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活在当下思维导图

活在当下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418692520 浏览量:62022-11-18 15:11:35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活在当下思维导图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活在当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活在当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3ea6e4f7de8f953caab4295312cc2ed

思维导图大纲

活在当下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

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复仇”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很容易联系起来。这就是在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气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

自我接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专注当下,做好当下每一件事,不知不觉可能就达到了连续刹那的终点

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

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

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那它就是潜在性的行为。

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但是,为了遥远将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却是真实的存在。

像跳舞一样的人生则可以称为“现实性的人生”

“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

跳舞。旅行

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本以为在学习希腊哲学,但不知不觉间同时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又像现在这样与你这位不可替代的朋友热烈交谈。这正是跳好每一个刹那的结果。对你而言的人生意义在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人生的意义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例如战祸或天灾,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战祸而丧命的孩子们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

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为什么茫然呢?那是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我的力量无穷大”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青年:……啊,我真遗憾!发自心底地遗憾!早上10年,不,哪怕5年也好,真想早一些了解。如果5年前的自己、就职以前的自己已经了解了阿德勒思想的话……

哲人:不,这不对。你认为“想要在10年前了解”,那正是因为阿德勒思想影响了“现在的你”。谁也不知道10年前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就应该现在听到这种思想。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出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

“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共同体感觉。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自我接纳

不是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是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相信”包括信用和信赖

信用。银行融资,信用有附加条件

信赖。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就好比贷款保证人有时也会蒙受损失一样。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作信赖。

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你现在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反义词是怀疑。如果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不专一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这段关系已经剪掉了,悲伤肯定会来临,那悲伤来临的时候你就尽管悲伤,你得接受了这份悲伤(也就是前边说的自我接纳),才能开始想办法改变目的让自己走出悲伤,进而让自己可以以原本(或更好的状态)进入下一段关系,而非逃避。

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幸福即贡献感”。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无论是用行为标准还是存在标准,都需要“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贡献感。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

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

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为什么要工作呢?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不是。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为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能够把家人视为“伙伴”。若非如此,肯定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干?”或者“为什么大家都不帮我?”之类的想法。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也就不会是伪善了。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

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

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总而言之,这也是应该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

青年: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才子倪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路上,常见有人跌了一跤,路人匆匆而过,至多投以一瞥,谁会在意?但是跌倒的人自己,却当作是一件大事,仿佛全世界都记得他曾在路上跌过一跤。绝大多数,自己认为没有面子之极、不知如何下台才好的事,在人家看来,根本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心理上叫焦点效应,总认为别人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自己,所以要无时无刻地演绎完美,但其实别人根本没那么多心思放你身上。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像亿成富翁一样思考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像亿成富翁一样思考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像亿成富翁一样思考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1864726217903e3687d564ebd6bf023

我生活在自信之中400字作文优选14篇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我生活在自信之中400字作文优选14篇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我生活在自信之中400字作文优选14篇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061c8ea51663bf2b5cc008f830fe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