学说所公认。由于我国民法所规定的人身权实际上只有人格权一种,因此,确定国家侵权精神赔偿范围的关键在于正确界定人格权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它人格权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这一规定对于《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认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物质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物质性人格权是自然人对于物质性人格要素的不可转让性支配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第二,对精神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精神性人格权是自然人对其精神性人格要素的不可转让性支配权的总称,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列举式规定中没有将婚姻自主权列入。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它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该规定将婚姻自主权作为公民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加以保护。由于公民自主决定其婚姻关系是其意志自由的重要体现,侵害公民婚姻自主权的违法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主要是精神损害。实践中,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利用行政权侵害公民婚姻自主权的例子不在少数。因此,建议在国家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中将婚姻自主权明确列入。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

哪些主体有权请求国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是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问题。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人范围的确定,取决于对下述几个问题的回答。

首先,法人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民法通则》第36条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这是其与自然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民法学界,有观点赞同法人可以成为精神损害权利主体,也有观点认为法人不能成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那么,在国家侵权领域,法人能否请求国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最主要的理由是基于精神损害本身的特点。精神损害是指生理上或心里上的痛苦,例如,精神上、肉体上苦痛,因丧失肢体而搅乱生活之苦痛,因容貌损伤以致将来婚姻、就业困难之精神上苦痛等等,这些不良情绪统称为精神痛苦。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心理现象作为脑的机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它以脑的神经活动为物质基础。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而心理活动则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对现实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活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人的心理以活动的形式存在,这个论断是以人的神经系统和脑的活动为基础的。” 可见,精神活动是自然人所特有的,法人并不可能向自然人那样具有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不可能产生精神痛苦,遭受精神损害。并且,我国司法界也认为法人无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早在1993年就已在《审理名誉权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否定了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2001年的《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5条也明确规定:“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在国家赔偿法中承认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则会导致国家法律的不统一。故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成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

第三,受害人生前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能否继承?当受害人的生命遭受侵害时,即失却民事权利能力,此时受害人之主体消灭。因所应被害利益之归属者已不存在,赔偿请求权无由成立。但是,受害人就其生前因身体、健康受侵害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能否由其继承人继承呢?根据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第6条第2款的规定,“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它有扶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这一规定应当同样适用于精神损害赔偿。实践中经常发生受害人生前因身体健康受损害,或侵权行为发生与受害人死亡之间相距时间短暂,或因受害人处于昏迷状态而无法表达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意愿,或因受害人孤身一人,伤势严重到无法到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或是到法院起诉等情形,于上述情形,如果法律以受害人生前未就精神损害赔偿作出意思表示,进而推定受害人没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愿望,最终否定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继承,显属不合理。受害人所遭受的人格权利的损害虽然具有专属性,但是由此所生之精神损害赔偿属单纯的债权,我们不可以人格权利的专属性限制受害人生前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继承。因此,对于受害人生前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只要其没有明言放弃,应当允许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人继承。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与精神抚慰金的算定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是指国家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责任的方法,我们认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当确立“金钱赔偿为主,精神补救为辅”的原则。支付赔偿金是支付特定数额货币的赔偿责任方式,这是世界各国均已认可的精神损害赔偿方式,我国将其称为“精神抚慰金”。精神补救包括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方式。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应当区别物质性人格权侵害和精神性人格权损害而有不同,这种区别在实务上特别是在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时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因为侵害自然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严重时或剥夺自然人的生命,或造成自然人的身体机能受损而致残,精神损害通常伴随受害人终身,具有不可回复性,因此侵权人除承担其它民事责任外,必须向受害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侵害精神性人格权之精神损害,一般具有可回复性,对此种精神损害,在损害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可以单独适用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救济方式,在损害相对较重的情况下应当同时适用金钱赔偿的救济方式。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在算定抚慰金的数额时都不可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方法。我们认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的算定原则上属于赔偿义务机关或者法院自由裁量的范围。但赔偿义务机关或者法院在计算抚慰金的金额时必须采用“不同损害不同赔偿”的方法和最高赔偿限额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的含义,算定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的时候必须对精神损害的不同人格利益因素的损害予以区别对待,根据其不同特点,依据不同的算定规则,各个计算出应赔偿的数额,最后酌定总的赔偿金额。具体做法是区分侵害物质性人格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和侵害精神性人格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一般情况下,物质性人格权(如健康权)和精神性人格权受侵害,受害人获得抚慰金赔偿数额是明显不同的,通常物质性人格权受侵害所赔偿的抚慰金数额要远远高于精神性人格权受侵害赔偿的抚慰金数额。” 第二种方法是最高限额赔偿的方法,适当限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划定相对统一的客观标准,有利于防止赔偿义务机关或人民法院滥用自由裁量权,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作出规定。

三、《国家赔偿法》修改建议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至于如何在《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学界则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对《国家赔偿法》进行简单修改,只要笼统加上“除依本规定外,适用民法规定”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这种方法可能更具灵活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而随时调整。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在《国家赔偿法》中增设专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第三种观点主张将《国家赔偿法》第30条改造为精神损害赔偿条款。建议“在扩大第30条规定侵权行为范围的基础上规定,给公民造成精神损害的,除了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外之外,应当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精神损害的程度等因素,给予精神抚慰金。具体标准,可以参照民法的有关规定。”

我们认为,仅在《国家赔偿法》中笼统地加上“除依本规定外,适用民法规定”的做法过于简单,忽略了国家侵权所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之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特殊性,不足可取。而单独设立一章规定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问题的作法虽能使国家赔偿法上的精神损害制度自成一体,却难以与现行《国家赔偿法》的体系相融合。故最为合理的做法是,在《国家赔偿法》第四章“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中增设专条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原则性规定。该条文应当置于第 27条和第28条之间,同时取消原第30条的规定。具体修改条文为: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或者因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缺陷,侵犯公民人格权利造成精神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获得精神抚慰金。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或者因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缺陷,侵犯公民人格权利造成精神损害,但情节显著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获得精神抚慰金的,一般不予支持。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赔偿义务机关除应当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外,还应根据受害人的请求赔偿相应的精神抚慰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要求获得精神抚慰金的,不予支持。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a5274f1ec6bdcc14e6c037ffc2d10ed

经济法总论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经济法总论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经济法总论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2d55ce2911b37ec0578b721c28052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