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医学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朝代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朝代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52022-11-14 19:34:32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朝代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朝代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朝代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朝代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750a14278c7154c57cd2798cdb5bca1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朝代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夏代文明

地位

据文献记载,大禹死后,其子夏后启继位,在钧台(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大会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中国也由此进入了奴隶制时代。

人、时、地

夏王朝共传十七君,至桀为商所灭,合计四百三十余年。但是,夏代的历史,直到现在基本上是一些简略的文字记载,还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学的证实。

夏王朝的中心区域,集中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南部地区,它的都城经常迁徙,但活动地域大多在这一带。

特点

文献记载的夏代社会约有如下几点情形:

第一,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已有明显发展。

大禹治水实际上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国土整治工程,无疑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推动。

又相传禹會用铜制作兵器,铸造“九鼎”,可见夏代已能制造大型青铜器。

第二,夏代已出现了私有财产。

那时的人们已经“货力为己”,并且出现了罚人为奴以及将战俘变为奴隶的现象,可见夏代已形成了奴隶制度。

第三,夏代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统治系统,其中包括:

(一)王位世袭制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天下”;

(二)国家官吏制度,即设职分官,形成一个官僚群体;

(三)行政区划制度,即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

考古

尽管夏代文明至今还不能得到确切的实证,但夏代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为这样一个经历了四百余年的王朝是无法捏造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陆续在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内进行了许多考古调查和发掘。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发掘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在第三期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个方形宫殿遗址,四周发现有房基、窖穴、水井、窑址,出土器物中有少量的铜器、玉器,其年代正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吻合,它很可能是夏代的都邑之一。

最近几年,经过“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考古项目的专题研究,确认二里头文化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在那里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向前推了三百多年。

(二)商周社会

人、时、地

商代的社会情况,不但有文字记载,而且有文物佐证,因而商代历史要比夏代清楚得多。

商朝的第一个统治者叫商汤,其先祖为帝誉之子,名契,佐舜治天下,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

商汤任伊尹为相,据传伊尹为庖厨,以庖厨之喻对商汤讲解治国道理。在伊尹辅佐下,商汤励精图治,发展壮大,终于取代夏桀而有天下,定都城于毫(有三俱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和偃师市境内),共传30王,国家五盛五衰,六次迁都,自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一带),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合计600余年。

殷墟

商朝灭亡后,殷都遭到很大破坏,故称为“殷墟”。至清末在这里发现商代甲骨文后,殷墟闻名于世。现在,殷墟已被陆续发掘出来,其范围约有20余平方公里,包括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及奴隶殉葬坑等。

1976年,在殷墟发掘了一座很大的妇好墓(第22代商王武丁之妻),出土1,400多件青铜器、玉器和其他文物。在殷墟王陵出土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甲骨文

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

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几方面考察:

(一)商代已经是一个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拥有大批奴隶,奴隶被宰杀已是常见的现象。

(二)商王朝的国家机器已经大大加强,商王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独断一切的权力,其下的最高政务官为“尹”,还有各种宗教祭祀官员,武装力量也相当可观。

(三)社会生产力比前代更为提高,精美的青铜器便是证明;天文历法大为进步,已有明确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法;已普遍使用货币(贝币),说明商品交易已很活跃。

(四)宗教祭祀活动盛行,凡事由巫卜祈求于鬼神,这些情况在甲骨文中有丰富的记载。现在,国家在殷墟所在地建立了“殷墟博物馆”,以丰富的文物考古成果展示商代的历史与文化。

人、时、地

周王朝崛起于中国的西部,其始祖为弃,弃即舜禹时的农官后稷,姬姓。

《诗经·大雅·生民》即描写后稷诞生及教人播种五谷的事迹。

周族几经迁徙居于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之下,至文王姬昌时强大起来,建都于丰镐(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文王死,其子武王姬发领兵伐商,一举灭纣,建立了周朝。

其弟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统治制度。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时250余年,史称“西周”。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封建

西周社会依旧是奴隶社会,继续实行由奴隶耕作的“井田制”,并且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

所谓封建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

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采邑”。

据说,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有71个,姬姓国就占了53个。

宗法

与这种封建制相辅的是“宗法制”,这种制度商代已然实行,西周大为完备。

即天子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

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

大宗与小宗之间,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维护宗族。

礼乐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制定了礼乐刑罚,即史书所说“周公制礼作乐”。

礼乐用于贵族内部,为各级贵族规定朝聘、祭祀、婚丧、服饰、车马、宫室等制度,以区别尊卑等级;刑罚用于镇压人民,以迫使人民服从其统治

西周的经济比商代已有所发展,工商业由王室和诸侯经营,青铜器制造已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已发掘出土的著名西周青铜器有“大盂鼎”和“毛公鼎”;农业生产已有“百谷”之称,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当时都已具备。

(三)春秋战国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继位,将都城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前一段称为“春秋”,后一段称为“战国”。

春秋

争霸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大变动的阶段,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产生。这时的周王室日益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而实际上已沦落到不如一个小小的诸侯,各个诸侯国的势力则日趋强大。

为了争夺土地及其他资源,诸侯国之间不断发动战争,互相称霸,形成“春秋无义战”的局面,

而齐、晋、楚、秦、吴、越,成为“春秋六强”,

而“春秋五霸”则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囊公,但宋襄公空有称霸的野心,并无称霸的实绩。

税赋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的重要变化是由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而引起井田制的破坏。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使大面积开垦成为可能,于是井田(公田)之外的私田大幅度增加,奴隶主开始向封建地主转化,奴隶开始向农奴转化。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百分之十的税赋。其后各国仿效,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原来属于诸侯的许多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并最后取代自己的宗主,成为新兴的统治者。

齐国的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分晋,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战国

称雄

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统一

这时中国社会演变的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从经济上说,铁农具和耕牛的普逼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增多,又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从而也使水陆交通日益发达,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从民族构成来说,经过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各民族之间已逐步融合,华夏族作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已经形成;

变革

七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内部变革,又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杰出人才,而日渐活跃于各国舞台的“士”的阶层也在积极谋求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这就为“诸子百家”的出现和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于是革新变法层出不穷,合纵连横风云际会。

处于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疆土扩大,国力富强,终于形成由秦国统一中国的局面。

(四)秦汉帝国

人、时、地

秦国至秦王赢政的时候,决定全力向东推进,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仅十年工夫,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影响

秦王赢政为了巩固和管理这一大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他以自己为“始皇帝”,并企图传以万世。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

(二)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

(三)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下合“焚书坑儒”,制定严刑苛法,并无休止地征用全国的人力和财力,驱使民众北伐匈奴,南征輪南,修筑长城,开凿驰道,广造宫殿,大修陵墓,弄得民不聊生,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结果在他死后即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统治的对立面已走上历史舞台。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秦帝国只传到二世即宣告灭亡,这对秦始皇传以万世的企图是一种绝妙的讽刺,是他苛刑暴政的直接苦果。

但是,不管秦始皇实行了哪些暴政,他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这种全民族的大统一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楚汉

在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刘邦和项羽各以其雄势强力争夺天下,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

项羽本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刘邦只是草根出身的乡亭小吏,但到最后,刘邦以善用人才的优势击败不善用人的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新的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因刘邦會被封为汉王(其地在今陕西省汉中市),故其王朝称为“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文景

西汉建立之后,接受了秦朝苛刑暴政、繁徭重赋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但局势很快稳定下来,而且经过近40年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后),国家逐步富强起来。

汉武

随后又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一前87年在位),

对内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实行盐、铁国营政策,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同时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对外方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北伐匈奴,派张骞、班超等出使西域,扩大了西汉帝国的疆土和对外联系,使汉朝达到极盛阶段,因而汉土的中原人被称为“汉人”,原先的华夏族也逐步改称“汉族”,此后的“汉语”、“汉字”、“汉文化”都由此而来。

新莽

西汉末年,贵族、官僚、地主大量侵占土地,大批农民破产和流亡,社会日益动荡不安。大贵族王莽夺取了汉朝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公元9年一24年)。

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假借《周礼》之名,实行所谓“托古改制”,结果天下大乱,引起农民起义。

起义军主要分为两支,

一支为湖北的“绿林军”,由王匡、王凤等领导;

一支为山东的“赤眉军”,由樊崇等人领导。

东汉

但政权最后落入刘邦九世孙刘秀之手。刘秀响应绿林,东征西讨,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以洛阳为都城重建汉朝,是为光武帝(公元25年一57年在位),历史上称为“东汉”。

东汉建立之初,因前两代皇帝尚能励精图治,其疆域仍能保持西汉时的规模,社会经济也比西汉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开发,故东汉王朝仍能保持强盛的国力。

但在建国60年之后,朝中的外戚和宦官两大政治势力彼此残杀,交替掌权,双方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卖官爵,行贿受贿,政治进入腐败黑暗的怪圈,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在统治者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全国却陷入大小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皇帝只不过是任人摆布和宰割的傀儡而已。

三国

在众多军阀中,曹操(公元155年一220年)以其杰出的才能,扫灭群雄,统一了北方,随后又领兵南下,打算消灭长江下游以南的孙权,以便统一全国。但在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遭到孙权和刘备的联合抵抗,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史称“赤壁之战”。

曹操死后,

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立了魏国,以洛阳为都;

孙权据有江东,建立了吴国,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

刘备则控制四川,建立了蜀国,以成都为都,

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分立的时期。

(五)魏晋南北朝

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3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民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呈现一种激烈而又活跃的态势。

三国

魏、蜀、吴三国,虽然不断进行战争,但因各自都采取了相对有益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三国的经济也还有所发展。

特别是北方实行的屯田,吴国兴起的造船和蜀国努力改善民族关系,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吴国军队到达台湾(时称夷洲),开启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联系。

西晋

后来,魏国政权被司马懿父子控制,至司马炎时取魏自代,建立了晋朝,建都洛阳,中国又暂时归于统一,历史上称为“西晋”(公元265一361年)。

但西晋王朝仅仅维持了50余年即告瓦解,原因

首先是官僚贵族过着极为腐朽的生活,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所谓王恺与石崇竞富就是典型的事例之一;

其次,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原由北方迁入长城以内的少数民族,不断反抗晋朝的残酷统治;

三是晋王室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出现了所谓“八王之乱”。

匈奴贵族刘渊乘机在今天的山西反晋称帝,其子刘聪继位后先后攻下洛阳和长安,俘虏了西晋的晋怀帝和晋愍帝。西晋宣告灭亡。

东晋

此后的中国则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方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公元317年一420年),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城,先后延续了100余年。

北方则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频繁争斗,我生你灭,也延续了135年。

所谓“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少数民族,

“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等,但十六国也并非都是少数民族所建,也有汉族建立的;

在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因此,“五胡十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后来,强大起来的前秦,扫平北方,于公元383年由苻坚领兵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结果在淝水(在今安徽省境内)与晋军一战而溃,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喉,草木皆兵”的典故就出于这次战争。

南北朝

经过一段短暂的混乱,中国进入南北朝时代(公元420年一589年)。

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几个短命的王朝,均以建康为都,史称“南朝”。

而北方,由东北地区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439年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都洛阳。

至公元534年,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魏都于长安。

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公元577年,北周消灭北齐,北方重归统一,史称“北朝”。

南北朝虽然尖锐对立,但社会经济和文化还是在继续发展。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北方人口南下,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期间的重大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王朝的各种礼仪,规定鲜卑族使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就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这只是因政策推行而造成的结果。

地位

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混乱局面,本身就是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是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时期。

(六)隋唐五代

隋文帝

南北两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为中国的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权臣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隋朝(公元581年一618年),定都长安。而后大军南下,一举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国重新走向统一。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89年一604年在位)开皇年间,内事建设,加强法治,外服突厥,开拓疆土,因此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了所谓“开皇之治”。

隋炀帝

但到隋炀帝时又大行暴政,大兴土木,大兴徭役和兵役,弄得民不聊生,民变纷起。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李世民 贞观之治

陇西豪族、驻守太原的大将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起兵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公元618年一907年)。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以后的又一个强盛时代,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强大的政治,超过了汉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处于先进行列。

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一649年在位)执政的贞观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他总结和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讲求法治,顾恤民生,广开营路,任用贤才,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努力建设一个繁荣而又安定的社会,因而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 女帝

其后,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称帝(公元690年一704年在位),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女皇帝。

武则天才智杰出,善用人才,采取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所以能维持强盛之势于不衰。

唐玄宗 开元盛世

武则天死后,其子李显复位,复称“唐”。

之后,虽然经历了激烈的宫廷变故,但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仍然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富庶盛况,唐帝国达到兴盛的顶峰,这就是有名的“开元之治”。

这时的唐帝国,疆域空前广大,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空前频繁,其灿烂的文化成果大大影响了周边国家。

安史之乱

然而,唐玄宗后期,骄纵声色,怠于国事,政治极度腐败,引发了范阳(今北京地区)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的军事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帝国从此江河日下。

黄巢起义

此后的百余年间,唐朝中央政府内部宦官专权,朋党斗争,外部藩镇割据,征伐不断,人民又陷人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巢大起义”。

五代十国

起源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帝国土崩瓦解,中国又进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一960年)。

五代

五代为

后梁(朱温所建)、

后唐(李存勖所建)、

后晋(石敬塘所建)、

后汉(刘智远所建)和

后周(郭威所建),

都城分别在沐梁(今河南开封市)和洛阳。

十国

与此同时,先后尚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

北汉(刘崇所建,都太原)、

南吴(杨行密所建,都扬州)、

南唐(李昪所建,都金陵)、

吴越(钱锣所建,都杭州)

南楚(马殷所建,都长沙)、

闽(王延钧所建,都福州)、

南汉(刘隐所建,都广州)

前蜀(王建所建,都成都)、

后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

南平(高季兴所建,都荆州)。

影响

在这期间,北方王朝更迭,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而南方却相对安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

(七)宋元明清

北宋

陈桥兵变

五代十国纷乱割据的局面是很短暂的。

后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北),黄袍加身,夺取了政权,因他同时任归德军节度使(即宋州,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国号称宋(公元960年-1127年),是为北宋,史称赵匡胤为宋太祖(公元960年一975年在位)。

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

北宋建立后,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但却与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因此宋王朝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对着强大的劲敌而显出自身的虚弱,再加上官僚机构空前庞大,国家军费负担沉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对外一再寻求妥协,以维持屈辱的和平。

王安石变法

北宋统治者虽然实行过“王安石变法”,企图富国强兵,但在守旧派的坚决反对下,变法以失败告终,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内政外交陷于绝境,南方方腊、北方宋江纷纷起义。

金(女真族)

这时,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掉辽国,举兵南下,攻入沐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宣告灭亡。

南宋

莫须有

中国又进入南宋与金的南北对峙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

由宋高宗赵构建立的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偏安一隅,对外实行投降妥协的政策,压制和打击主张抗战的势力,以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韩世忠为代表的抗战派虽然顺乎民意,在战场上一再获胜,但却为投降派所不容,岳飞最终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绍兴和议

宋金双方订立了“绍兴和议”,宋向金割地称臣。

金国将其都城由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南迁燕京(今北京市),领有中国的北部地区。

成吉思汗(铁木真)

就在宋金南北对峙中,北方蒙古族在部落会长铁木真的领导下建立了蒙古国,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到蒙哥,三代大汗,横扫欧亚,先后消灭西夏和金国,西到欧洲大陆。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正式建立元朝,筑大都城(今北京市),是为元世祖(公元1260年一1294年在位)。而后挥军南下,攻陷临安,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爱国志士继续抗元,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迹。

西藏

元朝虽然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但却是一个空前统一、疆域广大的王朝,西藏地区已完全纳人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元王朝的统一,发展和巩固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

民族歧视

但是,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宋统治下的各个民族)四个等级,歧视和压迫汉人和南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再加上后来的政治腐败和元末的自然灾害,激起了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

明太祖(朱元璋)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以其自身的雄才大略,利用红巾军的力量,逐渐翦灭群雄,统一全国,以南京为都城,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年一1644年),是为明太祖(公元1368年一1398年在位)。

至明成祖朱棣又迁都北京,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

资本主义萌芽

在明朝的二百余年间,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货物转卖四方,商业资本活跃全国,工商业城市迅速繁荣,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内忧外患

但其内忧外患也十分严重:

一是太监专权,祸国殃民,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二是倭寇侵扰,为害海防,给沿海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三是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后金(努尔哈赤)、清(皇太极)

明朝后期,东北境内的女真族日益强大起来,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统一各部,建立了“后金”,稍后定都沈阳。其子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公元1636年一1911年),不时威胁明朝政权;

李自成起义、崇祯皇帝自尽

而明朝内部,农民在不堪重压的情况下爆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今景山公园内)自尽,明朝灭亡。

吴三桂

清军利用李自成起义军的内部矛盾,在明军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协助下,长驱直入北京,李自成败走,清朝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统治。

台湾(郑成功)

这期间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就是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公元1624年一1662年)领兵于1662年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直到康熙皇帝(公元1662年一1722年在位)时郑氏后裔宣布归降,台湾重又与大陆统一。

定疆

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公元1723-1735在位)、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5年在位)三个皇帝统治时期,

认定中俄边界,平定新疆准葛尔部、青海和硕特部和新疆回部,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都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对内则采取了一些鼓励农业生产和人口增加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明代。

起义

但在乾隆、嘉庆以后,租税加重,吏治腐败,人民的苦难日胜一日,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和大理教起义先后爆发,清朝的统治走上了末路。

鸦片战争

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中国进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

(八)近代历史

台湾、澳门

西方殖民者自侵扰中国的台湾和澳门以来,不断派遣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东来,企图传教,与中国建交,发展贸易。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英帝国主义者则将大批鸦片运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公元1785年一1850年)奉命往广州查办鸦片。这时英国输入的鸦片已达5万余箱。

次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将缴获的鸦片全部焚毁,并禁绝英商再度输入鸦片。

英帝国主义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与尊严,遂以坚船利炮攻打广东、浙江、直隶,结果清军大败,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十三款》(即《南京条约》),向英国赔偿军费,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二次鸦片战争: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但是,中国人民不会接受这个屈辱的条约,因而广东等地反抗外国殖民者的事件不断发生,于是在公元1856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两国联军长驱北上,攻入大沽口,沙俄舰艇也乘机开往瑷珲,强逼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国向俄国割让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接着,清政府又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为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各国自由传教,继续赔款等。

但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其殖民利益永难得到满足。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第二次攻入大沽口,直陷天津、北京,烧毁圆明园,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除割让九龙给英国以外,又增加赔款,允许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这期间,由洪秀全(公元1814年一1864年)领导的“拜上帝教”,于公元1851年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并且攻城略地,占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而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谋求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上海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安徽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也分别起义,与太平军相呼应。

清政府为了消灭太平天国,竟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委派會国藩训练湘军,负责讨伐太平天国。

经过三年多的恶战,曾国藩乘太平天国内乱之机,终于攻下南京,镇压了这次农民革命。然而,腐朽的清王朝也耗尽全力,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这时的清政府又发生了慈禧太后独揽大权的事变,清王朝的覆灭巳是不可避免了。

洋务运动

镇压太平军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等人,从实践中发现洋人的坚甲利兵,乃得力于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物质建设,因而感到中国要富强,必须向洋人学习。

于是以李鸿章为首,展开了一个国力自强的运动,其主要内容为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购买枪炮机器,在国内设立工厂,开发矿山等,史称“洋务运动”。可惜遭到朝中一班顽固保守大臣的反对,竟成了清末舞台上的一阵浮光掠影。

甲午海战:马关条约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朝鲜发生内乱,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干预,日本政府也派兵而至,导致中日之间的“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

戊戌变法

堂堂中国先后遭受东西列强的侮辱和欺压,给全国人民以强烈的刺激。一些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图谋变法。

这时的光绪皇帝已经亲政,企图振作。

1898年,他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后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因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故又称“戊戌变法”。

但这一变革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党的激烈反对,只运转了103天即告失败。

结果,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在今中南海内),康梁逃往海外,谭嗣同等六名变法人士则为变法献出了生命。

义和团

帝国主义的不断侵辱,激起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从1898年起,山东一部分民众即以“义和拳”为基础,组织成反帝团体“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在北方很快形成强大势力。这时的清政府又利用义和团打击洋人。

八国联军:辛丑北京和约

1900年6月,俄、日、英、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二次攻占北京,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辛丑北京和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拆除从京师到大沽口的一切防御工事,开辟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允许各国驻兵。

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清王朝也真正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风雨飘摇中先后死去,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继位。

辛亥革命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公元1866年一1925年)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昌起义,全国纷纷响应。接着革命党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溥仪宣布退位,这一年为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到此寿终正寝。

北洋军阀

但帝国主义决不甘心失掉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支持中国的军阀势力,原北洋大臣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自称“皇帝”,改元“洪宪”,激起全国各地的反对,仅83天便忧惧而死;

随后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清室的事件,改当年为“宣统九年”,但也只维持了五个月时间。

这只是封建帝制的垂死挣扎和阴魂不散,并不能抵御革命的冲天大潮。

中国共产党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宣告成立,中国历史的新曙光就此开始了。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阅读《学习型管理》一书读后感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阅读《学习型管理》一书读后感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阅读《学习型管理》一书读后感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8ecfaff84a00177a72b536538178565

中国的地形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国的地形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国的地形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b836b4966edec1c1aa9848a916c34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