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登革热的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传染病毒普及:登革热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传染病毒普及:登革热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69d62d70a4a795f246d7c49e50c9820
传染病毒普及:登革热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RNA病毒
感染者可出现: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
抵抗力:不耐热和消毒剂、耐低温
四种血清型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伊蚊
感染后免疫力
同型:长期
其他型:短期
两次病毒血症
第一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系统增殖后入血
第二次:单核-巨噬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后再次入血,出现临床症状
抗登革热病毒抗体+病毒→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血管通透性↑
抑制骨髓白细胞、血小板系统→白细胞、血小板↓出血倾向
退行性变-----肝、肾、心和脑。
出血----心内膜、心包、胸、腹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 枢神经系统
皮疹----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
瘀斑----广泛血管外溢血
脑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脑软化
重症----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
潜伏期:3~ 15天,一般5~8天
感染后--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一)典型登革热
发热:
急起(80%)
高热 39~41℃
短程 5~7天后骤降
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热1~2天,再发热。
发热伴随毒血症状
骨、关节、肌肉痛; 头痛; 眼球后痛——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颜面、颈、胸背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极度疲乏
消化道症状
皮疹--多型性
出疹时间:病程第3~6天出现
皮疹形态: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出血点等
皮疹分布:躯干、四肢,头面部(痒感)
持续时间:3~4天,不脱屑
出血:5~8病日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二)轻型登革热
(三)重型登革热
急性血管内溶血最多见:G6-PD缺乏
其他: 心肌炎、肝、肾损害、眼部病变、急性脊髓炎、精神异常等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肝功能异常、尿常规
脑脊液(脑型):压力白细胞、蛋白质正常或稍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区:夏、秋雨季
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疾病监测
血清学: 临床诊断
病毒分离:
重症登革热的治疗:动态监测电解质
出血的治疗:
部位明确者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
尽量避免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和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给予红细胞、血小板
其他治疗:
应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
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DHF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
多见于儿童,病死率高
4型均可,第2型最常见(1985海南省)
多发生于流行区内的居民
临床分为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早期同典型登革热表现,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出血和休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减少 血液浓缩、肝肿大
诊断标准:
1.典型登革热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肿大
具备2-3项+血小板﹤100×109 /L
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
同时伴有休克——登革休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