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位关系记录是指用(牙合)托来确定并记录在患者面部下1/3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以便在这个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上,用全口义齿来重建无牙颌患者的(牙合)关系。对无牙颌患者来说,上下颌关系的唯一稳定参考位是正中关系位。因此要确定并记录在适宜面下1/3高度情况下的髁突生理后位。颌位关系记录包括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记录两部分。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口腔全口义齿确定颌位关系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口腔全口义齿确定颌位关系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2e86d5e9b7211221054a6b2db43efec
口腔全口义齿确定颌位关系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1)息止颌位法(下颌姿势位法)
利用息止颌位的垂直距离减去息止(牙合)间隙的方法
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作为咬合垂直距离,上下颌(牙合)托在口内咬合时应达到此垂直距离
(2)面部垂直距离等分法
面部中线上发迹、眉尖点、鼻底、颏底四点将面部分为高度相等的三部分,此为面部比例三等分法
每个人的面部比例不是绝对的,因此,此方法只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
(3)面部外形观察法
天然牙列存在并且咬在正中(牙合)位时,上下唇呈自然接触闭合,口裂约呈平直状,口角不下垂,鼻唇沟和颏唇沟的深度适宜,面部下1/3与面部的比例是协调的
这种面部外形特点可用作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
(4)拔牙前的记录
拔牙前咬合位垂直距离的记录,则可作为无牙颌修复时确定垂直距离较好的参考
确定水平颌位关系即确定正中关系位,正中关系位指下颌髁突位于关节凹的最上位,而不受限的生理后位
只有在这个位置,患者才觉得颞下颌关节不紧张、舒适、咀嚼肌力大,咀嚼效能也高
(1)哥特式弓描记法
确定颌位关系时于上下(牙合)托上分别固定描记板和与之垂直的描记针
下颌前伸,侧向运动时,描记针在描记盘上描绘出近似“∧”形的图形,也就是当描记针指向该图形顶点时下颌恰好处于正中关系位
(2)直接咬合法
是指利用(牙合)堤及(牙合)间记录材料,嘱患者下颌后退并直接咬合在一起的方法
无牙颌患者下颌有习惯性前伸,需要采取下述方法帮助患者下颌退回至正中关系位并咬合在一起
①卷舌后舔法
在上颌暂基托后缘中线处粘固一小蜡球,嘱患者向后卷舌,用舌尖舔住蜡球,同时闭口咬合至合适的垂直距离
当舌卷向后上方舔蜡球时,舌向后上方牵拉舌骨,舌骨连带下颌舌骨肌牵拉下颌后退,使髁突处于其生理后位
②吞咽咬合法
嘱患者做吞咽动作的同时咬合至合适的垂直距离,也可以在吞咽过程中,医师以手轻推患者颏部向后,帮助下颌退回生理后位
在吞咽过程中,下颌升肌有固定下颌于正中关系位的作用
因此,采用吞咽咬合结合下颌受推力回退,较容易达到下颌处于其生理后位
③后牙咬合法
后牙咬合时,颞肌、咬肌、翼内肌同时收缩,牵引下颌向后上方移动,可使髁突回到正中关系位
将确定好蜡堤高度的上下(牙合)托就位,医师将双手示指置于(牙合)托蜡堤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处,嘱患者轻咬几下,直到患者感觉咬合时能用上力量时,医师将示指滑向蜡堤的颊侧,此时上下(牙合)托即咬合在正中关系位
④肌肉疲劳法
无牙颌患者下颌经常习惯性前伸,不易退回至正中关系位
此时可让患者反复做下颌前伸动作(如反复发齿音和唇齿音),或保持下颌前伸一定时间,直至下颌前伸肌肉疲劳,此时下颌较容易退回至正中关系位
(3)肌监控仪法
通过贴在耳垂前方上下约4cm2范围的皮肤电极作用于三叉神经运动支,使咀嚼肌有节律地收缩,可使肌肉解除疲劳和紧张,处于自然状况
对于长期全口无牙并有不良咬合习惯者,经过肌监控仪治疗,再用直接咬合法,可使下颌自然的退至正中关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