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读书笔记心灵《人》-听觉概述思维导图

《人》-听觉概述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G. 浏览量:102022-11-09 20:58:10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人》-听觉概述思维导图

描述人的听觉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人》-听觉概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人》-听觉概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ee032dbb1912ec4d3793ddcd509289e

思维导图大纲

人-听觉概述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三、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特性:

声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音调:

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响度:

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音色:

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二)声音的掩蔽:

1.含义:

声音的掩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限升高的现象。

2.声音的掩蔽的种类:

(1)纯音掩蔽;

(2)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3)声音和噪音对语言的隐蔽。

3.声音的掩蔽的特点:

(1)与掩蔽音频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频率相差太近,会产生拍音。

(2)低频掩蔽音对高频掩蔽的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

(3)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强。

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当掩蔽音的强度很大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大。

(三)乐音和噪音:

根据发声体的振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声音可以分成乐音和噪音两种:

乐音:

乐音是指具有周期性的声波。

噪音:

噪音是指没有周期性、不规则的声波。

(四)等响度曲线:

1.含义:

等响度曲线是指每条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达到某一Hz同样响度所需要的强度为纵坐标所画的声音听起来是一样响的一条条曲线。

以1000Hz的声音为标准,让被试调节另一个频率的声音,使达听起来和1000Hz的声音一样响,则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达到和1000Hz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强度为纵坐标画图,即画出一条条曲线,每条曲线上的声音听起来是一样响的。

2.作用:

(1)等响度曲线说明,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

(2)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

四、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1.代表人物:

拉瑟福德(又译罗·费尔德)——于1886年提出。

2.理论内容:

该理论认为,外界声音会引起耳蜗基底膜与声音相同的频率的振动,听神经所发放的神经脉冲可以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

3.局限性:

人耳的基底膜不能做到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震动,而人耳却能分辨每秒震动1000次以上的,甚至2万次的声音,这是频率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二)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1.代表人物:

赫尔姆霍兹——提出。

2.理论内容:

该理论认为,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它们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振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震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

老年人有很好的低频听觉,但是高频听觉退化严重,这种高频听觉能力的衰退是由基底膜的前端附近的神经退化引起的。

这一发现支持了位置理论关于不同频率声音与基底膜不同位置产生共鸣的假设。

3.局限性:

人耳能够接受的频率范围为20~2万Hz,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两者并不对应,因而根据并不充分。

(三)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

1.代表人物:

冯贝克希——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了赫尔姆霍兹的共鸣理论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即行波理论。

2.理论内容:

该理论认为,由声波引起的基底膜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位置后便停下来。低频振动可以达耳蜗顶部,高频震动只能达耳蜗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

主要作用机制在于:

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3.局限性:

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了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并对毛细胞施加了相等的影响。

所以有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频率理论是正确的;当声音频率高于500Hz时,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四)神经齐射理论:

1.代表人物:

韦弗尔——于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

2.理论内容:

该理论认为,当声音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在声音频率较高时,就需要神经纤维的联合“齐射”来加以反应。

3.局限性:

神经齐射理论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但是当声音频率超过5000Hz时,位置理论便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一、听觉的含义

听觉是指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

声波是指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电磁波,有三个物理特性,分别是:

(1)频率:

频率是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人耳能够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万Hz,其中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频率低于16Hz的叫次声波,高于2万Hz的叫超声波,它们都是人耳所听不到的。

(2)振幅:

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测量方法是声压水平(SPL),单位是分贝(dB)。

(3)波形: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有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二、听觉的生理基础

(一)听觉的生理基础:

听觉的生理基础是听觉器官,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1.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用于收集声音,外耳道则起共鸣箱的作用。

2.中耳:

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

3.内耳:

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耳蜗分为三个部分骨阶、中阶和前庭阶。前两者以基底膜分开,基底膜在靠近卵圆窗一端最狭窄,在蜗顶一端最宽。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是听觉系统的感受器。

(二)声音的传导途径:

声音的传导途径包括生理性传导、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三种:

1.生理性传导: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又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此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

2.空气传导:

鼓膜振动引起中耳室内的空气震动,然后经由正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

3.骨传导:

声波从颅骨传入内耳。

(三)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了听神经,它先投射到脑干的髓质,然后和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形成突触。这些区域的细胞轴突形成外侧丘系,最终止于下丘的离散区。从下丘开始,经过背侧和腹侧的内侧膝状体,形成两条通道。复测通道投射到听觉的核心皮层(布鲁德曼第41区),腹侧通路投射到二级区。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发电厂电气部分模块划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发电厂电气部分模块划分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发电厂电气部分模块划分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19c03d1be8cb7ef7f63d2705151b362

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路径研究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路径研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路径研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23da5a6fe4cd8d4fffeadfcdac69d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