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语文《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教师招聘语文《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教师招聘语文《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230574e4e08610b198720ac2e638221
教师招聘语文《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新中国第一位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学习本文可以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教材的体系、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并掌握“旬、熬”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民俗。
2、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决定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在于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可能难以体会。这是我需要在教学中去考虑的因素。
语文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体会法将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体会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感受传统年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辅之以引导启发法和多媒体辅助法。围绕重点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对于学生我将主要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朗读法、圈点勾画等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阶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的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按照文章行文线索把握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领悟为突出民俗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具体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我会播放一段北京春节的童谣,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童谣唱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回答:“春节”,接着我继续提问:“那同学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学生畅所欲言。我会再次提问学生:“那你知道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吗?”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好奇心,还能培养学习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主要解决生字词、大意、脉络,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而为进一步解读课文做铺垫。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我会请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教师检查效果。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顺序描写北京人过春节的?北京人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从什么时候结束?在这期间他们都会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阅读和讨论中整体感知全文,把握课文思路,培养学生自读自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环节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这是本堂课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取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时间顺序把握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多幅画面,去品味语言特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后会找相应的画面,比如:
年前忙碌,“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年中热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初一,拜年、办庙会、逛庙会”“元宵办灯展、逛花灯、放鞭炮”;
年后平静,“正月十九,一切恢复正常”。
接下来我会提问学生,在这些画面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几组画面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我会重点带领学生详细体会其中的一幅画面,比如文中有关腊八的描写,抓住描写腊八蒜色香味的词语,以及熬腊八粥、买杂拌儿、买爆竹的场面,体会北京的春节热闹忙碌的气氛。同时,我会适时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语言的特点和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这样体现了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这一理念。
环节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这个环节是一个开放的环节,我将请学生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这个传统节日中你能感受什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渗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环节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年的传说。
以上是我的教学全过程,下面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本着清晰明了、简洁的原则进行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用文字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从而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