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者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正常值为70-200(mmH2O)。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护士资格证考试护理学: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病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护士资格证考试护理学: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病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cd2eae2e511b5dcff4573fe720532f8
护士资格证考试护理学: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病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聽 聽 聽 聽颅内压: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者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正常值为70-200(mmH2O)
颅内压增高: 持续高于200mmH2O(2kPa),并且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三大症状
同学们可以先记住颅内压的正常值,然后高出正常范围并伴有三主征的就是颅内压升高
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 脑水肿是最常见的原因
2、颅内新生的占位性病变 如:颅内血肿、肿瘤、脓肿等
3、颅腔容量缩小 如:凹陷性骨折、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
(一)颅内压增高
1.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2.生命体征改变:早期代偿性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二慢一高"),称Cushing反应
3.意识障碍: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
(二)脑疝
1.小脑幕切迹疝:即颞叶钩回疝
小脑幕上方的颞叶海马回、沟回通过小脑幕切迹疝向幕下移位。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患侧瞳孔由小变大,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病变对侧肢体瘫痪。
2.枕骨大孔疝:即小脑扁桃体疝,
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向椎管内移位病人常有剧烈头痛,以枕后部疼痛为甚,反复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体位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呼吸衰竭出现早,生命体征改变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病人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死亡。
例题:
小脑幕切迹疝瞳孔变化和肢体瘫痪特点是?
A患侧瞳孔逐渐散大伴同侧肢体瘫痪
B患侧瞳孔逐渐散大伴对侧肢体瘫痪
C健侧瞳孔逐渐散大伴同侧肢体瘫痪
D健侧瞳孔逐渐散大伴对侧肢体瘫痪
E双侧瞳孔逐渐散大伴双侧肢体瘫痪
答案:B
解析:在发生小脑幕切迹疝时,病情累积患者的同侧瞳孔和对侧肢体。
1.腰椎穿刺:
颅内压增高明显时,腰椎穿刺有导致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
2.影像学检查:CT、MRI诊断病因确定病变的部位
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对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病因者,应采取限制液体入量,应用脱水剂和糖皮质激素,冬眠低温等治疗方法减轻水肿,达到降低颅压的目的一旦脑疝形成应立即应用高渗脱水剂、呋塞米、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争取时间尽快手术,去除病因。
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潜在并发症:脑疝
(一)一般护理
病人床头抬高15掳~30掳的斜坡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成人每天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昏迷躁动不安者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
(二)病情观察
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变化。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
(三)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胸、腹腔内压力增高避免高压大量灌肠
(四)用药护理
应用脱水剂:20%甘露醇250ml,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 每日2-4次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和治疗脑水肿,避免胸、腹腔内压力增高 已发生便秘者切勿用力屏气排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
(五)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脑疝发生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输氧,立即用20%甘露醇200-40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快速滴入,呋塞米40mg静推,以暂时降低颅内压。同时紧急做好术前检查和手术前准备。
(六)脑室外引流的护理
1、妥善固定 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 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
3、保持引流通畅 切不可用盐水冲洗
4、注意观察引流量和性质
5、严格的无菌操作 每天更换引流袋时先夹闭引流管
6、拔管指征 引流时间一般为1-2周,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不超过3-4天;拔管前应行头颅CT检查,并夹住引流管1-2天,夹管期间应注意病人神智、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观察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拔管;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颅腔引起感染。
(七)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先按医嘱静脉滴注冬眠药物,待病人进入冬眠状态,方可开始物理降温;降温速度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1~34℃较为理想;冬眠低温疗法时间一般为3-5日,停止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
聽 聽 聽 聽护士资格证考试:上肢骨与下肢骨的差异
聽 聽 聽 聽护士资格证考试护理学:呼吸衰竭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