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语文《秋风引》思维导图

《秋风引》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禾冉 浏览量:82022-10-30 17:20:53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秋风引》思维导图

本篇思维导图主要是对《秋风引》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秋风引》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秋风引》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8c99ad96fc6b191475dcdd609486b18

思维导图大纲

《秋风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文章导读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被贬南方,这首诗就是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异乡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原文+译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文章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

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

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

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

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小结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这首诗借景抒情

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

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

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从全诗看来

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Day4数字化教学设计(上)彭深惠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Day4数字化教学设计(上)彭深惠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Day4数字化教学设计(上)彭深惠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947c428ffbbe69bddb8345f81f21588

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路径研究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路径研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路径研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23da5a6fe4cd8d4fffeadfcdac69d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