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包括石器时代的生产发展,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的建立等知识点。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6349d6bfcad7ec2481a99cfd1a9c606
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
文化遗存代表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生产生活方式
从事渔猎和采集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社会组织阶段
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十分低下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文化遗存代表
新石器时代早期
时间:距今7000-5000年前
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特征: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时间:距今5000年前
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特征:黑陶,俗称“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良渚文化(长江流域)
生产生活方式
大量使用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社会组织阶段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形成部落联盟
私有制已经产生
战争不断
社会特征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联盟
三皇时代
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时代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原始社会的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国家的产生——夏的建立
雏形出现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夏朝的统治
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遗存
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商和西周
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甲骨文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 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西周
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政治统治
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内容:分封土地人口和爵位
主要诸侯国
燕国(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封国)
鲁国(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
宋国(商朝旧贵族微子)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 义务
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宜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评价
积极评价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 (统治秩序)
确立和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国家结构)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和保障疆域;(边远疆域)
增强各地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趋同)
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 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等级结构)
消极评价
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地方分权与制据)
后世影响
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封建社会的贵族政治现象)
瓦解原因
分封制本身的局限:诸侯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相对独立的权力,形成割据动荡
经济根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导致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化
政治直接: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的变法直接瓦解分封宗法制
宗法制
由来:夏商周一直推行宗法制
含义: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血缘组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影响
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特征: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栽培作物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特征: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明显阶级分化) 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沿河而居、地处大河冲积平原; (大河文明) “满天星斗” 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于核心) 源远流长; (悠久,早,持续) 文明的原生性特点(原生性,四大文明古国)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内在线索: 新时期时代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产生阶级 (早期贵族和早期奴隶)——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加剧——政府、 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社会公共权力)出现,国家开始形成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早期国家的特征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基本架构
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国家结构比较松散
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关系色彩,出现家国同构,属于贵族特权政治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构成森严的尊卑等级结构秩序
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国家治理主要采用礼治而非法治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集体生产耕作阶段
青铜时代
出现较为成熟的文字
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礼乐等级文化盛行
出现和存在天命观为主
出现敬德、重民和保民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