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昆虫的总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蝼,土狗等,是药用昆虫,它有那些生活习性和种类呢?生活史是怎么样的?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蝼蛄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蝼蛄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9c9ce388a63144d393e654c1125f601
蝼蛄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蝼蛄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直翅目
科
蝼蛄科
世界性分布
东方蝼蛄
成虫
雄成虫体长30 mm,雌成虫体长33 mm。体浅茶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凹陷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 斑。前翅短,后翅长,腹部末端近纺锤形
前足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较直,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脊侧内缘 有3~4个刺,此点是识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末具一对尾须
若虫
若虫初孵时乳白色,老熟时体色接近成虫,体长24~28mm
卵
椭圆形,长约2.8mm左右,初产时黄白色,有光泽,渐变黄褐色,最后变为暗紫色
华北蝼蛄
成虫
雌成虫体长45~50mm,雄成虫体长39~45mm。形似东方蝼蛄,但体黄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脏形红色斑点。
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此点是区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部近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有尾须一对
若虫
形似成虫,体较小,初孵时体乳白色,二龄以后变为黄褐色,五六龄后基本与成虫同色
卵
椭圆形,初产时长1.6~1.8mm,宽1.1~1.3mm,孵化前长2.4~2.8mm,宽1.5~1.7mm。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孵化后3~6d群集一起,以后分散危害
趋光性:蝼蛄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在40W黑光灯下可诱到大量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据观察,蝼蛄对水银灯也有较强的趋性
趋化性:蝼蛄嗜好香甜食物,对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等较为喜好
趋粪土性:对未腐烂的马粪,未腐熟的厩肥有趋性
喜湿性:蝼蛄喜欢在潮湿的土中生活。有“跑湿不跑干”的习性,他栖息在沿河两岸、渠道河旁、苗圃的低洼地、水浇地等处
有抱卵的习性:蝼蛄在产卵前,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
昼伏夜出性:蝼蛄在夜晚活动、取食为害和交尾,以21~22时为取食高峰
冬季休眠阶段
当气温下降,本地区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向地下活动,一窝一虫,头部朝下,不群居,多在冻土层之下,地下水位之上,以成、若虫越冬,第二年当气温升高到8°C以上时再掉转头向地表移动
春季苏醒阶段
大约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在到达地表后先隆起虚土堆,华北蝼蛄约15cm虚土堆,较大,东方蝼蛄隆起虚土堆约10cm,较小,此时是进行蝼蛄虫情调查和人工扑杀的最佳时机
出窝迁移阶段
5月上旬开始,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正是这个阶段迁移造成苗根和土壤分离,根部失水,导致苗木死亡
猖獗危害阶段
5月中下旬经过越冬的成、若虫开始大量的取食,满足其产卵和生长发育的需要,造成缺苗断条的现象
越夏产卵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cm以下的土中越夏并产卵。华北蝼蛄雌虫钻入土中后,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产卵50~500粒。东方蝼蛄产卵前雌虫多在5~10cm深处做一鸭梨形卵室,每室一般产卵30~50粒
秋季危害阶段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越夏成、若虫又上升到土面活动取食补充营养,为越冬作准备。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时期
温湿度对蝼蛄的影响
蝼蛄的活动受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气温在12.5~19.8°C,20cm土温在12.5~19.9°C是蝼蛄活动适 宜温度,也是蝼蛄危害期,若温度过高或过低,便潜入土壤深处;土壤相对湿度在20%以上是活动最盛,<15%时活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