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语文唐诗二首思维导图

唐诗二首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会员免费下载30积分
会员免费使用30积分
您L 浏览量:02023-05-16 17:39:3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唐诗二首思维导图

这篇思维导图介绍了唐诗二首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唐诗二首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唐诗二首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4ea85da5d7ce45ef1fbb81b197e966c

思维导图大纲

唐诗二首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石壕史》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作者简介

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

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袁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作者简介

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层)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乾元三年(760)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素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思想感情

诗人由最初的焦灼苦痛、无可奈何、忧思难眠,到最后的直接抒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推己及人、心怀天下,表现了博大的胸襟和素高的理想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感。

主旨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兼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论唐诗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论唐诗发展历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论唐诗发展历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388adb14794daf69ea2f1fdae65d72f

《唐诗里的日月之争》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唐诗里的日月之争》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唐诗里的日月之争》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706ec35c6de2c63ca946dbffdf1a4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