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法学刑法第二章思维导图

刑法第二章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67362080 浏览量:32022-10-30 09:57:5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刑法第二章思维导图

刑法中有关第二章的思维导图,包括诽谤罪、侮辱罪与诽谤罪的界限、诬告陷害罪和诽谤罪的界限、刑讯逼供罪与暴力取证罪的界限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刑法第二章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刑法第二章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5d4a5588f7eb9a395d90b975f39a2d0

思维导图大纲

刑法第二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主体客体

(1)客体

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2)客观方面

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

一般主体,16 岁以上的自然人才能构成

(4)主观方面

故意,并且有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目的

侮辱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1)行为手段不同

侮辱罪的行为方式可以是口头、文字图画的形式,也可以是暴力的方式

诽谤罪的行为方式只能是口头或者文字图画的方式,而不可能是暴力的方式

(2)行为方式不同

侮辱罪是以公然实施的损害人格尊严、名誉的行为,但并不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

诽谤罪则必须捏造事实并公开散布这一事实,但不要求公然实施

诬告陷害罪和诽谤罪的界限

两者的共同点都表现为捏造事实,而且诽谤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

(1)犯罪客体不同

诬告陷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诽谤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的人格与名誉

(2)犯罪客观方面不同

诬告陷害罪在客观上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并且向国家机关或 者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告发或者采用了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活动的行为

诽谤罪表现为捏造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并向他人散布,但并没有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单位告发

(3)犯罪主观方面不同

诬告陷害罪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诽谤罪目的在于损害他人人格、名誉

刑讯逼供罪与暴力取证罪的界限

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的行为

暴力取证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以暴力逼取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行为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1)犯罪对象不同

前者的犯罪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后者的犯罪对象是证人

(2)行为方式不完全相同

。前者既可以采取暴力方式,也可以是非暴力方式(“肉刑或变相肉刑”)

后者只能是暴力方式

(3)行为的场合条件不同

前者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中

后者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都可以发生

(4)主观目的不同

前者主要目的是逼取口供

后者是为了逼取证言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3f6f2c9dfc749c116d5255d0887d64c

第二章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二章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二章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5077d0c75566c3654d18f86b6677c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