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经济/金融读书笔记《西方宏观经济学》 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西方宏观经济学》 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会员免费下载30积分
会员免费使用30积分
U217001655 浏览量:42022-11-09 17:48:16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西方宏观经济学》  思维导图

《西方宏观经济学》 的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西方宏观经济学》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西方宏观经济学》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5553a620f35d6fc4cfdd9211d6c31b4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笔记《西方宏观经济学》 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0. 导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价格水平、就业水平和国际经济

国民收入

短期决定及对策

总需求曲线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国际市场

总供给曲线——劳动市场

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1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是一个地域概念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支出法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

消费支出总额(C):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

国内总投资支出(I):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居民的住房投资

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

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

结论:GDP=C+I+G+(X-M)

收入法:用收入法核算GDP供给角度即是从居民、政府和厂商的角度出发,把参与产品和劳务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个人收入(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两部门经济:C+I=C+S➡I≡Y-C≡S

三部门经济:C+I+G=C+S+T➡I=S+(T-G)

四部门经济:C+I+G+NX=C+S+T+Kr➡I=S+(T-G)+(M-X+Kr)

1.2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GDP折算指数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Σp₁q₁/Σp₀q₁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计算公式为: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CPI和GDP折算指数之间的区别

GDP折算指数衡量所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

GDP折算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出口并不是GDP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反映在GDP折算指数上。CPI则包括消费者所购买的所有物品

二者衡量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不同,CPI确定不同物品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GDP折算指数确定可变的加权数

失业的衡量指标

人口的分类:一个经济中的人可以被归入三种类型:就业、失业或者不属于劳动力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其中劳动力数量=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为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的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2.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2.1 均衡产出理论

均衡产出

模型假设

二部门经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用公式表示为:y=c+i

投资等于储蓄

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E=y➡i=s

②国民核算理论:i=s

两者的区别

①为均衡的条件,即只有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②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可表示为:c=α+βy

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Δc/Δy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只要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就必定会出现消费倾向不足的现象

平均消费倾向(APC)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APC=c/y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APC=a/y+β,即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s=y-c=y-(α+βy)=-α+(1-β)y

边际储蓄倾向(MPS):MPS=Δs/Δy=1-β

平均储蓄倾向(APS):APS=[-α+(1-β)y]/y=-α/y+(1-β)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以下一系列限制条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

政府税收政策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等于计划总支出,计划总支出由消费和投资构成,即y=c+i,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求出均衡产出为:y=c+i,c=α+βy

联立方程,可得均衡收入:y=(α+i)/(1-β)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的研究主体为家庭、企业和政府,在有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即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上净出口一项。其中,进口函数是收入的线性函数,不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为包括政府的进口。出口是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愿望决定的,本国一般难以影响。所以,出口一般假定为一个外生变量

2.2 乘数理论

乘数理论推导

投资乘数理论推导

假设Δy和Δi代表收入增量和投资增量,则产出(或者总支出)的增加量为:

乘数是指自主性总支出增加1单位时,均衡产出的变动量,由乘数含义可得投资乘数为:

乘数的图解:在图中,总支出曲线平行移位表示的自主性支出的变动越大,收入变动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总支出曲线越陡峭),收入变动也越大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三部门均衡产出的计算过程

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公式为:

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定量税下,税收乘数为: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的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潜在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发挥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量

实际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是由整个社会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加总而构成的总需求水平决定

GDP缺口和通缩、通胀缺口

通货紧缩缺口:潜在国民收入和实际均衡收入之间的差距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实际收入低于潜在收入这一缺口称为通货紧缩缺口,表现出经济萧条时资源闲置的情况

通货膨胀缺口: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称为通过膨胀缺口,通货膨胀同样会影响经济运行和经营,经济效率会下降,经济增长会停滞

3.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3.1 IS曲线

投资的决定

实际利率与投资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投资函数:i=i(r)=e-dr

资本边际效率(MEC)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其公式为:

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事实上就是投资回报率。将资本边际效率跟市场利率比较,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企业不投资;反之,企业投资。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原先可行的投资方案可能就不可行,从而投资减少。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投资边际效率(MEI):投资边际效率是指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涨而被缩小后的资本边际效率,用来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间的关系

预期收益与投资

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

产品成本

投资税抵免

风险与投资

托宾“q”说: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

当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

当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就企业要便宜,因此投资需求增加

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

IS曲线

IS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

IS曲线的含义:IS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时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IS曲线的推导

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函数的推导

三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函数的推导

IS曲线图形

总需求推导IS曲线方法

IS曲线的斜率:由三部门的IS曲线函数:y=(a+e-dr+g)/[1-β(1-t)],可得斜率为k=[1-β(1-t)]/d,IS曲线斜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IS曲线的移动:由IS曲线函数y=(a+e-dr+g)/[1-β(1-t)],可以看出影响因素

当政府支出↑/↓时,国民收入↑/↓量为Δy=k_g·Δg=[1/(1-β)]·Δ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

当税收↑/↓时,国民收入↓/↑量为Δy=k_t·Δt,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

IS曲线以外的点的经济含义:曲线每一个点表示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和均衡产出之间的关系,在IS曲线外的任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的失衡状态

3.2 LM曲线

利率的决定

货币的需求

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所需货币和利率成反比例

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L=L₁+L₂=L₁(y)+L₂(r)=ky-hr

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的一种经济状态

货币供给

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LM曲线

LM曲线的含义和数学推导

LM曲线的含义:LM曲线是在短期物价水平固定的条件下,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

LM曲线的数学推导

LM曲线是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所以货币市场均衡公式为:

整理可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为:

LM曲线的图形推导

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斜率为k/h。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LM曲线的分类

中间区域: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

凯恩斯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即h为无穷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一水平线

古典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h为零时,LM曲线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线

LM曲线以外的点的经济含义

LM曲线的移动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实行扩张货币政策时,LM曲线向右移动

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LM曲线向左移动

价格水平的变动

价格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m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

反之,LM曲线就向右下方移动,利率就下降,收入就增加

3.3 IS—LM分析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

两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图形分析:只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两个市场均衡状态的数学分析:联立方程可求出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

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IS与LM曲线的交点的均衡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此时,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因此需要政府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调整

IS—LM模型中的市场失衡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消费(c)

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

由此求投资乘数k=1/(1-Δc/Δy)

收入

投资(i)

利率(r)

流动偏好(L=L₁+L₂)

交易动机

谨慎动机

投机动机

货币数量(m=m₁+m₂)

资本边际效率(MEC)

预期收益

重置成本或资产的供给价格

4.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4.1 AD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概述

总需求的含义: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国外需求(NX)构成

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总需求曲线

定义:总需求曲线描述了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均衡时,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政府的支出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分析: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这可以用以下三种原理进行解释

庇古的财富效应:P↑➡货币的购买力↓➡W↓➡C↓➡AD↓➡Y↓

凯恩斯利率效应:P↑➡m=M/P↓➡r↑➡i↓➡AD↓➡Y↓

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P↑➡NX↓➡AD↓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需求曲线函数的数学推导

在三部门的经济中

IS曲线的方程为:y=c(y-t)+i(r)+g

LM曲线的方程为:M/P=L₁(y)+L₂(r)

联立上面两个方程中,解出表示价格总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移动结果分析

当实行扩展财政政策时,会导致总需求增加,AD曲线右移

影响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

4.2 AS曲线

短期和长期宏观生产函数

总供给(AS):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基本资源包括劳动、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

宏观生产函数: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是总产量生产函数。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在短期宏观生产函数中,由于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所以二者被认为是不变的常数,短期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长期宏观生产函数:在长期生产中,首先,技术水平可以有很大进步,因为存在着足够的改善技术的时间。其次,人口的增长能够影响充分就业的劳动者的数量。最后,资本的存量也会随着积累的增加有着很大的变化。这样,长期生产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出来:

劳动力市场

劳动的需求函数——厂商

劳动的供给函数——工人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如果工资W和价格P两者是可以调整的,那么实际工资也是可以调整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由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来决定,即:

AS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形状分析: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原因是假设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这保证了劳动市场的出清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宏观经济政策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不会促使产出的增加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形状分析: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条水平线,其原因是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假定在短期内价格是刚性的,在经济萧条时期,厂商的产量调整先于价格调整,价格水平不随总需求的减少而下降。此时,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通过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图形: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

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黏性价格模型

粘性价格模型强调了企业不能迅速地根据需求变动调整它们索取的价格

假设有两种类型的企业,一些企业的价格有伸缩性,另一些企业的价格是黏性的,它们根据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确定自己的价格。合意价格的确定: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变动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资本变动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自然资源变动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技术知识进步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价格水平上升一般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3 AS—AD模型的结构和应用

AD—AS模型的结构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合并到一个坐标中就得到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其交点表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水平、总产量以及就业量

经济波动

对总需求的冲击:当影响AD曲线移动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AD曲线移动,均衡产出和均衡价格会发生变化

对总供给的冲击:当工人和企业对预期的价格进行调整时会对总供给产生冲击,会导致均衡产出和价格变化

AD—AS模型的应用

需求管理政策:当经济遭受衰退时,政府如何运用移动总需求的财政(货币)政策实现稳定经济的意图

供给管理政策:短期供给管理政策是指在短期内如何从供给方面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消除较大经济波动带来的失业和通胀

考虑了时间因素的AD—AS模型

经济的潜在产量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这使经济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在大部分年份里,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除了工人和企业预期高价格水平的时期外,经济的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

5. 失业与通货膨胀

5.1 失业

失业描述

失业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就是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成为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其计算公式为:U/N=l/(l+f)

自然失业率的推导

劳动力=就业工业人数+失业工人人数

即:N=E+U➡失业率=U/N

就职率(f):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比例

离职率(l):每个月失去自己工作的就业者比例

因此,劳动力市场达到稳定状态的条件是:fU=lE=l(N-U)

解得:U/N=l/(l+f)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古典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始终认为,在竞争性市场、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只存在自愿失业

凯恩斯失业理论: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其原因在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具有刚性,劳动市场非出清时,存在非自愿失业

失业的原因

摩擦性失业:工作岗位与劳动力的匹配要花时间,由此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暂时的失业。产生的原因:

部门性变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

企业间劳动供求的变动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的一个来源是工资刚性,即工资不能调整到使劳动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从而消除失业的水平。工资刚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最低工资法

效率工资

工会的垄断力量

周期性失业:随着经济周期变化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在失业率很高时,家庭、个人、社会秩序也会受到影响

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愿意工作并且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被用于生产,结果总产出减少

失业的损失=潜在的GDP-实际的GDP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5.2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描述

通货膨胀的含义: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10%~100%之间)

超级通货膨胀(100%)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平衡的通货膨胀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类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认为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费雪方程:MV=Py。对费雪方程式变换可得: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引起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即特定集团在经济中形势市场权力

一是工会要求较高的工资导致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二是垄断和寡头企业牟取高利润导致的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具体表现:

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新兴部门和衰落部门;

前一个部门预示着较好的经济前景,因而工资、物价会较快上升,但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工资应以同一比例会向前一部门看齐,结果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不是价格水平的一次性改变,而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事实上,无论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何,只要通货膨胀开始,通货膨胀也可以自行持续下去

通货膨胀的成本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菜单成本:是指价格调整的成本

鞋底成本:需要更经常去银行,不方便程度提高

税收扭曲:许多税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个人所得税负担

相对价格变动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

混乱与不方便:物价水平经常变动会引起生活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不确定性的增加

不合意的财富的再分配

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

5.3 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函数

若设u*表示自然失业率,则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示为:π=-a(u-u*)

方程描述的是,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就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价格水平就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菲利普斯曲线可以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推导出来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

牺牲率和痛苦指数

牺牲率是指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点

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指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即条件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从长期来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图形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能将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6. 宏观经济政策

6.1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对现代开放型经济的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含义和分类

含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分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

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许多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中国最主要的部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因此,税收可作为实行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之一

发行公债: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政府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

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斟酌使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积极变动财政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

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财政思想的演变

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年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

周期平衡预算: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

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盈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赤字与公债

功能财政思想导致了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的积累,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两种

政府借债分为向中央银行借债(增发货币)和向国内公众及外国举债

公债的作用

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

能够在短期内弥补财政赤字

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负担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支出降低的经济效应。原因:

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LM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6.2 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信贷业务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_d)

准备金:商业银行为应对客户的随时取款的需求留下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称为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存款创造

假定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_d倍。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再假定银行客户会将其一切货币收入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将用100万美元存入自己账户的A银行

当存在超额准备金时,货币创造乘数为:

存在现金流出,货币创造乘数为: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货币乘数: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同时,引入强力货币,此时的货币创造乘数公式为: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的变动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法定准备金率:通过对准备金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如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

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和泰勒规则

泰勒发现,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要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节物价(从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从而就业和失业),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

泰勒提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遵循以下规则

i=i*+a(p-p*)-b(u-u*)

如果上述真实利率、经济增长率(从而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当局就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若通胀率高于目标值(p>p*)的,中央银行就应将名义利率i设定为高于i*,以抑制通货膨胀

若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u>u*),中央银行就应降低名义利率,以降低失业率

货币政策效果的IS一LM图形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影响就越小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LM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治理通货膨胀效果比较显著,治理经济衰退效果不明显。

货币政策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考虑到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6.3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和政策争议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会导致利率的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会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退。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会引起利率的下降,投资增加。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遏制经济的衰退。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促使经济复苏、高涨。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

宏观经济政策争议

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性是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适合于明天,这就发生了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要不要干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还能带来一些坏处。理由主要有:

政府预测能力有限

政策的时滞

公众对政策的反应

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时,用发公债比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要好,增加税收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降低赤字财政政策的效果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该理论认为政府用公债筹资和用增加税收筹资可能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样的。并且认为政府用发行公债搞赤字财政的政策是无效的

按什么规则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货币政策为例,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

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

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

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即泰勒规则。

供给管理的政策

短期供给管理政策的含义:短期供给管理政策是指在短期内如何从供给方面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消除较大经济波动带来的失业和通胀。

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是用来限制垄断企业和工会对物价和工资操纵的一种重要政策,即实行以管制工资一物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

人力政策是用以改进劳动市场状况,消除劳动市场不完全性,以便克服失业和通货膨胀进退两难的困境的。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提出的供给管理政策思想的核心是减税,特别是要降低高边际税率,除了减税政策这一主要思想以外,供给学派还提出以下一些主张:

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支出;

货币供给的稳定、适度和可测,使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充分发挥企业家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调节。

7.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7.1 汇率、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

汇率

汇率的含义: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这种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被称为名义汇率,用e来表示。

汇率的标价

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由官方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

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

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表示按什么比率用一国的产品交换另一国的产品。

举例:假设一辆美国汽车值1万美元,而一辆类似的日本汽车值240万日元。如果1美元值120日元,美国汽车值120万日元。结论:美国汽车的价格为日本汽车的一半。实际汇率被定义为:

净出口

净出口: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

当一国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即当一国净出口为正时,该国存在贸易顺差

反之,当一国出口额小于进口额时,即当一国净出口为负时,该国存在贸易逆差。

净出口函数:影响净出口的因素主要是实际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净出口简化地表示为

净出口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实际汇率越低,净出口越大;反之,则越小。净出口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表示。

资本净流出

资本净流出

资本净流出是指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的资产与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之间的差额,即: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资本净流出即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资本净流出函数

影响资本净流出的最重要的是国内实际利率。地,随着一国利率上升,该国的储蓄流到国外的就会越少,而从其他国家流入该国的资金就越多。所以资本净流出一般是国内利率的减函数。

如果用CF表示资本净流出,r为实际利率,则把下式称为资本净流出函数:

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

一国在开放经济中要满足资本净流出CF必然总是等于净出口nx,因为影响这个等式一方的每一次交易也必然完全等量地影响另一方。经济出口和净资本流出满足条件:CF=nx。

7.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模型的构建

关键假设: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

假设所考察的经济是资本能够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在这样的假设下,所考察的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

开放经济的IS*曲线

IS*方程式: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假设,即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以及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是的IS*方程为:

IS*曲线:开放条件下的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汇率和总收入(总产出)负相关,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汇率减少了净出口,这又减少了总收入。与封闭经济的IS*曲线一样,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政府购买增加时,开放经济的IS*曲线向右方移动,当政府购买减少时,IS*曲线向左方移动。

开放经济的LM*曲线

开放经济的LM*方程式为:

通过公式可以看出:LM*曲线与横轴垂直,因为汇率并没有进入LM*方程式。

给定世界利率,无论汇率如何,LM*方程式决定了总收入。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移动,减少时,LM*曲线向左移动。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将IS*曲线和LM*曲线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它可以用以下两个方程式来表示:

开放经济的均衡分析:经济的均衡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这个交点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均衡时的汇率与收入水平

模型的应用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影响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影响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政策:小结

小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曲线

当考虑物价水平改变时,必须区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对应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写为:

小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可由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导出来,向右下方倾斜

7.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扩展

模型的结构

模型的三个方程

y=c(y)+i(r)+g+nx(e)

M/P=L(r,y)

nx(e)=CF(r)

三个市场之间的关系

扩展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模型的应用

财政政策的影响:在开放经济下,财政政策比封闭经济效果差,主要是因为扩展的财政政策在国内实施中会有挤出效应影响其效果,在国际部门因为货币的升值出现了净出口减少,进一步影响其效果。

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于封闭经济,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两个渠道起作用。一个是刺激国内总需求,一个是刺激国际需求,所以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效果更显著。

8. 经济增长

8.1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定义为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指经济的总量,也可以是人均产量。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的程度。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质”的概念。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增长的直接原因

由生产函数Y=AF(N,K),可得生产率函数为:

由公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为劳动(N)、资本(K)、技术(A)

增长的根本原因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鼓励技术进步:研发投资、教育投资

鼓励资本形成:鼓励储蓄和投资

增加劳动供给:人力资本

建立适当的制度:资源配置制度

8.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罗伯特·索洛)

构建新古典增长模型

从当代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理论所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宄有两个时期:

Ⅰ.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研宄产生了新古典增长理论

Ⅱ.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研宄产生了内生增长理论

基本假定和思路

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

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省因素决定

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

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F(K,N)

根据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有λY=F(λK,λN):Y/N=F(1,K/N)

得人均生产函数为y=f(k)

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σ,人口增长率为n,且储蓄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则有:ΔK=I-δK=sY-δK

可得:

由k=K/N对该式关于时间变量求导,可得

整理可得:Δk=sf(k)-(n+δ)k

该式即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n+δ)k成为资本广化;Δ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

产出Y是资本K和有效劳动AN的一次齐次函数,即Y=F(AN,K)

表示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

表示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

生产函数可写成

整理可得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稳态及条件

稳态:在增长文献中,稳态是指包括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内的有关内生变量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按照分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达到稳态的条件是Δk=0

稳态条件

对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该模型稳态的条件是:sf(k)=(n+δ)k

对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该模型稳态的条件是:

稳态时的增长率

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储蓄率增加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从短期看,储蓄率的提高使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提高;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

由于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

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即要达到稳态,需维持较高的稳态增长率,否则无法保证稳态

对增长率差异的解释

假设

则有:

上式同除以k,并记

则有

一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比其稳态水平低得越多,则经济增长得越快

通过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出以下三个预言

如果两个国家的s相同,但k不同,那么,初始人均资本较低的那个国家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如果两个国家的k相同,但是投资率不同,那么,投资率高的那个国家将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如果一个国家提高投资水平,那么,它的收入增长率也将提高。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是由经济学家菲尔普斯在1961年提出的。他认为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定人均消费最大化。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值k被称为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并用k_gold来表示。

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可以写为:C*=f(k*)-sf(k*)=f(k*)-(n+δ)k*

人均消费达到最高水平的条件是:

即在k_gold处,曲线f(k)的切线应该与直线(n+δ)k平行

8.3 内生增长理论(罗默)

索洛模型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是不能够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另外,按照索洛模型,经济增长与储蓄率在稳态时无关,但来自于实证分析的数据表明: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的。1986年,罗默在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模型,通过扩展资本的内涵,将知识纳入资本的内容,通过技术内部化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

基本模型

AK生产函数为:Y=AK

在AK生产函数中,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常数A。这一假设的关键在于把知识也看作是一种资本

只要sA>δ,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经济的收入也一直增长,储蓄和投资会引起长期增长

两部门模型

假设

经济中有两个部门:制造业企业和研究性大学

企业生产物品与劳务用于消费和物资资本投资

大学生产供免费利用的“知识”要素

模型方程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物质资本K和知识E都翻倍,则两部门产出也都翻倍

当大学的劳动比例u不变时,E按固定比率g(u)增长,结果作用机理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

9.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9.1 消费

跨期消费决策

跨期的预算约束:跨期预算约束表明,当利率大于零的正常情况下,跨期预算约束线它是一条斜率为-(1+r)的直线

假定消费者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青年时期,收入为y₁,消费为c₁

第二个时期是老年时期,收入为y₂,消费为c₂

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为:

跨期的无差异曲线:涉及跨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也就是说,对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所有两期消费的不同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完全相同的。

跨期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跨期消费的消费者两个时期消费的最优组合一定是出现在无差异曲线和跨期预算约束线的切点上

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增加,如果消费者消费的是正常品,跨期预算约束线将向上移动,从而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达到更好的消费组合。

费雪的跨期消费理论指出,消费不只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且取决于收入的现值,即消费者预期到的他一生的收入。

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者是贷款者

消费者是借款者

小结

如果一个人是一位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会是一个贷款者

如果一个人是一位借款者,那么利率下降后,他仍会是一个借款者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利率上升的影响

从替代效应来看,利率上升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从收入效应来看,利率上升第一期消费和第二期消费同时增加。

因此,提高利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会提高第二期的消费。而对第一期的消费来说,则取决于两个效应作用的相对大小。一般说来,在低利率水平时,利率上升的收入效应要小于替代效应,因此利率水平上升会带来当前消费的减少。

借贷约束对跨期消费的影响

人们是否能够借到贷款在现实中也是受限制的。借贷约束制约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因为他的消费既要满足跨期预算约束,也要满足借贷限制。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跨期最优消费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种消费选择的可能性。

第一种情形:在图(a)中,借贷限制没有发生作用,并不影响消费。第二种情形:在图(b)中,由于借贷约束,消费者只能实现E点的消费组合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棘轮效应: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棘轮效应”

长期和短期消费曲线

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同比例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从而将储蓄看成是个人想为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案例:假定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计划到60岁退休,预期在80岁时去世

工作时间用WL来表示,工作时间为WL=40年

生活年数用NL来表示,NL=60年

若每年工作收入用YL来表示,YL=24000美元

则终身收入=YL*WL=24000*40=960000(美元)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此人的每年消费将为:C=960000/60=16000=(WL/NL)×YL=(40/60)×24000=(2/3)×24000(美元)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也称为持久性收入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按照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与永久收入成比例,即:

假设只考虑两期,则永久收入可表示为:

将上式代入,可得:

可得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θ,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得出的结论是:暂时性收入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收入变化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同样的,暂时性税收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税收政策调整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

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首次提出,根据永久收入假说,如果消费者能够进行理性预期,则消费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动就是不可预测的,

这种不可预测的变动被称为随机游走。如果消费遵循随机游走方式,则决策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影响公众消费,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9.2 投资和货币需求

投资

固定资本投资

假设条件

生产职能的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

投资职能的企业:固定资本投资,购买资本品,然后转租给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的决定

最优资本存量是指实际使用资本量的边际成本等于该资本的边际收益时决定的全部投资量。

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资本的边际收益=MPxP=R/P

租赁企业的成本分析

租赁企业需要承担三种成本:利息成本、价格波动成本、资本折旧成本

租赁企业出租一单位资本的成本可表示为:

由于i-π^e等于实际利率r,单位资本的成本可以写成:

最优资本存量的动态调整

实际的资本存量与企业愿意长期拥有的最优资本存量经常是不一致的,而投资不能立即填平最优资本存量与现有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

当企业实际资本存量偏离最优资本存量时,实际资本K将作趋于最优资本存量K*的调整:

住房投资

住房投资是指个人为自己居住或者出租而购买新住房进行的投资。现实中,人们购买住房主要有三种目的:

一是为了自己居住。

二是为了向他人出租以收取租金。

三是为了获取其由于价值增加而产生的利润。

住房需求曲线的影响因素有:人们的财富、拥有住房的真实净收益、其他资产的真实净收益。当者三个因素发生变化时,住房需求会发生变化,需求曲线向上移动。

住房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现有住房的存量、新住房投资的流量。

存量均衡与流动供给模型分析认为

现有住房存量市场决定了均衡的住房价格

住房价格决定了住房投资的流量

结论

第一,在长期,可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如果人口或财富以固定比率增长,均衡状态的投资率必须能够补偿折旧率和住房存量的增长率。

第二,住房价格的变动与新住房的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住房的供给实际上不是对现期住房价格作出反应,而是对预期住房建成后的价格作出反应。

存货投资

存货投资是企业存货的变动,存货投资主要包括三部分:生产准备过程中的原材料存货、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保证产品的平稳化

避免脱销

提高经营效率

一部分存货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品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指人们在投资组合中所选择持有的现金、支票账户等货币资产的数量。鉴于货币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最强的流动性和较低收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如何在流动性偏好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资产组合理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是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为:

r_s或r_b提高会减少货币需求,因为其他资产变得更有吸引力。

π_e上升会减少货币需求,因为货币变得更缺乏吸引力。

W增加提高货币需求,影响较小。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货币需求交易理论是强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一托宾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提出,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鲍莫尔和托宾通过分析,发现即使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函数,而且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鲍莫尔一托宾模型分析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收益。持有货币的收益是方便进行交易,成本是放弃把货币存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它描述了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正向地取决于支出而反向地取决于利率。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是:

通过对N求总成本的最小化,则得到最优的交易次数,即有:

对应的,平均货币持有量为:

表明消费者在一年的货币支出量越大、去银行的成本越高、利率越低,则一年持有的平均货币量越大

消费者持有货币的成本

10.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新货币数量论

费雪方程式

20C初,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y

费雪在这里所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即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所以费雪方程又叫交易方程

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剑桥方程式为:

其中,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众多资产中选择货币,就像在众多的商品中进行选择一样,因此,对人们货币需求问题的分析可借助于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提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为:

考察货币需求函数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总财富。

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第四,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例如资本品的转手量、个人偏好等,以变量u来概括。

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自然率的假说其实际的意义是: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

第四,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个体利益最大化

理性预期

市场出清

自然率假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作为波根源的实际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供给冲击,这些冲击包括新生产技术、新产品、恶劣天气等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作用于总量生产函数,在几何上会使生产函数发生移动。

不利供给冲击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设一个典型的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_i为企业产量,P_i为产品的价格,P为市场的总价格水平,y*企业潜在的或正常的产量。假设P用P^e来表示,新的供给函数为:

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可按下述方程来进行:

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中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布的价格预测值P^;另一部分是企业根据其经验对预测值P^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把预期价格P^e代入企业的供给函数整理得: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设整个经济的生产由n个像企业i的企业组成,则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便为:

参数nh(1-b)用字母γ表示,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改写为: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含义是: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

第一,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

第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政策无效性”主张

10.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缺陷是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忽略经验检验,它的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现实,政策无效性的宏观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非市场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差别,其表现为:

名义工资刚性、工资和价格有黏性。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对如下两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货币是否是非中性的?

第二,经济中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于理解经济波动是否十分关键?

新凯恩斯主义对这两个问题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货币非中性来自黏性价格,而价格的这种行为可以用市场不完全性来解释。

名义黏性

名义工资黏性

由于存在合同,名义工资率在谈判时首先就确定在合同规定的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长期劳动合同是实际收入和失业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

工资合同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名义价格黏性

新凯恩斯主义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出发,提出菜单成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

设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其中P为产品价格;定义P*为利润最大化价格,P为实际价格,由泰勒展开式,价格不调整到P*的损失近似为:

因为P*是利润最大化价格,从而有π'(P*)=0。从上式可以看出,当价格只稍微偏离最大利润水平时,不作调整的损失是很小的

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影响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其一,名义工资W的提高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名义工资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其二,全要素生产率A的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

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西方的圣经翻译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西方的圣经翻译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西方的圣经翻译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104fe3824be64e52b77d4076c31fce8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9d570ad80d77921ec47695860b80f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