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语文《礼记》二则知识点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语文《礼记》二则知识点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a1c1bcbbe118027259045f7b848e872
语文《礼记》二则知识点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
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
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