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大学思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302022-10-29 18:42:35
已被使用5次
查看详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维导图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介绍与概括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9e6956d3af30b428603386672d8477a

思维导图大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

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究背后的物质动因

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两个易混淆的提法 @总结图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概念: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全部的社会生活

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劳动者&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地理环境 & 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不能脱离社会生产、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形态的更替

社会存在的结构 @总结图表

社会意识 & 构成

概念: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1)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2)社会心理、3)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分类

主体不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

层次不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的结构 @总结图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区别: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双向作用,先进促进,落后阻碍

方法论意义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供思想保证

提供精神动力

提供凝聚力量

提供智力支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第一规律)

生产力

概念: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长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手段)

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生产工具(最重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Eg. 石器时代、蒸汽时代

劳动对象

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峙进行加工,使之变为实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已经加工的物体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

与三个因素结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基本要素和关系 @笔记图表

生产关系

概念: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物质

狭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

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辩证关系

生产方式 = 生产力(物质内容) +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双向:促进 or 阻碍)

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笔记图表

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概念

经济基础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关系

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形成后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根源)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派生物)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是进步力量,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是消极力量)

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生产力决定历史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矛盾

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

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应,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矛盾趋于尖锐化

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上层建筑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 社会制度(形态通过制度表现)

概念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特点

内容是全面的,包括经济基础(骨骼)和上层建筑(血肉)

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是历史的,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

概念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

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纵向:更替的统一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和多样性(跳跃式发展)

横向: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必然性(规律)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能动)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主体的创造性活动

一个民族作出选择的原因

民族利益

交往

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前进性与曲折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

内容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原因

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作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邢台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动力)

作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重要)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动力)

作用: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境(重要)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改革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动力)

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重要)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五动力)

概念

科学:认识活动、精神性活动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技术: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狭义 = 生产技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广义 = 生产技术 + 非生产技术

作用:重要动力(重要)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分水岭: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还是英雄?

唯心史观 = 英雄史观: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磨砂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认识根源:停留于现象的表面,夸大并绝对化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作用

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

唯物史观:“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所构成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入手来考察和说明

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概念:“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唯物史观 =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人的本质(存在的内在根据)

人与动物的区别:本质在于劳动

人与人的区别: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历史范畴)

质: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决定性作用: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 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能量

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论)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作用: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取决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Ilyenkov的创意性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Ilyenkov的创意性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Ilyenkov的创意性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fc200ee34df81820a6da5fa0414a01b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cb3f400bf0b0471799938b145f4de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