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思维导图

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青烟 浏览量:02023-03-01 11:02:43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思维导图

摘要:钱塘江河口自七格至美女山段的南岸为河变凹岩,习称赭山湾.因位于河口的过渡段,山水和潮流流路不一致,且流量的时间分布相差悬殊,以致主槽摆动频繁,岸滩坍涨不定.历史上,河口过渡段流路曾先后流经龛、赭两山间的南大门,禅机、河庄两山之间的中小门和河庄山与海宁海塘之间的北大门的变迁,史称“三门变迁”......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44f138f4f27dfec636b19b8f59c1935

思维导图大纲

赭山湾控导工程方案研究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关键词:赭山湾 控导工程 方案研究

1概况

钱塘江河口自七格至美女山段的南岸为河变凹岩,习称赭山湾.因位于河口的过渡段,山水和潮流流路不一致,且流量的时间分布相差悬殊,以致主槽摆动频繁,岸滩坍涨不定.历史上,河口过渡段流路曾先后流经龛、赭两山间的南大门,禅机、河庄两山之间的中小门和河庄山与海宁海塘之间的北大门的变迁,史称“三门变迁”.

为了除害兴利,清康熙末期便开始开挖中小门引河,希图引导主流由中小门进出,以免危害两岸;雍正期间,更拟订了开挖中小门引河,筑尖、塌两山之间石坝和北岸改建石塘三项措施并进的治理河口计划.此后,民国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曾几度拟定治理河口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江道形势变化而一再修改.至2000年封堵九上顺坝围堤和建成标准塘,赭山湾整治工程已大体上完成.

主要建筑物有:美女山坝,于1964年建成,坝长1 050 m.其中自0+972 m处起向上游折转90°,成与水流方向平行的顺坝,整条坝实际上是勾头丁坝.

九号坝,于1966年基本建成,坝长3 100 m.

一号坝,于1964年开始抛筑,1966年建成,坝长1 700 m.

七下右顺坝,于1960年开始抛筑坝根护岸块石,1961年开始抛筑坝身,1965年建成,坝长1 750 m.

1966年,从美女山坝坝身0+550 m处至九号坝坝身2+750 m处筑围堤,长4 721 m,围涂1 500 hm2.围堤外设盘头4座,并外各接短丁坝,间距900 m,以挑溜护脚,当年完工.

1966年~1968年,自赭山湾一号坝上游769 m至该坝下游1 443 m,沿设计堤线在滩地上预堆块石;又自赭山湾九号坝开始向上游沿设计堤线也在滩地上预堆块石,堆石体长1 447 m.至1970年下半年,堆石体内侧和外侧数百半滩面已淤涨到可围高程,遂于是年冬至次年春,紧贴堆石体内侧筑围堤长5 159 m,围涂1 266.7 hm2,并于1977年完成块石护坡和抛石护脚.又在赭山湾一号坝上游围堤外抛筑短丁坝两座,一号坝至九号坝间围堤外抛筑短丁坝4座,长分别在240~250 m.

1976年开始抛筑东风角至九号坝坝头间顺坝(简称九上顺坝),全长6 423 m,至1988年,实抛筑6 403 m,其中从九号坝向上游伸展的1 615 m和自东风角向下游伸长的1 580 m为高坝.至此,主槽已控制在规划河道线内,江槽基本上趋于稳定,通航条件明显改善,顺坝坝囊内733.3 hm2滩涂已围340 h m2.2000年完成顺坝堵口.

更重要的是,塘前河床50年一遇冲刷深可以从-9.9 m减少为0.7 m,百年一遇冲刷深从-10.2 m减为-0.8 m.

由此可见,由于这些建筑物的挑流作用,对保护南岸海塘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的头部都要经受高流速冲刷,故应予加强.

3整治方案的比较与研究

用定床实物模型研究了南岸新添整治建筑物布置方案见表1.

3.1新添建筑物布置方案

3.1.1对沿程百年一遇洪水位的影响

三种方案均以抬高顺坝头的洪水位最为明显,依次为0.57m、0.62 m和0.51 m;并向上、下游逐渐减小.对九号坝下和美女山坝上的作用差别甚小;对顺坝中和美女山坝下的影响则随建筑物加多而增大,但抬升不多,方案Ⅲ也仅分别抬高0.13 m和0.09 m,对仓前站则均有降低洪水位的作用,且随建筑物增多而更加明显,但数量不大,依次降低0.02 m、0.05 m和0.09m.

3.1.2对沿程高、低潮位的影响

三个方案对沿程各站高、低潮位的影响差别不大.且只有九号坝下的高潮位略有抬升(0.05~0.06 m),低潮位略有降低(0~0.03 m),从而潮差略有增大(0.05~0.09 m)外,顺坝中和仓前两站高潮位不变,而低潮位略有升高(0.02~0.06 m),从而潮差略有减小;顺坝头高潮位均有降低而低潮位略有抬高,从而潮差减小0.24~0.07 m;美女山坝上和下两站则高、低潮位均有降低,潮差则美女山坝上几乎不变,美女山坝下减小约0.05~0.10 m.

3.1.3对洪水流速的影响

三种方案均能使1#盘头以上河段(包括弯顶断面)的洪水主流趋向北摆;弯顶以下洪水主流折向2#~4#盘头;4#盘头以下,洪水主流又趋向北摆.此现象以方案Ⅲ最明显,方案Ⅱ和方案Ⅰ依次减弱.

3.1.4对潮流速的影响

各方案对潮流速的影响较为复杂.兹分述如下:

(1)东风角下游2 750 m处,塘脚(2#测点)涨、落潮流速均有下降,且以方案Ⅲ涨潮流速降低最多,平均流速降低0.07 m/s,最大流速降低0.18 m/s.该断面河中心(3#测点)则涨潮流速增大0.01~0.05 m/s,落潮流速降低0.01~0.07 m/s.

(2)整治建筑物前缘(5#、17#和6#测点)的局部流速,随建筑物增加而呈涨、落潮流速均增加的趋势.且来流方向的排斥掩护作用较明显.

(3)1#盘头前(7#测点)涨潮平均流速增大0.05~0.10 m/s,最大流速增加0.16~0.18 m/s;落潮流速减少0.02~0.06m/s.各方案相差不大.该断面中流(8#测点)涨、落潮流速略有增大,各方案也相差不大.

(4)2#盘关前(10#测点)涨、落潮流速均有降低,涨潮最大流速降低0.04~0.07 m/s;落潮平均流速降低0.04~0.08 m/s,最大流速降低0.12~0.16 m/s.有随建筑物增加而降低加大趋势.

(5)3#盘头前(11#测点),Ⅲ号方案涨潮流速略有降低,另两方案无影响;落潮平均流速增大0.08~0.09 m/s,最大流速增大0.19~0.25 m/s.各方案相差不大.

(6)4#盘头前(12#测点)涨、落潮流速均有降低.以涨潮最大流速最明显,为0.08~0.12 m/s,有随建筑物加多而降低较多的趋势,其余则仅略有降低.河中心(14#测点)则涨潮流速增加较明显,平均流速增大0.07~0.14 m/s,最大流速增大0.14~0.45 m/s,有随建筑物加多而增大较多的趋势.落潮平均流速略有增大,各方案相同;最大流速以方案Ⅲ增大0.19 m/s,另两方案均增大0.05 m/s.近北岸(15#测点)则涨、落潮流速都以Ⅲ号方案增大较多,分别为0.11~0.14 m/s和0.06~0.08 m/s,另两方案相同,仅略有增加.

(7)美女山坝前(16#测点)涨潮平均流速减小0.08~0.20m/s,落潮平均流速减小0.03~0.06 m/s,涨潮最大流速减小0.13~0.29 m/s.落潮最大流速减少0.05~0.12 m/s.

(8)美女山坝下游断面(18#、19#、20#测点),涨潮以江中(19#测点)增大最多,平均流速增大0.16~0.37 m/s,且以方案Ⅲ为甚;落潮则以南岸(18#测点)增加最多,平均流速增大0.07~0.10 m/s,随建筑物俱增,最大流速增大0.21~0.22 m/s,各方案相差甚微.北岸(20#测点)则以涨潮流速增加较多,平均流速增加0.09~0.15 m/s,最大流速增加0.19~0.21 m/s,均随建筑物增加而甚.

(9)美女山坝上、下游两断面,江中(14#、19#测点)和北岸(15#、20#测点)均以下游涨潮流速增加较多,落潮则以上游最大流速增加较多.这表明美女山坝和7#丁坝的挑流作用.

从总体上看,方案Ⅲ除在1#盘头至美女山坝间会引起涨潮流速增大3%左右外,其余坝段的涨、落潮流速均有所减小,其幅度在10%至2%不等.但沿北岸的流速却会增大5%至10%.为了减少这种不利影响,新添的盘头或丁坝,平面尺度不宜过大.

另据实测地形图用经验频率分析,并参考一维动床数值模型,预测南岸塘前河床高程结果表明,建筑物对塘前河床防冲作用异常明显.详见下表.

综上所述,美女山坝至乌龟山是涨潮流顶冲的岸段,原建有7#和8#两座丁坝,均已被冲毁,以致涨潮流直冲塘岸,深槽逼临塘前,危及塘身,并加重美女山坝的御潮负担.据1970~1988年实测江道地形图分析和一维动床数值模拟预测,在无此两坝的情况下,塘前50 m以内河床50年一遇可刷深达-5.0 m,百年一遇深达-5.3 m;若恢复两坝,则可分别减为-0.59 m和-0.80 m.可见,此两坝不仅可以减轻美女山坝御潮负担,更是保护此段海塘所必不可少.又据现场涌潮观测,从乌龟山到美女山坝,涌潮逐渐增强,原7#坝处比原8#坝处强得多.故应以原7#坝处为主,8#坝处为辅.为此,拟于两坝原址偏下游50 m,即在6+320和7+030两处分别建筑200 m长的7#丁坝和100 m长的8#丁坝.

自九号坝往上游2 km范围内,河道处于弯道顶部.由于九上顺坝于2000年才封闭,尚未在塘前兴建防护建筑物.

3.2新添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3.2.1乌龟山至美女山坝间的7#和8#丁坝

为免两丁坝再次被毁,经试验改进结构型式,坝根30 m范围内采用八字脚,并用小沉井防冲;30 m以外坝身,均用不同长度的灌注桩和板桩相间保护坝脚.坝根高程6.0 m,坝头高程5.0 m.这种结构的造价虽比传统丁坝高出近80%,但它运行可靠,维修费用低;又因它们关系到赭山湾整治成效安稳,故决定采用这种结构.

3.2.27#~9#盘头

采用传统的结构形式.

3.2.3美女山坝加固

该坝是抛石圬工面结构.1991和1992年曾两次冲成缺口,1996和1997年,坝身上游又大幅度淘空,多次抢险,坝身沿线也修补较多,防冲能力参差不齐.故应予全面加固.在勾头段外侧和丁坝段上游侧用拉锚式小沉井防冲结构,沉井底高程为0.0~1.0 m,上设钢筋砼护坦宽6.0 m;两坝段的另一侧则建砼直墙,高1.6~3.1 m,以固定护坡脚趾和减少丁坝段坝基进潮水量.丁坝段两侧则拆除原有坡面,另建筑砼护面,厚40cm.勾头段坝头用环梁挂桩防冲结构,环梁是半圆形,直径16 m,环梁后趾伸入钢筋砼护坦锚块,计长20 m,环梁周边放置钢筋笼装石和抛石护脚.

3.2.41#~4#盘头前丁坝加固

这4座盘头本身已相对稳固,无需加固.但前面的丁坝则年年抢险,应提高防冲能力.拟用4 m高的沉井,底高程为0 m,顶部建砼护坦宽8.2 m,顶高程为5.6 m.沉井处安放砼四面体,单块重4t,水平布置5排.

3.2.5局部海塘塘脚加固

在九号坝下游堤长500 m用4.5 m高的沉井加固,沉井底高程0.5 m,上建C25钢筋砼护坦,厚40cm,宽8.20 m,于原外坡贴面建C25混凝土,厚25cm,沿井外侧抛块石混合料.

美女山坝下游660 m脚塘已有小沉井的底高程偏高,应在沉井外安放不锈钢丝网兜袋石护脚.

4结语

(1)塘前挑流建筑物对保护塘前河床具有明显作用;

(2)按推荐方法加固现有塘前挑流建筑物,可以避免或减轻潮流冲刷破坏;

(3)塘前没有挑流建筑物的段落,应补充新添.新添建筑物的布置以方案Ⅲ为佳,既可较好地调整塘前流场,又可以将塘前河床冲刷高程控制在-0.75~-1.7 m(1%)或-0.54~-1.7 m(2%)以内;

(4)经过新添建筑物和加固现有工程,赭山湾河势可基本得到控制;

(5)本文提供的成果已为当局采纳.

参考文献:

[1]李光炳.赭山湾整治的回顾[J],河口与海岸工程,1991,(1).

[2]陈希海.钱塘江南岸赭山湾河势控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1.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未名湖案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未名湖案件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未名湖案件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74dd24f7a220bf223a707ffee46939e

总体框架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总体框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总体框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fc386f60c3fb5bed8801ff030ee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