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备考,树图网整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历史学科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历史学科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b0710285459f523dd021e961067390f
历史学科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列宁领导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即开启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此后斯大林亦大力推进。全国树图网根据《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整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
(1)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2)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苏俄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2.实施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主要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企业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5.意义
(1)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形成过程
(1)实现工业化
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过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成就: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农业集体化
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
过程:1927年开始实施;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全国约有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成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3.主要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4.评价
(1)积极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0b9a8a2dd2fb4593f8130ef16c320fc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战斗的基督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战斗的基督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d168acd0cd9f767f809c7a5df86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