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介绍与概括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0dcd27156654978f37f8eb9c0b8d3d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本质
错误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道德伦理行为(狭窄)
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
西方哲学史
康德:理性自主(忽略客体)的道德活动(狭窄)
黑格尔: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实践应该是客观活动)
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生理行为,狭窄)
正确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献)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意识指导体现目的)、对象性(客观)的物质活动(客观性),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特征
直接现实性(本质特性)
= 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主观认识活动)
自觉能动性
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只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基本结构
三项基本要素:有机统一构成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负责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
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掌握理论知识 + 经验知识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
三种基本形态: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人是主体(✓)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 ≠ 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 → 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 → 现实的实践客体
类型
天然客体、人工客体:是否为实践所创造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
物质性客体、精神性客体: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
物是客体(✓)所有的物都是客体(☓)
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它们的程序和方法
中介系统的两个子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各种机器系统、动力能源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
依靠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改造和被改造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价值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实践结构的变化发展: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理结构的因素和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这个现实世界的矛盾
形式
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 劳动(最基本,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 关系、社交
科学文化实践 = 探索
新的发展特点:虚拟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新的实践形式
特点: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先验论
观点:认识过程 =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分类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身的,是生而知之的
柏拉图: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缺陷: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唯物主义反映论
观点:认识过程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分类
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
观点: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的反射活动(= 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最根本的是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总结图表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认识的本质 =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性特征:认识的反应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和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不是描摹或照镜子似原物映现,而是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关系:不可分割
特点(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对认识的本质的不同认识 @笔记图表
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概念
感性认识
对象: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三种):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对象: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三种):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关系:对立统一(辩证统一)
区别(概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生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两种错误观点
经验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
唯理论(教条主义):夸大理性认识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到实践)
重要性(必要性)
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两个方面: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飞跃的条件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理性因素
概念: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广义上还包括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
作用: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反复性
概念: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始终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客观: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无限性
概念:人类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形式:循环往复
实质:前进上升(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
冒进主义(左):实践超前于认识
保守主义(右):实践落后于认识
错误的真理观
主观唯心主义
休谟:真理是“感官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贝克莱:“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
康德:“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
黑格尔:“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马赫主义: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与人数无关)
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真理一定是有用的(✓)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三大特性
客观性(本质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标准是实践
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两个方面(两点无条件的、绝对的)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两个方面(两点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对立统一(辩证统一)
区别(概念)
联系
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但是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包含: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出真理的绝对性。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毛泽东将其比喻为长河与水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认识的过程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的发展规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性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矛盾来源
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
人的思维:至上性 VS 非至上性(是否有能力完全认识这个世界)
认识能力:无限性 VS 有限性
方法论意义
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反对当作教条和认为过时两种错误倾向
✕两种错误观点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绝对主义
怀疑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
真理和谬误的 @关系 :对立统一
区别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联系
相互依存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和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和萌芽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原因
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优点、特点),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有用但不是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价值
概念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意见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基本特征
主体性(≠ 主观性):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维性:维度不同(个人、群体、社会),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概念(= 价值判断)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态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辩证统一)
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区别
联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现实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
概念
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必然性 = 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
自由的两个条件: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认识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1)自由以必然为限度;2)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Ilyenkov的创意性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Ilyenkov的创意性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fc200ee34df81820a6da5fa0414a01b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cb3f400bf0b0471799938b145f4de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