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西方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西方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6c0a2d560ab1851ea90ea953b7f637d
读书笔记《西方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苏联“十月革命”鼓舞下,西方的德国,匈牙利和奥地利等相继爆发革命,但都失败
苏联政策被西方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产物,特别是斯大林主义的集权主义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引发深刻变化,引发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质疑
产生和发展
标志
1923卢卡契《历史和阶级意识》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法国的萨特
主要观点
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分开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艺术本质——审美反映论
现实主义立场
强调社会存在第一性原则,把人的心理看作第二性,随社会历史发展变化
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任何反映都是主客观的结合化
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
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又是超越客观现实的
审美反映必然渗透艺术家主观成分,主客观结合的反映超越现实
审美反映包含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
审美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具体表现在以人为中心
通过塑造典型来实现
文学典型经过典型化,把各种个性纳入综合联系中
文学典型又具有多样化特征,与实际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
艺术发生——劳动和巫术统一论
艺术与劳动
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在劳动中历史地生成
艺术创作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关联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有闲暇从事艺术创造
劳动成功的愉悦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对艺术的历史生成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艺术和巫术
巫术活动包含尚未分化,以后会成为独立艺术态度的萌芽
巫术与艺术的分化是客观的,经过缓慢的充满矛盾的过程才实现
巫术的特性
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
激发思想感情
产生文学艺术必不可少的条件
巫术模仿活动和艺术反映的共同特征
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从人出发来认识艺术的社会作用
激发情感作用
与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有关
艺术作品在“思维强度”上表现出的情感传递到感应者那里
使人体验到人的整体性,并将从艺术静观中获得新经验用于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整体的人
认识世界作用
艺术认识作用和主观性联系,提供的有关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知识比科学多
艺术具有虚构性,可以揭示科学不能接触的事实
提供对人类自我的认识,又可以认识外部世界,把二者结合
使欣赏艺术的人获得独特的快感和直接共鸣,洞察生活联系,扩大生活眼界,深化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
倡导民族—人民的文学
文学与现实生活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借助文学家的想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也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
文学最深厚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现实生活
文学与政治
文学总表达某种政治倾向,通过情感和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
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人民服务
作家要具有同人民一致的世界观,与人民融为一体,起民族教育者的作用
文学不等同于政治,因其艺术现象而具有审美本质特征
历史内容和美的形式统一
内容和形式关系
优秀作品中,二者天衣无缝地结合,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体变化
要求内容表现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具有鲜明人民性
内容定义
带有根本意义的乃是作家和整代人对这个环境的态度
强调作家感情态度的重要性
历史的审美的层面
文学应当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又通过艺术手段恰到好处地表现内容,使之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使读者能获得审美快感
真善美统一的文学批评标准
文学批评应该熔道德、情感、审美批评于一炉
文学批评应该结合具体历史条件
“距离说”
对经典作家的作品应当保持某种距离,才能正确批评
马舍雷的沉默论和结构观
沉默观
沉默
与真正的作品含义联系,无条件地先于创作,使创作成为可能
文学作品意识形态性的曲折表达
揭示文学深厚的社会基础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文学反映的是非经验性的现实,是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是开放性的
作品留下的没有说明的意识形态空白和沉默,有待读者补充
作品意义的多样性
文学本质问题
文学与生产劳动的联系
文学的语言学特性
把文学看作精神劳动,新知识的生产活动
结构观
结构是揭示作品没有说出的东西的基本线索
作品不是严密的有机整体,作品中的秩序是想象的秩序,通过秩序可以找到“缺无”,以“缺无”揭示作品结构,最终把握作品所转换的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混乱和不完整的,通过这种形式,作品揭示了真理,获得了某种认识
文学批评
对象是语言的作品,即文学作品,文学的基本特性是语言性,决定了文学批评的基本特性也是语言性
文学批评要致力于对文学这种独特语言活动的描述和认识,不仅应当了解语言的既定规则,更重要的是回答“语言是什么?”
戈尔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理论
作品就是有意义的结构
判断作品内在意义最有效的工具
文学创作涉及作品内部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
与社会有内在联系
开放性,历史性和运动性
结构的形成是寻求平衡的过程
建立平衡的努力在文学上的表现
结构产生于对现存精神结构的同化和对外在世界结构顺应之间的对抗
处在从部分到整体和整体到部分的循环中
与包含它的社会大结构联系
与创作它的作家的心理所构成的中间结构联系
文学作品被社会接受,就是因为具有种种功能,这种功能根植于特殊结构本身的性质和特征
文学作品对社会有价值,不考虑有意义结构的功能和意义,就不能理解它本身
作品和社会联系时,结构就具有功能性
同构化理论
结合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考察
重要的小说样式的结构和经济生活中的交换结构是严格同构的
文学和经济基础的同构之间,存在着与二者同构的集体意识,文学是某一特殊集体的集体意识的升华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强调文学阶级性,看到文学的特殊性
方法论
主要采用社会学方法
融合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形式主义,发生学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属于复杂社会知觉的一部分
以特殊方式和维护且再生的社会权力有某种联系
具有强烈政治性
文学是观察世界的特殊方式,人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文学艺术有积极的反作用,历史变化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形式与内容
论述特点
把关于文学意识形态性理论贯穿其中
运用辩证法观点揭示二者关系
关系
形式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构,不仅仅加工处理内容
内容和形式应该有机统一,内容具有决定作用,形式具有能动作用
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在文学形式的变化方面充分反映
文学形式的规律和特征
具有高度自主性
具体构成——复杂有机统一体
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
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
体现一系列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作家对形式的选择是有限制的
受表现内容的制约
受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制约
艺术生产的不同方式会对作品形式产生决定性影响
艺术生产理论
文学艺术是商品
都是人工产品
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与经济基础关系最间接的社会生产
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是社会经济生产形式
艺术形式的新意义
艺术生产消费可以改变艺术形式
改变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系
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意义
从艺术和社会生产的联系认识艺术,把艺术生产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揭示艺术生产的双重性
反对使艺术生产理论蜕变为“工艺主义”,提醒人们不要片面夸大艺术生产的物质方面特征,防止完全忽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
深刻概括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的商品化特征,为认识资产阶级文学艺术提供重要启发
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50年代中后期《希望的原理》,集中研究人的深刻的“希望”
希望
人生本质的结构
人的本质是开放的、尚未完成和规定的
这种开放性就是希望,根植于人性中的人的内在需要
最富有人性的激情,为人所特有,使人面向未来尚未产生或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面向自由王国
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
艺术的本质和幻想、和对世界审美的“超前显现”
艺术是对世界和人的内心未来发展可能性的超前显现或预先推测,是能揭示本质的幻想
原因
艺术是非生产性活动,保存着商品社会失落和异化的东西,保存着一块审美的净土,但这种保存幻想性的,以“希望”形式存在
艺术的幻想本质是对白日梦的改造
梦幻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是艺术想象的材料
白日梦具有企图改善世界、创造完满性的幻想性质
幻想和梦想贯穿着走向美好未来的“希望”,是符合自然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艺术应当改造它们
音乐理论
音乐是幻想驻足的理想世界,幻想是音乐的主要特征
幻想性使音乐具有指向未来、揭示趋势、改造新人的作用
音乐材料中体现社会本身的趋势
音乐具有拯救和抚慰的作用,能够在音乐中确立新的自我
对表现主义艺术的支持
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以希特勒攻击表现主义为“堕落艺术”证明表现主义和法西斯对立
是否具有人民性
是完全回复到人民艺术,喜爱和尊重并在绘画上首先发现民间艺术
通过借鉴民间艺术补偿不足,体现向人民性的回归
怎样看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和破坏性
表现主义也可以实现现实主义目标,揭示现实的一切内在关系
先锋性在于展现一个陌生的未来世界,和对旧现实的破坏上
怎么看待表现主义的实验和创新
表现主义勇于探索和创新,突破古典主义陈规,大胆实验新的表现手法,自觉吸纳包括现代派艺术在内的有价值的东西
具有鲜明无产阶级倾向的理性主义艺术观
强调艺术必须和无产阶级共命运,具有鲜明无产阶级倾向
上升阶级是推动现实发展的先进力量,和这个阶级合作的艺术就是进步艺术
同无产阶级共命运,艺术才是进步的新艺术
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新艺术观
科学和理性总是和上升阶级相伴,无产阶级要推动历史前进,必然要高扬科学和理性,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无产阶级艺术也要以科学为指导,现代科学时代里,进步艺术离不开科学
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才能帮助艺术家深刻认识复杂世界
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
戏剧艺术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人们解释和改造世界
娱乐和教育功能融合,寓教于乐
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理论
定义
用史诗即叙事方式在戏剧舞台上表现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
突破
以叙事性(史诗性)为核心范畴
以事件和理智为要素的叙事性
借助叙事、评判手段使题材和事件经过“间离化”而引起观众惊愕,取得理智的收获
核心特征——间离化
有意识地在演员和所演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和所看戏剧事件、角色之间制造距离或障碍,让演员和观众都能以旁观者目光审视剧中人物和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判断,获得对社会人生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现实主义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斗争学说,文艺首先考虑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服务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现实主义应该驾驭现实,洞察现实本质,让人们更容易认识世界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趋向
现实主义表现的是事件还是人物问题
从间离化、破除情感共鸣出发,主张把事件过程置于艺术表现中心
人物只是符号,不一定要有鲜明个性,目的在于展示现实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
形式服务于内容,受制于现实
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表现新现实
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
艺术裂变的时代
古典艺术的衰微和现代艺术的崛起
古典艺术重叙述,意义确定,清楚易解,一目了然
现代艺术的瞬间性导致意义晦涩、不确定乃至费解,须思考才能领悟
从艺术形式上看待现代艺术的费解性
从内容上发现并肯定了费解性背后隐藏的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严肃的批判性
独特的艺术生产论
艺术的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
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
艺术创作的技术代表一定艺术发展水平,构成生产力
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构成艺术生产关系
艺术生产关系一般决定于艺术生产力
文艺技术的重要性
技巧直接关涉到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的唯物主义原则
用技巧概念消除形式和内容传统的僵硬对立
从技巧决定论出发,推崇摄影、电影等新兴艺术手段,对艺术形式、技巧上努力革新的现代主义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对艺术消费的考察
将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读者或观众转化为艺术生产的合作者
开创当代接受美学先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机械复制时代
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艺术巨大变革,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机械复制理论悄然崛起
机械复制艺术
用先进技术、机械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现代艺术品
推崇电影
展示异样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丰富观照世界的方式
对现实的表现是通过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现实中的非机械层面,符合现代人要求,这个层面蕴含现实中非异化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和变化
电影是人类艺术活动的一次革命
传统艺术的破灭
“光晕”
泛指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疏离感、膜拜价值、本真性、自律性、独一无二性
传统艺术具有当时当地性,即诞生地的独一无二性,构成围绕作品的灵光圈
现代技术使作品无限多地复制,原作的本真性、唯一性和权威性消失
作品存在的质地被不断贬值,环绕的光晕也消失了
艺术的转变
艺术全部功能颠倒,开始建立在政治基础上,原有的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取代
艺术可机械复制性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获得展示价值的主导地位
艺术接受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超然于艺术品,沉浸在自我中
鲜明技术主义倾向
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的努力
对新兴电影艺术的倡导和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支持
否定的辩证法
定义
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原因
真正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向差异之物——矛盾、对立,真正含义永远是否定性的
辩证法是否定的知识的核心,不允许有其他东西围绕自己,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崩溃
目的
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目的在于摧毁强加在客观社会上的总体性囚牢,以调动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来反抗和否定社会的整体性压抑
揭露现实的人的异化,通过批判、否定现实的总体性,捍卫、争取个体性与非同一性,来拯救人性,消解绝望
提倡“非同一性思维”(批评思维),即矛盾地思考矛盾,安于不完整性和非同一性,认为这是否定辩证法的希望所在
艺术的否定性本质
艺术本质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否定性成为艺术(主要指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
阐释
艺术是不同于现实的、非实存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现代艺术所追求的是尚不存在的东西,是对现实中尚未存在之物的先期把握,是现实世界的反题
现代艺术采取分解、零散化的形式原则,只有在解体的状态下,客观世界和艺术的形式法则才是可比拟的
不完美性、不和谐性、零散性和破碎性外观来实现否定现实的本性
否定性牺牲了对完美感性外观的追求
对美的外观的抛弃,形成现代艺术“费解”这种区别于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
反艺术
现代艺术对美的感性外观的否定是艺术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
并不是真正消灭艺术,而是在放弃外观美的同时抗议滋生伪艺术的异化现实,是一种否定的艺术
通过否定、消解自身的外观而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力
通过消灭艺术美的外观而使艺术解体,又在解体中拯救了艺术
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
批判功能
现代艺术的主要功能
艺术通过追求尚未存在的东西而与既存社会分离、决裂,通过其单纯的此在批判社会
社会指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异化现实和野蛮制度
艺术作品的社会批评领域就是产生不幸的领域
拯救功能
批判功能的深化和延伸,批判的目的在于拯救
具有否定性和批判功能的现代艺术具有拯救人性、拯救现实的功能,重新展现人们在现实中丧失的希望和异化的人性
人本主义的社会批评哲学
定义
立足于人的普遍人性结构,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病态,全在于它压抑、扭曲人的本性,造成人性的异化
资本主义批判
“消费控制”把人变为“单维人”
强制性消费刺激不属于人的本性的物质需求和享受,使人把虚假的需求当作真实的需求而无止境地追逐
人成为物质的附庸而日趋单维化、畸形化,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
人和产品的关系完全颠倒异化
对人的“爱欲”本性的压抑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能结构由生死构成
认为作为生本能的爱欲,是人的真正本质
劳动从作为爱欲本质的实现,变为对爱欲的压抑,劳动的“非爱欲化”即非人化,是对人的本质的摧残
滋长“攻击性”罪恶
弗洛伊德关于生本能(爱欲)和死本能(攻击本能)此消彼长的总能量不变观点
现代工业社会压抑爱欲,有利于人的攻击本能发展
被暗中操纵的攻击本能的肆意发泄和无限扩张,是人的异化的另一表征,晚期资本主义的病灶之一
从人的异化角度批判生态、自然危机
艺术的实质是“革命”和“造反”
艺术创造和现实相异的另一现实,一个属于未来或理想的不存在的世界,因而具有“否定的”总体性,对现实的否定性是美学上永恒的想象的革命
文艺中人的主体性变为政治力量,用以抗衡侵略性和剥削性的社会化
艺术可以创造现实没有的虚构世界来疏离、超越现实,打破既成社会关系的物化的客观性,展开经验的新方面:反抗的主体性的再生,艺术就是反抗
革命构成艺术的实质,艺术的任务是永恒的美学的颠覆,在今天反对现存社会的政治斗争中是一种武器,是阶级斗争的必不可少的武器
艺术造就“新感性”的功能
艺术的永恒性以普遍人性为基础
普遍人性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领域
永恒性源于对普遍爱欲的表现
艺术表现普遍的爱欲,就是表现生命本能在其反抗本能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斗争中对自身的深刻肯定
资本主义现实世界对人性造成压抑,艺术由于超越直接现实而展现了一个非压抑条件,使人的感性本能如狭隘的性欲得以升华为广泛的“爱欲”,就是“性欲的自我升华”
人的本能需要与文明社会的进步对立起来,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对立,感性和理性的对立
艺术造就新感性,这是一种政治实践
需要改变人们旧的感受世界的方式,造就具有新感性的社会主体
新感性就是能超越抑制性理性的界限和力量,形成和谐的感性和理性的新关系的感性
新感性成为政治要素,预示当代社会的转折点
造就新感性的最佳途径在于现代艺术
体现新价值观具有造就和重建世界的力量
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
用马克思学说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人面对生死、实现生命潜能的要求与实际上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深刻矛盾,即人的存在的二律背反
人在不同历史时代也面临着历史的二律背反
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
定义
用感性、外在、物理的东西表达人的内在、普遍、心灵的世界
分类
习俗、偶然、普遍
前两种无普遍性,第三种因根植于一切人共有的经验中而具有普遍性
把文艺看成普遍的象征,一种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展示
从象征与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联系出发来分析人的梦、神话、童话和文学作品
梦境象征人类的普遍经验
神话作为人类原始艺术的经典样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梦境,人类早期内心经验的象征和展示
童话不单纯是个人经验的表现,包含丰富的人类普遍经验
“社会无意识论”和文学
社会通过语言、理性逻辑和社会禁忌来压制无意识
通过语言无法表达人们内心体验到词语,必然压抑社会无意识,通过语法、句法压抑无意识
理性逻辑体现的思维规律也是压抑
社会禁忌把感觉、体验压入无意识领域
文学与社会无意识的联系
文学创作如同梦境,处于无意识层的内心体验,作家把无意识流动表现出的过程就是用普遍的象征来表现内心体验的过程,突破和超越社会意识压抑的过程
艺术思维是社会无意识和社会艺术,情感、 体验与理性逻辑,自由状态和文化制约冲突、调和的过程
文学语言是社会无意识和社会意识矛盾运动的结果
“重建”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适合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把人自我产生活动和交往活动归结为社会劳动,没有区分作为工具行为的劳动和人际的交往行为,忽略交往行为
没有看到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已成为价值创造源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过时,科技已不仅仅是支配自然的生产力,而成为统治人的意识形态,使人的交往行为更不合理化
生产力不再起解放人类作用,生产关系扩大为一般“交往关系”,不再体现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代社会、国家、交往、科技不再以经济基础为转移,反过来对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
社会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
主体间通过符号协调和相互作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沟通和一致
内容
提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新目标和实现的途径
行为主体间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交往和对话,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和谐关系
基本前提是建立人们共同承认和尊重的规范标准,即人的平等权力和尊严不受侵犯的普遍伦理原则
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交往者之间的对话来实现,普通语用学诞生
采取“纯粹交流思想”的乌托邦模式,即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保障人际对话与交往行为合理化来进行,摆脱国家的干预和控制
对“批判美学”的批判综合
肯定法兰克福学派创立者霍克海默对马克斯·韦伯文化合理化思想的吸收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理化原则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文化生活,造成思想和自由丧失
对本雅明关于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起到拯救、批判的功能的观点十分赞同,但对把拯救的希望仅放在非“光晕”的现代艺术上表示怀疑,本雅明的艺术语言论有一种怀旧、保守倾向
比较分析本雅明和马尔库塞美学思想
充分肯定阿多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商品化现象采取的文化批判态度,指出阿多诺对自主的、难以接近的“光晕”艺术的社会批评能力过于迷信,将导致一种悲观消极的防御性“冬眠策略”,乐观地人物现代艺术的发展形成共同接受样式,超越纯粹文化工业,保持启蒙大众的功能
通向“交往合理化”的美学
批评美学的出发点是“交往行为”理论
捍卫现代艺术立场
对现代艺术打破传统艺术光晕,引导人们摆脱依附、寻求解放的功能予以肯定
现代化趋势使资产阶级艺术独立于社会环境,先锋派艺术体现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是对交往行为合理化要求的潜在期盼
对现代艺术,特别是先锋派艺术的特征和趋势作了精辟分析,指出其中“光晕”丧失和“寓言”手法的应用使作品有机一体化被破坏,虚假整体意义被消解,与丑、否定是畸形结合,与传统的有意决裂,使艺术成为一个自主化的实验场所
坚守美学的现代性,抵制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Ilyenkov的创意性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Ilyenkov的创意性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探讨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fc200ee34df81820a6da5fa0414a01b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西方的圣经翻译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西方的圣经翻译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104fe3824be64e52b77d4076c31fc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