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历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知识总结树形表格思维导图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知识总结树形表格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蛋糕店老板 浏览量:122022-10-17 16:14:48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知识总结树形表格思维导图

有关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总结。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知识总结树形表格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知识总结树形表格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c068e55e7f80709698d784edf5e16d

思维导图大纲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4)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为统一创造条件。

2、秦灭六国:

(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 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5、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6、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7、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4)特点:中央集权 (5)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8、焚书坑儒:

(1)内容: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的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以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2)影响: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暴虐

3.秦始皇的过失:

(1)赋税沉重: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徭役、兵役繁重 ①概况: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②影响: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严苛: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4)刑罚残酷:当时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二、陈胜、吴广起义

1. 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①根本原因:统治残暴,政治黑暗。 ②直接原因:陈胜、吴广等900多个贫苦农民,戍守误期,按律当斩,他们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2)时间:公元前209年。

(3)地点:大泽乡

(4)建立政权:起义军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5)结果及原因:①结果:失败。 ②原因: a.秦军的强大; b.起义军内部分裂,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6)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刘邦、项羽起义

(1)项羽、刘邦继续抗秦: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而是继续高涨。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2)巨鹿之战 ①时间:公元前207年。 ②交战双方:项羽的楚军与秦军主力。 ③结果: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④相关成语:破釜沉舟。

(3)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三、楚汉之争

1、概况: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2、性质:争夺帝位的战争。

3、结果: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作用以及项羽、刘邦起义到楚汉之争性质的变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3)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推恩令”的实施

1、原因:西汉初,势力强大的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对抗朝廷,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

(1)颁布“推恩令”。

(2)建立刺史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3.意义: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原因: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减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提出者:董仲舒(他通过察举制度进入皇帝视野)

3、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思想内涵:崇礼、尊王、攘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5、内容:①设立太学,使天下文人学习儒家经典。 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 ②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学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6、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

1、原因: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1)把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3、作用: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的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 。) (3)结果: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 (4)灭亡:公元23年,号称42万的王莽军队主力,在昆阳一战中被刘秀等人率领的1万余人的农民起义军打败。

2、东汉的建立

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2、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朽,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频发。

2、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者,使其一蹶不振。 群雄争霸,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背景: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王朝十分被动。 3.支持者:汉武帝。 4.出使者:张骞。 5.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系大月氏[zhī]人夹击匈奴。 (3)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6.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和西域各国建立联系 (3)结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7、精神品质: 不畏艰险、牢记使命、勇于开拓进取 、百折不挠、忠于祖国的精神。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2)往来物品: 汉朝-西域: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汉朝: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 (1)北线:山东半岛沿海港口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鲜和日本。 (2)南线: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2)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班勇经营西域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甘英出使大秦: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到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是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造纸术发明前:(1)古人在甲骨和简帛或者在青铜器上书写刻画。 (2)秦汉时期都用简帛书写,因此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 2.造纸术:西汉时期,人们就懂得了造纸的方法。 **3.改进造纸术: (1)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2)好处: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 (3)造纸术发明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闻名的伟大贡献之一。此后纸成为人 们广泛的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的典籍的流传。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1)东汉末年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 (3)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了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2.华佗:东汉末年名医 医术: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医学成就:发明了“麻沸散”,还创造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作者:汉朝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体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专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肯定他们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意义:在文学和史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初中七年级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初中七年级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初中七年级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4836e06aaf2236b0c1b008311fc3536

宁德时代产业链分析报告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宁德时代产业链分析报告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宁德时代产业链分析报告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16aba75857a5c74939787516cca59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