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读书笔记个人成长读书笔记《第一哲学沉思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第一哲学沉思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ZYJ 浏览量:22022-10-30 15:18:14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第一哲学沉思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思维导图

人的精神认识比物体更容易让人认识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第一哲学沉思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第一哲学沉思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232ead0b6c7d0203a23f20d8eaead57c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笔记《第一哲学沉思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L5 第二沉思 PPT “我”&精神的本性

一、阿基米德点

1. 怀疑策略(认识论的和假设的)

“虽然如此,我将努力沿着我昨天已经走上的道路继续前进,躲开我能够想像出有一点点可疑的什么东西,就好像我知道它是绝对错误的一样。我还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直到我碰到什么可靠的东西,

或者,假如我做不到别的,至少直到我确实知道在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时为止。”

2. 确定无疑的知识原点

“阿几米德只要求一个固定的靠得住的点,好把地球从它原来的位置上挪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同样,如果我有幸找到哪管是一件确切无疑的事,那么我就有权抱远大的希望了。”

确定的知识为何重要

基础、系统、方法

二、我思论证的步骤

(一)《谈谈方法》:“我思故我在”

在怀疑一系列事物之后,笛卡尔说道:“我曾想要认为一切都是假的,在这个过程中,那个曾在想的我,必然应当是某个东西”。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I think, therefore I am”

“然后我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可以设想没有我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点,却不能因此设想我不存在。恰恰相反,正是根据我想怀疑其他事物的真实性这一点,可以十分明显、十分确定地推出我存在。”

(二)《第二沉思》:“我在,我存”(8句话)

1、“ 但是,我怎么知道就没有什么我们丝毫不能怀疑的别的东西,不同于我刚才判定为不可靠的那些东西呢?

2、 难道就没有某位上帝或者某种别的力量,把这些想法放在我的心灵中吗?

3、并非必然如此;因为,也许我自己就有能力产生出这些想法。

4、那么至少我,难道我就不是某个东西吗?可是我已经否认了我有感官和身体。尽管如此,我犹豫了,因为从这方面会得出什么结论来呢?难道我就是那么非依靠身体和感官不可,没有它们就不行吗?可是我曾说服我自己相信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精神,也没有物体;难道我不是也曾说服我相信连我也不存在吗?

5、绝对不;如果我曾说服自己相信什么东西,或者仅仅曾想到什么东西,那么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

6、可是,有一个我不知道是什么的非常强大、非常狡猾的骗子 ,总是用尽一切诡计来欺骗我。

7、好吧,如果他骗我,那么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而且他想怎么骗我就怎么骗我,只要我想到我是某个东西,他就绝不会把我变成什么都不是。

8、所以,在很好地思考了这些问题,并且仔细地检查了一切事物之后,最后必须作出这样的结论,并把它当成确定无疑的:我存在,我生存 (Ego sum,ego existo) 这个命题,每当我说出它或者在心中想到它的时候,它必然是真的。” I am, I exist.

三、初步结论:我在我存

由怀疑到确知

沉思者既是怀疑主体,又是被骗对象

沉思者既是设想者,又是确知者

沉思者既是不确定者,又是确定者

认知主体的同一性问题

我没有感官和身体,我如何存在

四、我是什么

“这个确实知道我存在的我到底是什么?不要冒冒失失地把别的什么东西当成我…”

1. 曾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2. 曾认为人是一架机器

3. 曾认为人是自然人(感知思维行动属于心灵,物体属于感官世界)

经普遍怀疑抛弃所有形体知识之后,还剩下什么

我人只剩思想了

五、扩展结论:我是一个思想物

“我已经认识到我存在,现在我追问已经认识到我存在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可是关于我自己的这个概念和认识,严格来说既不取决于我还不知道其存在的那些东西,也更不取决于任何一个用想像虚构出来的和捏造出来的东西,这一点是非常靠得住的。”

“现在我觉得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有我,我存在这是靠得住的;可是,多长时间?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因为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我现在对不是必然真实的东西一概不承认;因此,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这些名称的意义是我以前不知道的。那么我是一个真的东西,真正存在的东西了;可是,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说过: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像,在感觉的东西。”

六、李希滕伯格(Lichtenberg)的质疑

李希滕伯格认为沉思者从自己有思想这一事实,无权得出“我存在”这个结论,而只能得出“有思想在运作”的结论。

思想的运作具有延续性是一回事,至于这种连续性如何得到保证是另一回事。

意识到思想这尚不足以确认一个思想的实体或持存的主体。

第二沉思的“思想物”是“思想流”还是“思想实体”?

七、“我思”论证的目的

第二沉思的主要目的并非证明“我存在”,而是“心灵”问题,心灵的本性以及相较于物体更易于被认识。—— [精神=我] 的本性:思考

由“我存在”进一步导向其他真理性认识,在阿基米德点上构建全部形而上学知识体系。

我思是第一原则,从沉思者有关自己心灵状态的绝对知识出发,获取其他知识;

我思是重要前提,只需通过考察思想心灵时的先决条件就能获得其他结论;

我思是普遍方法,它通过提供确定的知识范例而使沉思者拥有获取各种知识的正确方法。

八、拓展:“我思”论证是否是推理?

“我思故我在”是不是推论?几个世纪以来,围绕“我思故我在”是否推论,笛卡尔本人模糊其辞,中外学界更是持有不同见解。

笛卡尔本人的两个文本也是相互矛盾:《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二个答辩明确表示“我思故我在”不是一个三段论式推论,而是心灵的一个直观。而3年后出版的《哲学原理》却又认为“我思故我在”并未否认“凡思考者都存在”这个大前提,言下之意这是一个有大前提的推论。

研究者对“我思故我在”的解读,通常可分为“推论说”和“非推论说”两种,而非推论说又因理由不同而有不同的版本。

九、笛卡尔文本依据

不是推论

《沉思集》第2个答辩

“可是当我们发觉我们是思维着的东西时,这是一个第一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从任何三段论式推论出来的。当有人说:我思维,所以我存在时,他从他的思维得出他的存在这个结论并不是从什么三段论式得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自明的事情;他是用精神的一种单纯的灵感看出它来的。”

“显然,如果他是从一种三段论式推论出来的,他就要事先认识这个大前提:凡是在思维的东西都存在。然而,相反,这是由于他自己感觉到如果他不存在他就不能思维这件事告诉他的。”

是推论

《哲学原理》:是一个推论

明确肯定“凡思想者都存在”这个大前提

“任何按照秩序从事哲学思维的人,首先认识的,而且最为确定的,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我说这个话的时候,并未否认人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思想、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确定性,也没有否认思想者不能不存在,诸如此类。”

《致克莱尔色列的信》:否认这个大前提是先前的偏见

“我思故我在”预设的大前提“凡是在思想的东西都存在”,这并非先前的偏见。“因为当我们考察它时,它似乎向理智证明,我们不能不相信它,即便这可能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思考它。”

《沉思集》第3个答辩:肯定另一个前提

任何属性必定属于其实体:“任何属性或行为如没有其所从属于的实体,那就都不可能存在。”

完整的推论形式

大前提:凡思想者都存在

小前提:我思想

补充前提:任何属性或行为如果没有其所从属于的实体,就都不可能存在

结论:我作为一个思想物或思想实体而存在

观点1:“我思故我在”是推论

它具有三段论式推论的完整形式,“故”这个联结词直接意味着“我思”与“我在”之间是一种“演绎”、“推论”关系。

大前提:凡是思考者都存在

小前提:我思想

结论:我作为一个思考者而存在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康德、罗素。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一个大前提中的“实际主语”与小前提中的“逻辑主语”不相统一的无效的谬误推论。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认为“我思故我在”是一种包含充分必要条件的推论。

有学者还从逻辑上证明了“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推论。

观点2:“我思故我在”不是推论

A=A 的直接同一

代表性人物有黑格尔、费尔巴哈。“故”这个字直接等同于“即”:“我思故我在”=“我思即我在”。笛卡尔由此来突出我的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黑格尔认为“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达的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直接同一关系”;

费尔巴哈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缺乏一个中项、缺乏一个把大前提连接起来的中间项而否认其是推论。

无需前提说:有学者坚持认为这不是一个推论,甚至还主张“我在”无需“我思”作为前提,“我在”反而是先于“我思”的。

理智直观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并非三段论式的逻辑推论,而是思考者自己心灵的一种主观主义、理性主义的直观。

三点理由

1. 因为笛卡尔文本中的思考者、沉思者、思考的我,是一个初学者,作为一个初学者,对哲学不甚了解,不可能知道“凡是思考者都存在”这样一个大前提,因此,“我思故我在”没有了大前提,也就不可能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论。不知/怀疑[三段论理论的有效性]/[大前提]

2. 因为“我思故我在”是由思考者自己心灵的一个清晰的直观活动直接把握到的,是思考者内心清楚明白地体验到的,由“我思”直观到“我在”,即“我不怀疑我在怀疑”,我从自己的经验得知我在思维而我又不存在这是不可能的;笛卡尔在《探求真理的指导规则》中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直观能力和直观活动,这里所说的直观,是指在理性之光照耀下心灵对对象进行的一种纯净而专注的构想,是一种理智直观,因而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直觉。[借用理性之光陷入循环论证]

3. 因为虽然直观不能加以推论、不能加以论证,但直观活动可以包含推理结构,即先直观到“我思故我在”,接着反思这种直观,才意识到“我思故我在”中隐含着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一种普遍的概念真理。但无论如何,心灵清楚明白的理智直观是在先的,推理活动是随后的,是从属于直观活动的。只有通过理智直观获得的知识才具有严格的必然性。

文本依据

1、笛卡尔与Burman的对话记录

“在‘我思故我在’这个推理之前,大前提“凡思想者都存在”可能已经为人所知晓;因为实际上,大前提先于我的推理,我的推理依赖于它。这就是作者在《哲学原理》中说大前提首先出现的原因,即因为始终隐含地预设了它,它始终在先的。然而,不能由此得出,我始终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它在先,或者在我推理它之前就知道它。这是因为我现在关注的只是内心经验到的东西——例如‘我思故我在’。我并未注意到一般概念‘凡思想者都存在’。按照我前面的解释,我们没有将这些普遍命题与特定实例分离开,相反,我们正是通过这些特定实例来思考普遍命题的。”

2、《哲学原理》、 《致克莱尔色列的信》:大前提是概念真理,而非三段论式的大前提

沉思者认识特定命题,不必从普遍命题推论出来,始终遵循辩证法中三段论式的秩序;沉思者通过自身的情况认识这一大前提,把它视为隐含在我思推论本身之中的概念真理。

思考题

1、你如何存在?

2、“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推论吗?

L6 第二沉思 PPT 物体的本性&精神更易认识

一、我的本性

经普遍怀疑得出的确定知识:我作为思想物,我只拥有思维、思想;这不仅把我与自己的形体、感官分离开来,还把思想统一在心灵之下。

从亚里士多德灵魂概念到笛卡尔的心灵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灵只是灵魂的组成部分,灵魂还包括感觉、生长能力,而笛卡尔则排除了灵魂的一切形体活动,只剩下了思维。

沉思者:对自身的认识仅限于思想,而不涉及任何形体。沉思者并不知道心灵能否摆脱形体而存在,也不知道心灵实际上是否指导消化过程或产生积极力量来驱动肌肉。

沉思者:从前以为心灵牵涉到形体,而现在明白认知无需借助形体也能思想。

二、如何认识我

想象:“就是去想一个有形事物的形状或形象”。

不能把我想象为“思想物”:因为我并非“风、火、水、汽”,根本没有形体。

也不能把我描述为“思想物”:因为可描绘的事物是具有一定形状、占据确定位置的形体。

凡是能用想象理解的东西都不属于我,想象并不能让心灵可以十分清晰地认识自身的性质。

想象“我”或描绘“我”,这通常是第三者的视角,而沉思者当下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作为思想物的存在。

沉思者眼下只明白无需思考形体也能思想心灵;至于思想物是否不同于形体?沉思者当下尚不知晓这一点,因为沉思者当下只针对其能认识的东西作出判断。

结论:想象不适合认识思想物的性质。

三、思想如何统一

沉思者:我是一个思想物,而思想物又有一系列活动:怀疑、理解、意愿、想象、感觉,也即包含了理智、意志、感知和想象一切心灵活动。

思想物的所有这些活动统一于什么?统一于意识?但第二沉思并未使用“意识”一词。所有这些心灵活动都属于同一个“我”,都不能脱离“我”,都不能与我的思想分开。很显然,是我在怀疑,在理解,在意愿。

所有这些心灵活动如何属于“我”?沉思者直接意识到各类思想。各种思想统一于心灵,所有思想都是沉思者的思想。

如何界定思想?几何学论证诉诸于意识来界定思想:“我用‘思想’这个词来指存在于我内心并使我能直接意识到的一切事物。因此,凡是意志活动、理智活动、想象活动以及感知活动都是思想。”

四、何为思想物的本质

自我、心灵统摄一切思想活动(理智、意志、感知、想象),所有这些活动都一样重要吗?可是,这些活动并不具有相同的性质。

思想的本质是什么?思想物=心灵或理智或智力或理性。理智是思想物的本质。

笛卡尔就第二沉思答复霍布斯的反驳时指出:“各种思想活动,诸如理解、意愿、想象、感知等统统归于叫做思想或知觉或意识的共同概念”。各种活动都是知觉,因而都是理智的活动,因而都是思想。

显然,笛卡尔并未把意识当做思想物的本质,而是认为意识是思想所固有的,理由就是思想都是理智的活动。

五、蜂蜡论证

前面已经认识了心灵的状态和活动,形体的存在如何认识?

沉思者在第一沉思中怀疑形体,而现在则假定自己对形体的感知是最清晰的,能看见和触摸形体。考察的重点不是形体是否存在,而是形体的性质。目的是为了论述心灵的性质比形体的性质更容易认识。

笛卡尔采取反证:假定我们对形体的理解要比对心灵更为清楚,因为我们有形体的形象(蜂蜡),但实际上即使形体的性质也是不能通过形象加以认识的;心灵的性质要比形体的性质更能清晰地认知。

感知蜂蜡

一块刚出窝蜂蜡:蜜甜、花香、凉硬、颜色、形状、大小。

把这块蜂蜡放到火炉旁:上述性质都变了,甜味和香味消失了,颜色改变了,形状变成了液体,散发热气,成了一小坨蜡油。

这块蜂蜡虽经受这些变化,感官感知到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但还是被我们感知为同一块蜡,蜂蜡继续存在。

问题:我们原先如此清晰理解的蜂蜡究竟是什么?我们能理解的性质必须是融化前和融化后都能被发现的东西,即变化过程中不变的东西。显然感觉性质并不是这样的东西。

沉思者确定:我们在这块蜂蜡中究竟能认知到什么?

理解蜂蜡

蜂蜡中不变的是什么:形体,具有广延、可伸缩、可变化的形体。

广延:占据物理空间;

可伸缩:有大小和形状之别;

可变化:属性不一。

蜂蜡的本质:通过理解把握到的,是变中之不变,即“形体”。

理解蜂蜡:就是要把握到蜂蜡中始终不变的东西——广延以及具有大小和形状的能力,即使其他属性(广延的方式、确定的形状、确定的硬度)会发生变化。

在蜂蜡实例中,既然广延是确定的,那颜色和温度就不是确定的吗?当蜂蜡融化时并未完全失去一切颜色和气味,而是变成了一种半透明、微白色、散发着蜡香的物质;后来的科学已揭示出蜂蜡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碳氢化合物。

颜色和温度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它们不能被清晰地理解。直观的清晰性只体现在形状的变化中,而不能出现在颜色和温度的变化中。

感知蜂蜡,这并不能把握蜂蜡的本质

蜂蜡的本质——广延,并不能通过感知来获取,想象并不能把握蜂蜡广延的可变性,原因就是我不能逐个想象蜂蜡这些无数的变化。想象力不能让我们理解蜂蜡的本质。

想象无法再现蜂蜡的各种变化,而感觉再现的变化更少,所剩的唯有心灵了;只有心灵能知道蜂蜡能经受各种变化。

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主张有限的想象为理智提供充分依据,就能抽象出蜂蜡具有的广延性;通过理解把握蜂蜡的广延,而理智必须借助于想象过程中的形象;蜂蜡的本质在于其实体性,而广延只是蜂蜡的偶性(而非本质属性)。 [知识来源于感官 a sense-based theory of knowledge]

只有心灵才能把握蜂蜡的本质,这个断论进人困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有关形体的思想包含着感觉和想象。笛卡尔的解答:即使当我们用感官感知蜂蜡时,我们也仅仅是通过心灵把握蜂蜡的本质。因为心灵具有这种审视能力,即理智。

六、感知与判断

笛卡尔认为虽然语言可以表达思想,但思想有自主性。沉思就是不言不语地在我内心中进行的。

语言也限制了对世界和物体的感知进行的表述: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感知周围世界和物体的,而不是用心灵审视的。

我们看到周围的一切,难道不是视觉在起作用吗?笛卡尔否认这一点。要意识到周围有蜂蜡、人群和物体,除了经验纯粹的感觉形象,还需要其他心灵活动,尤其是判断活动。

而判断活动属于理智的运作。

七、披斗篷的人

我偶尔看到窗外有人过去:此人戴着帽子、披着风衣。

这是视觉活动吗?笛卡尔予以否认,而认为这是心灵的判断活动,我断定这个披着斗篷在窗外一晃而过的影子是一个人。

作为纯粹视觉的看,看蜂蜡与看这个人影没什么两样,但我断定窗外一晃而过的影子不是蜂蜡,而是一个人。

尽管我们通常会说看到什么,但其实是心灵在判断;看到的只是与机械装置一样的感知形象(披斗篷的自动装置),却默默地断定这是一个人。

我们常常归于纯粹感知的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来源于我们默默作出的判断。

结论:再次表明,我们只能凭借判断能力才能把握知觉形象,而视觉所起作用有限。知觉的纯粹感觉要素无法知觉蜂蜡的本质,也无法知觉面前的街人。而唯有心灵的判断才能超越单纯的形象而获得丰富深刻的知觉结果。

感观:破碎的知识片段;心灵和判断和理智:将片段进行联系。

八、心灵比形体更容易认识

1、对心灵的认识更加坚实:知觉需要心灵,任何知觉形体的活动都证明了心灵的存在。

2、不仅可证明心灵的存在,还可进一步揭示出心灵特殊的本质:“如果对蜂蜡的知觉似乎更为清晰,那就必须承认,我对自己的认识也更为清晰”。

原因就是:对蜂蜡或其他物体的任何感知都必然更有效地确认我自己心灵的本质。此外,心灵本身具有的其他许多东西也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心灵的本质。

理智判断必定参与每一种知觉活动;知觉蜂蜡的任何活动都展示了理智判断这一心灵的本质属性。想象和图形都不能认识心灵,有关理智判断的知识必定高于或超越想象。严格说来,我对形体的认识也不能依靠感觉和想象,而只能凭借理智判断,我之所以知觉到形体,那是因为我理解形体。

由此:我对自己心灵的知觉要比对任何其他事物的知觉更为容易、清晰。

“可是,我终于不知不觉地回到了我原来想要回到的地方;因为,既然事情现在我已经认识了,真正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在我们心里的理智功能,而不是通过想象,也不是通过感官来领会物体,而且我们不是由于看见了它,或者我们摸到了它才认识它,而只是由于我们用思维领会它,那么显然我认识了没有什么对我来说比我的精神更容易认识的东西了。”

九:结论:理智是心灵活动的本质

人类认知普遍具有理智功能

任何关于形体的真正认知都离不开单纯的理智

理智是心灵的本质属性

理智的本质有别于形体事物

十、“我思”考察全过程

整个第二沉思:我思+我存在+我本质;我怀疑,我存在,我判断。

第二沉思下半部分有四个结论:

1、最初结论:我存在

2、扩展结论:我作为一个思想物存在

3、增生结论:思想就是怀疑、理解、肯定、否定、意愿、不意愿、想象和感知。

4、最后结论:理智是心灵(自我)的本质特征,也是一切心灵活动的本质特征。

第二答辩:要养成把理智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好习惯。

第二沉思的使命:沉思者只需意识到无需思考形体的属性或进程也能认识心灵;理智无需借助形象也能辨认理智事物。

“不连带人们习惯归之于物体的那些东西而单独被考虑的精神,要比不连带精神而被考虑的物体认识得更好一些:这就是我在第二个沉思里打算去证明的全部东西。”

反驳与答辩

为何要区分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

第二组反驳

“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物体由于它的各种不同的运动和接触而做出你称之为思维的这种行动呢?”

“你怎么证明一个物体不能思维,或者某些物体性的运动不是思维的本身呢?”

“你怎么知道你不也是一个物体性的运动或者一个被推动起来的物体呢?”

笛卡尔对第二组反驳的答辩

“我还没去追查灵魂是否和肉体不同,我仅仅是检查灵魂的哪些特性是我能够有一种清楚、可靠的认识。……虽然我承认我还不知道这个在思维着的东西是否与物体不同,或它是否就是物体,我并不承认因此我就对它毫无认识;因为谁曾对任何一个东西认识到那种程度以致他知道在它里边的除了他认识的东西以外就没有任何别的了?”

“由于我们直到现在对于属于精神的东西没有任何观念不是非常模糊、和可感觉的东西掺混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这是人们之所以没有能够足够清楚地理解关于上帝和灵魂所说的任何东西的首要原因,因此我曾想,如果我指出为什么必须把精神的特点或性质同物体的特点或性质分别开来,以及必须怎么去认识它们,那么我就做了不少工作了;因为,虽然不少人已经说过,为了很好地理解非物质的或形而上的东西,必须把精神从感官摆脱出来,可是就我所知,还没有人指出过用什么办法才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我认为,这样做的真正的、唯一的办法已经包含在我的第二个沉思里了,可是这种办法是这样的,即:这种办法使用一次是不够的,必须经常检查它而且长时间地考虑它,以便把精神的东西和物体的东西混为一谈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我们心里扎根一辈子的)得以用把它们分别开来的一种得自几天时间的锻炼的相反的习惯来抹掉。这就是我认为在第二个沉思里不去谈论别的方面的东西的十分正当的原因。

你们在这里问我怎么论证物体不能思维。如果我回答说我还没有谈到这个问题,就请你们谅解我,因为我只有等到第六个沉思才开始谈到这个问题。我是用这几句话谈到的:我能够清楚、分明地领会一个东西而不牵涉到一个别的东西,就足以确定这一个东西和那一个东西有分别或不同,等等……”

英国哲学家

英国哲学家的反驳

英国哲学家:“我思故我在”,好比说“我是在散步,因而我是一个散步。”指责笛卡尔把我与我的功能混为一谈了。

从这里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某种物体性的东西;因为一切行为〔用〕的主体〔体〕似乎只有在物体性的理由上,或在物质的理由上才能被理解,正象他不久以后用蜡的例子所指出的那样。蜡的颜色、软硬、形状以及其他一切行为〔用〕虽然变了,可是蜡仍然被领会为还是那块蜡,也就是说,同一的那个物质可能有各种变化。可是,我在思维,这并不是由别人思维推论出来的;因为即使有谁能够思维他曾经思维过(这种思维不过是一个回忆),可是决不能思维他在思维,也决不能知道他在知道; 因为这会是一个没完没了的问句:“你从哪里知道你知道你知道……?” 从而,既然对我存在这个命题的认识是取决于对我思维这个命题的认识的,而对我思维这个命题的认识是取决于我们不能把思维跟一个在思维的物质分开,那么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物质的,不是非物质的。

笛卡尔把想象蜂蜡与理解蜂蜡区别开来;可是笛卡尔先生没有解释它们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其结果就是,我们用理性得不出任何有关事物的本性的东西,只能得出有关这些事物的称号,如是,推理将取决于名称,名称将取决于想象,想象也许(我觉得)将取决于物体性器官的运动;因此精神无非是在有机物体的某些部分里的运动。

笛卡尔的答辩

在散步和思维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散步除了行动本身之外,从来不指别的,而思维有时指行动,有时指功能,有时指寓于这个功能之内的东西。

我并没有说理智和在理解的东西是一回事,也没有说在理解的东西和理智(如果把理智当作一种功能的话)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当理智被当作在理解的东西的时候,我才说它们是一回事。

至于“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否是物体性的?”,我是完全未置可否,一直把它留到第六个沉思里才对它加以证明。

“从这里似乎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某种物体性的东西”,这就毫无道理,不合逻辑,甚至跟通常说话的方式相反。因为一切行为的主体当然是指实体说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是指物质,即形而上的物质说的);不过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物体。相反,一切逻辑学家,以及差不多一切人通常都说,实体之中,有一些是精神性的,另一些是物体性的。我用蜡这个例子证明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颜色、软硬、形状等等并不属于蜡的形式理由,也就是说,并不属于能够领会必然存在于蜡里边的全部东西,用不着因此想到蜡,我在那个地方既没有说到精神的形式理由,也没有说到物体的形式理由。

物质实体。精神实体。我们不能混淆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

不错,思维不能没有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偶性或一个行为都不能没有一个实体。行为是实体的行为。

因为理智性的行为〔用〕跟物体性的行为〔用〕没有任何关系;思维(它是各理智性行为彼此一致的共同理由)和广延(它是各物体性行为彼此一致的共同理由)全然不同。

可是在我们形成了这两种实体的清楚、分明的两个概念之后,再看第六个沉思里讲到的话,我们就很容易认识它们是一种东西或者两种不同的东西了。

我用蜡块解释了想象和理智或精神的纯粹概念之间的不同;可是我在别的地方也解释了我们理解一件事物怎么跟我们想象这件事物不同举例来说,要想象一个五边形,就需要特别集中精力把这个形状(即它的五个边和五个边内所包含的空间)给我们弄得就好象是在面前一样;要去领会,我们就不使用这个方法。在推论里所做的总和并不是名称的总和,而是名称所意味着的事物的总和。我奇怪为什么有人能够想到相反的东西上了。因为有谁怀疑一个法国人和一个德国人,尽管他们用完全不同的名称来领会,对于同样事物不能有同样的思维或推理呢?这位哲学家当他说到我们关于名称的意义所任意做的约定时,他不是谴责他自己吗?因为如果他承认什么东西是由言语来表达它的意义,那么为什么他不愿意承认我们的言词和推理是表现为意义的东西的言词和推理,而不单单是言语的言词和推理呢?

思考题

1、我是什么?

2、心灵的本性是什么?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fdfe5558ecedb1fc5d9c14488c5187f

设施草莓地苔藓结皮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设施草莓地苔藓结皮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设施草莓地苔藓结皮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ee52705d59942443e1b00da7d8385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