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述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包括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以及西汉和东汉的兴衰等知识点。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329411c434978b58bf7574c0144299c
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春秋五霸
礼崩乐坏,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霸,争当诸侯王的盟主
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韩、赵、魏三家分晋,周王没办法,统治秩序彻底破灭了
政治特征
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
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的表现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变法运动
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
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商鞅变法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变法内容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
废除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婢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统一度量衡
变法影响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述而不作:整理《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儒家的经典,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 士 ” 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重用,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
私人讲学出现,平民开始接受教育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各家的主张
儒家
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
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兵家:探讨军事理论
阴阳家: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百家争鸣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 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
秦的统一
条件
诸侯间兼并战争,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秦始皇的雄才伟略
远交近攻,战略得当
统一过程
建立:从公元前230-前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
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
在原有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逃、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统一的巩固措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体现 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 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皇权至高无上
皇帝制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 独尊,神圣不可侵犯
中央集权:特点 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 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九卿
丞相之下设置的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郡县制度
特点: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历代沿用
意义
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
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穷奢极欲,征发繁重, 加之刑法严苛,百姓不堪重负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秦二世继位后,残忍昏庸,加重人民负担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1年,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刘邦和项羽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治国思想:黄老思想(黄帝、老子)——“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少支出
西汉的强盛
政治
设置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颁行"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实行察举制,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设置刺史,负责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严厉打击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开疆拓土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汉的兴衰
建立
公元前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加强皇权(尚书台);控制外戚;整顿吏治,惩处贪腐;节省开支;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清查全国土地、户籍;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衰落原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加剧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结果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保证皇权, “家天下”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