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杜甫登高写作背景是什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杜甫登高写作背景是什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54d35d67d8f5d15170a3d129f5acf11
杜甫登高写作背景是什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心理咨询的背景知识(司达老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心理咨询的背景知识(司达老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b1078971fdf7ed4dc8c0b7de2b86256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西方的圣经翻译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西方的圣经翻译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104fe3824be64e52b77d4076c31fc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