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古代时期的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古代时期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古代时期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29651ee4c15a14047d6f772d080a23d
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古代时期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伊奥尼亚派
米利都学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 BC 585)
基质
水
规律
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
理由
万物以湿的东西为养料,而且种子也是潮湿的。天上地下都是水,下雨是漏水,地震是晃水。
磁石能使铁移动
无定说(阿纳克西曼德 BC 570)
基质
无定
规律
混沌相生相克,一物生,则一物灭
气本原说(阿纳克西美尼 BC 546)
基质
气
规律
冷热聚散,化归万物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 BC 504)
基质
火
永恒、秩序、流动、普遍
规律
逻各斯:火大火小,万物生灭
生成辩证法
万物生灭,转化的过程有如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
矛盾始终在运动、相互依存、相对不同(不同的评判标准导致矛盾的大小主次各不同)
毕达哥拉斯学派(BC 531)
灵魂观
为了灵魂转世,法门是音乐和哲学,这两者又由数所规定,因此,哲学的首要对象是数。
数本原说
一切事物都具有数学性质,因而数为不变的性质。既是质料,也是属性和模型
奇数是有定形和完满的,偶数是无定形和不完满的。完满的一产生不完满的二,再相互组合产生各种数目:点线面体,水火土气,一切物体
无法解释抽象的文化,数本原过于感性
爱利亚派
理神论(克塞诺芬尼 BC 540)
神,即规律,是无形、唯一、普遍、绝对的。
存在哲学(巴门尼德 BC 501)
基质
存在(逻辑上在先的)
性质
唯一性、永恒性、不动的、完满的
存在是思想的对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两个世界的划分
真理世界/本质世界
意见世界/现象世界
芝诺
论证存在是单一的,反对存在是众多的
若是众多的,则既是无限大的,又是无限小的,取决于存在有没有广度和厚度
可分悖论:若是众多的,则对应的数目既是可数有限的,又是可分无限的
论证存在是不动的,反对存在是运动的
二分法/阿基里追龟
飞矢不动
麦里梭
存在的永恒无限性
单一性
无部分的,没有形体的
虚空是无,是不存在,因此不存在,所以一切都是充实的,存在无法运动
元素派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 BC 435)
基质
火土水气
规律
比例不同,万物不同
友爱和争吵
认识论
人和万物具有相同的本原,所以可以经由感觉而认识万物
认知由相同而来,无知因相异生成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 BC 428)
基质
多种多样的种子
永恒
无限
种类
数量
可分
互相混合的,某种种子更多则主要体现它的性质
本身没有运动能力
规律
组合不同,万物不同
自主的心灵或精神推动种子进行组合,心灵不可感知
认识论
感觉是相对的,感觉活动需要思想的参与才能得到理性的结果
原子论
本体论
基质
原子
不可分割
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
数量无限
无法感知
因形状、位置和次序的不同而不同
不生不灭
规律
漩涡宇宙生成论
因虚空形成的间隙而运动
认识论
可感对象经由“流射”而被感知,具体感觉以“约定”而被描述
感觉把握可感对象的印象,理智反之,也是意见和真知
灵魂思想
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
能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
克制欲乐,可得灵魂安宁
智者运动概述
智者教授修辞学和论辩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智者收费教学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观性
感觉性
绝对的相对主义导致对错没有标准,人也失去了独特性
社会生成论
城邦起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正义和尊敬是协调城邦民众利益的方法
因人人都具有德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参与政治生活
高尔吉亚
相对主义: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相反对的说法
三个命题
无物存在
非存在
存在是非存在的,荒谬,所以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因此非存在不存在
存在
永恒:永恒的→无限的→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生成
存在生成存在会无穷前推
非存在无法生成存在
即存在又非存在
前两种情况推出此种情况也不可能
物不可认识
思想到的,不一定存在
不存在的,也能思想到
认识无法传递
认识的传递要靠语言
语言和认识是不一样的东西,就像听到的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因此无法替换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
哲学的真正对象是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德行即知识
德行
善是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
善在人身上表现为德性,并且是潜在的
理性使人自身的德性显现
人是趋善避恶的,所以在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无知的事情上是恶的
知识
对事物最一般、最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概念
善是最高的德行
助产术(辩证法)
反讥:打掉傲气,回归谦逊
归纳
诱导(实质)
定义
通过以上反复论证得到事物的本质
小苏格拉底学派
麦加拉派
善即存在
善是一种道德实在,与之相反的皆是不应存在的非存在
善是不动的一,所以可被认识
辩题
说谎者说自己在说谎
隐藏者
你认识你父亲吗
你认识那幕后的人吗
你不认识你父亲
谷堆和秃头:量变质变
昔兰尼派
快乐原则
善即快乐
寻求快乐是人的本性
不合理的快乐也是善
幸福
目的是一种特殊的快乐
幸福包含了过去和未来的特殊快乐
人追求幸福是为了特殊快乐
肉体快乐远胜于灵魂快乐,及时行乐
实用倾向
灵魂的状态可以被把握,原因却是不可知的
自然没有确定性,因而研究无用
万物的道德属性是人为规定,本质上没有高下
犬儒派
安提斯塞尼
善即节制、禁欲
证明了德行可以传授
只有德行才高贵
德行自身可以获得幸福
德行体现在实践中
有智慧者是自足的
有智慧者根据德行律行事
第欧根尼
人应选择与自然本性相符的工作
努力的实践能克服一切困难
自由胜过一切
一切事物都是智慧者的财产
出身、名声、音乐、几何和天文学等都是无用和不必要的
柏拉图
理念论
定义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
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
分有:具体事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
摹仿:有造物主的分有
缺陷
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有理念
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型相不可分
第三者悖论:事物和它的理念因为相似所以分有同一个理念,因此无穷尽
因为分有失败,所以两个世界无法相互干涉
通种论
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
由概念的异同与包含的从属关系入手
通种之间的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的逻辑关系
个体分有相容的诸多型相
两分法/划分法
对各种矛盾属性的分析,逼近定义
四类存在
无定,没有界限或规定的东西:冷一点热一点
有定,有规定和定量:相等,比例
在无定的基础上增加有定,如在高与低、快与慢的声音中加入一定的比例,使之和谐
原因,使无定和有定混合的产生者:心灵或理智
两个世界
定义
可知世界:理念的世界
可感世界:现象的世界
两种论证
本体论
可感事物变动不居
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
知识论
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
大前提
不同的认识能力与不同的认识对象相对应
小前提
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认识能力
结论
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
三个比喻
日喻
“善”像太阳一样主宰理念世界
理念的可知性和心灵的认识能力都来自于“善”
四线段比喻
洞穴比喻
投影
雕像(火把摹仿太阳)
万物
太阳
灵魂学说
灵魂的本性:自我运动即是灵魂
灵魂与物体的关系
灵魂先于物体
相互作用
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
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作用于物体
人
灵魂
理性-头脑:不朽的,理念的一部分
激情-胸腔:受理性制约
欲望-腹部:肉欲
身体
灵魂的等级
世界灵魂: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
人的灵魂:独具理性
动物灵魂:具有激情和欲望
植物灵魂:只有欲望
灵魂不朽,转世轮回,善恶自有评判
灵魂含有知识,是理念的一部分,所以不朽
自我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
灵魂能认识神圣事物,因而不朽
知识
知识来源的论证(回忆说)
论证
大前提
理念蕴含知识
小前提
理性是理念的一部分
结论
理性蕴含知识
感觉对回忆具有诱导作用
灵魂对理念的回忆
突发:忘我的直观状态(疯狂)
渐进:理性的进展,对理念的逐步认识
灵魂转向说
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即意见
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推论:以数学为对象
求诸可感事物方能认识
前提为假设
理智:以伦理理念为对象
以假设出发,然后自圆其说
无需借助可感事物
对理念的认识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
政治哲学
理想国
哲学王
武士
生产者
好的体制,注重规矩
依法治国
思想上
宗教归国家管理
禁止私下信教
政治上
限制选民资格
城邦建于内陆
经济上
重农抑商
多生产,少进口
摹仿创世论
两个基本前提
宇宙因为是可感的,所以不是永恒的,而是被创造的
创造者是善良的,因此以自我等同、永远同一的事物作范型
创造准备
创造者:得穆革/神/父亲
材料:创世之先混沌地存在的水火土气
场所:空间
创造过程
首先创造世界灵魂
有异有同,按相反方向做圆周运动
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是神的影像,也是两个世界的中介
职责是使事物受理念支配
然后创造天体
用全部材料按一定比例和集合结构创造
只一个,呈圆球形
创世同时创造时间
接着创造各种动物
天上的小神
水陆空三类
最后创造人
首先创造理性灵魂
然后是灵魂的非理性部分
最后是肉体
人是小宇宙
亚里士多德
方法论与知识观
方法论
历史批判法
考察前人的观点
批判中继承发展
概念分析法
经验归纳法
问题探索法
知识的等级
感觉、记忆、经验、技术、智慧(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知识)
哲学是最高的智慧,研究最初的本原和原因
好奇
闲暇
按性质
理论知识
物理学:研究运动而又可分离存在的东西
数学:研究不运动但也不分离存在的东西
第一哲学/神圣/形而上学:研究不运动但又可分离的东西
实践知识
个人的伦理学
家庭的家政学
国家的政治学
创制知识
自由-神圣的
为最大的神所有
对某种神圣东西的知识
科学知识的分类
按目的
理论(思辨)知识:为自身而被追求
实践知识:为行动而被追求
创制知识:为创制而被追求
按对象
具体科学:不过问对象是否存在的知识
哲学:探究存在
自然哲学
研究对象:自然物的形式与形态
本原-原因论
三本原说
质料:运动的载体
形式:事物现有的状态
缺乏:事物潜在的状态
两本质说
现实性:事物现有的状态
潜在性:事物应有未有的形式
四因说
质料因:木头是椅子的质料
形式因:椅子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制成的
动力因
自然物的相互作用
以人为主体的创制
内在目的因:椅子是用来坐的
运动论
运动的本质、种类和形式
定义:运动潜能的实现
变化
存在到存在:运动
根据存在的方式(或范畴)进行分析
形式一
性质:质变
数量:增减
位移
动力因
目的因
形式二
天界的环形运动
地界的直线运动
存在到不在:毁灭
不在到存在:生成
不在到不在
不运动
无法被运动
很难被运动
能运动但没有被运动,即静止
运动的条件
地点
前提性认识
地点包容万物,但与万物无关
地点与万物的总和一样大
有自身的独立性,可与事物分离
有上下之分,每物都自然地趋于各自固有的地点并停留在那里
定义
包容着物体的界限
一物占一格,移动是换格
时间
定义:依先后而定的“现在”的系列
性质
均匀流动性
前后不可逆性
可分割的间断性
不停驻的连续性
运动与运动者
运动的可溯性→最初的运动者
永恒:无生成原因
不动:无运动原因
唯一:无间断运动
连续性和无限性
体积不可无限大,但可无限小
数目不可无限小,但可无限大
时间既可无限小,又可无限大
天界和地界
天界
由以太占据
做匀速圆周运动
连续、永恒、不朽
地界
由气、火、水和土占据
做直线运动
短暂、连续、可朽
神
永恒
不运动
第一推动者
实体_存在论
对理念论的批判
设定理念型相是多余的
不动的理念型相无法作用于运动的个别事物
由于有想象,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无法一一对应
第三者悖论
存在论
由于偶性的存在
由于自身的存在: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
实体
数量
性质
关系
何地
何时
所处
所有
动作
承受
实体论
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
在逻辑上是主词,也在哲学上不依赖其他而存在
单一的个体
实体没有对立物
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单一的可以容纳其他性质
两种实体
第一实体:专名,即个体事物。符合五条标准
第二实体:通名,即种加属差。不符合逻辑主词也不符合个体性
形而上学的四种实体
水火土气及复合物
事物存在的原因,如灵魂于动物
构成事物的起规定和标志作用的内在部分
事物的何以是,即本质
对四类实体的考察
载体
质料
符合实体“不述说其他的特征
不符合个体独特性
复合物:相比质料而言,更具实体性
形式:复合物是实体,质料不是实体,所以形式是实体,且实体性最强
普遍和种
实体是个性的,普遍却是共同的
普遍需要载体
依存于载体的东西,不可能是载体
推论:具有普遍性质的理念不是实体
是其所是
规定自身的必然
唯有实体才有定义,是主词,而定义是其所是的公理,是其所是只是实体的其所是
结论:个体和它的其所是是同一的,实体就是内在的形式
对质料和形式的讨论
从逻辑分析层次
质料
离事物近的质料
和远离的、无规定性的纯质料
形式
与质料结合的形式
最高的、无质料的纯形式
就认识事物而言,关键是寻求与事物最近的质料和形式,同时它们是同一的
存在方式
质料是潜在的
形式是现实的
系词“是”的逻辑功能
判断
指示本身
定义
“存在”的实体意义
实体先于属性
定义上
···是
认识顺序上
S是···
时间顺序上
S是P
第一实体与定义
S是Df,Df指代的本质即为S
因此,本质为第一实体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矛盾
两种推理没有逻辑错误
两个第一实体在个别和普遍上发生矛盾
具体实体
质型比例论
类比神,天界和地界
神学
不动的推动者,永恒的
无质料(潜能)的纯形式
向往“善”的纯思想
灵魂学说
性质:生命的内因
分类
植物灵魂:营养功能,即生长和繁殖
动物灵魂:感性功能,即感觉、生理欲望和行动
人类灵魂:理性功能,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灵魂的感觉活动
感觉是感官的活动
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
灵魂的理性认识
理智作用于想象的印象,把可知形式从可感形式中完全抽象出来,产出理性的概念
实践科学
善
范围
个人
国家
等级
低级善
高级善
幸福
不快乐,无德性
不快乐,有德性
有快乐,有德性
德性和意志
自然德行
无意行为
有意行为
善,现实德行
恶,滥用了朝向自然德行的能力
实践智慧
定义
实习目的之手段
特征
思虑
选择
中道学说
定义
类比中庸,过犹不及
德行标准
善
以中道求之
恶
不足
过分
城邦国家
国家起源
时间顺序
家庭→村落→国家
自然顺序
国家→其他社会组织
国家功能
拥有适当疆域以资源够用
有等级的
生产者
保卫者
教育
德育
体育
政体分类
为公众利益
君主制
贵族制
立宪制
为私人利益
暴君制
寡头制
民主制
伊比鸠鲁派
准则学
感觉
同类感觉无法相互驳倒,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
异类感觉无法相互驳倒,因为它们的对象不同
理性来自感觉,因而也不能驳倒感觉
预见:对外在东西的回忆
情感:内在的感觉,分为快乐和痛苦
自然观
原子在虚空中运动
原子性质
形状有限
次序
位置
重量
原子运动方式
因重量下落
直线运动和偏斜运动
碰撞
个人快乐主义
本性分类
自然的,必须的
自然的,非必须的
非自然的,非必须的
精神分类
动态快乐
静态快乐
身体免遭痛苦
心灵不受干扰
斯多亚派
物理学
微观
元素有主被动之分,主动向上,被动向下
火元素生出气、水和土元素
火+气=精气/精神
宏观
质料
理性
无生命
内聚力
植物
生长力
动物
灵魂
人
理智
神
理智
宇宙
事物的全部
宇宙的秩序
两者的结合
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命运和自由选择
一切都按照命运而发生
合成原因
定义
每一个事件都有自身的原因,命运是这些原因的合成原因
物理世界
近因
外力
主因
内驱力
伦理领域
近因
呈现在心灵中的表象
主因
心灵对表象的反应
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有矛盾
例如,性格即命运
按照自然生活
主动服从命运
保持“不动心”,即可获得幸福
世界城邦和自然法
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式→理性人生活在统一国家
自然律
自然显现在人心的、普遍有效的“正当律”
自然律首律
履行责任
责任分类
动物责任
自我保存
趋利避害
婚配繁殖
人类责任
社会责任,即德性
怀疑派
不可知论
判断者的条件不同
被判断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判断者与事物混合的样式又因习俗而异
悬搁判断
不动心
完全消极
平常心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本体“太一”
定义
善,本体的完善和圆满
先于万物的源泉
流溢说
物满则溢,善的自然流露
流溢无损于自身
第二本体“理智”
定义
最先从太一中流溢出来的本体
范畴
思想和存在
异和同
动和静
第三本体“灵魂”
定义
由理智中流溢
活跃于世界
一二三本体同根同源,三位一体
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
可感世界
定义
因质料没有属性,所是“非存在”
太一和质料相对应,太一发端的流溢终止于质料
灵魂因活跃可以与质料结合产生事物
人的灵魂
因系出同源,所以可上升至最高本体
因灵魂相同,所以可下降到可感世界
人的灵魂总受到外部力量(灵魂)的影响
灵魂的上升
灵魂希望摆脱肉体,回归本体
通过德行修养,净化灵魂,经过对神的沉思,直至观照神
观照使人达到迷狂境界,与太一合一
波尔费留的三个问题
共相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还是仅仅寓于理智之中
共相如果存在,那么是否有形体
共相可否与感性事物分离,亦或寓于感性事物之中,与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