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唐诗三百首》王昌龄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唐诗三百首》王昌龄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f728cfd528dc839d0e25cc1d056f81a
《唐诗三百首》王昌龄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中唐
王昌龄的诗风和诗境最先影响的是中唐的皎然,继承了王昌龄以“境”论诗的方式,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晚唐
晚唐时期的司空图,他在王昌龄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启发下对意境作出了全面总结,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宋代
宋代意境理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严羽,在缅怀盛唐诗歌并在王昌龄及唐代所有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
清代
清末的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的最后一位总结者,亦是其终结者,集大成者
江苏镇江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中的月华山上
湖南洪江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
嵩山学道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进士及第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
妒才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
第三类是送别诗
边塞称世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
艺术特色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
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
修辞技法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气氛,为突出主题服务,善用比兴深于寄托善用比兴,深于寄托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63d0a9630bb9fb01c0c6b3ae2883e4e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202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202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4b26a0f7dfd09573951d281d625ec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