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af7357929190250f2c9dc5206dc87da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贝尔格莱德
当时的南斯拉夫首都
拂晓
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
破碎的砖瓦
地窖
保藏物品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疲劳
鞠躬
弯身行礼
颤巍巍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
惊扰
惊动扰乱
肃穆
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等
永垂不朽
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西蒙诺夫(1915-1979)
前苏联作家,1939年任军事记者,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文学俄罗斯》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代表作有剧本《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和描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还有几部战时札记,如《洛巴金札记摘录》,曾获列宁奖金及斯大林奖金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西蒙诺夫街”
1944年9月,二战进入了最后的较量阶段,当时西蒙诺夫任军事记者,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采写战地通讯。这篇通讯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以“我们”(苏联红军)的口吻,讲述了在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最后一个小战役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主要写了一场战斗之后,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敌军炮火对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尸体的掩埋和悼念,控诉了德国法西斯战争的罪恶,歌颂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深厚友谊
“蜡烛”写的是南斯拉夫的一位老妇人为悼念红军战士,在他坟上点燃了她珍藏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它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苏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蜡烛”也是该文的线索
该文以“蜡烛”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材料,涉及一天一夜时间,地点是在方场上,“蜡烛”的出现是在掩埋好烈士以后,此前的所有内容,都是为“蜡烛”作铺垫
文章不写战斗场面,而是写一场战斗之后,一位老妇人冒着敌军炮火对苏联红军战士尸体的掩埋和悼念,这样选材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概括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第一部分(1-7)
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
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一层(8-13)
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
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
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
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
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八年级语文上册《鲁山山行》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鲁山山行》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9897afbc66934909731010c1fe7ad7e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八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b966156e608a6e945667c8055e469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