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语言/文学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62022-11-09 18:01:43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思维导图

《当代西方文艺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的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78bc3e9626e84f93161215c1f803009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文艺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解释学与接受理论的发展概况和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课程内容

12.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接受理论】

又称接受美学,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个美学理论。

创始人是姚斯和伊瑟尔。兴起于 60年代后期的接受理论在 70年代达到高潮。

主要代表是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教授: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

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影响,他从更新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建立接受美学的主张,其关注重心是重建历史与美学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尤其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历史性接受研究。

而伊瑟尔的理论基础则是现象学,其直接的思想资源是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伊瑟尔不关注对文学接受作具体的历史研究,而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

接受理论可以说直接源于解释学文论,尽管它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也有密切的关系。不过,从 20 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看,接受理论乃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

【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出于美国文学批评。它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包括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的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但总的来说,它比以往的接受理论更为激进地注重读者主观活动。

【解释的群体】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美国批评家费希认为:“创造意义的既不是文本也不是读者,而是解释的群体”所占有的“解释策略”。组成“解释的群体”的,是“那些并非为了阅读、而是为了写作的…… 分享着解释策略的人们。换言之,这些策略先于阅读活动而存在……”在费希看来,如果读者对文本达成相同的解释,是由于“同一解释群体的成员必然意见一致,因为他们会看到一切都与其群体既定的目标相关”;相反,如果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不同,则是由于“不同群体的成员必然与之意见相左”。总之,“意义”其实是取决于读者所属的群体身份。

【解释策略】

美国批评家费希所用的术语。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文本时候所采取的能获得一定“意义”的规则或措施。“解释策略”因为读者个人和认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12.2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

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不可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而总是由阐释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12.3姚斯的接受美学。

12.4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 两个极端:一是把作品本意看成是唯一“正确”的客观主义;一是只强调读者作用而对作品作出随意解说的相对主义。

*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点”。由此,他确立了接受理论研究的三个领域:处于潜势的文本、阅读中的文本、文本的传达结构。

* 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而有待于作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

* 两个概念:”暗隐的读者“、”空白“。

* 空白即是文本结构中文本自身未作说明因而读者也不易察觉的联结点。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就在这些”空白处“发生。阅读,从其终极结果看,是提高读者自身意识的手段。

三.考核知识点

12.1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2.2伽达默尔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12.3伽达默尔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12.4姚斯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12.5姚斯论期待视域与审美愉快。

【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意指在任何阅读活动之前,读者的全部经验已经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从而形成其特定的的“期待视野”。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先有”(fore-having)、 “先见”(fore-sight)、和“先概念”(fore-conception)。加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论及“期待视野”的问题,认为不同的“期待视野”并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不断形成、相互融合的。这种“视野的 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恰恰是“意义”产生的关键。后来姚斯等人对此问题的重申,代表了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取向。

12.6伊瑟尔论“文本的召唤结构”和“文本的隐在读者”。

【文本的召唤结构】

20世纪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文本的召唤结构是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他像所有读者反应批评家一样,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决定的。在肯定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 也在寻找意义“相对”的“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连接缺失的无言邀请”。一方面,空白吸引、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填充,使之具体化为具有逻辑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空白又服从于作品的完成部分,并在已经完成的部分的引导下,使作品实现意义的建构。伊瑟尔认为,它不是消极的限制,而是一种对读者有益的指导。

【隐含读者】

20世纪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注重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任何作家在从事创作时,就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隐含的读者就是作者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后, 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等都会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四.考核要求

12.1识记:论著

伽达默尔的主要论著《真理与方法》、《美的现实性》;

姚斯的主要论著《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伊瑟尔的主要论著《文本的召唤结构》、《阅读行为》。

12.2领会:伽达默尔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的存在类似于游戏,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同理,作品的真正主体不是作者而是作品本身,是作品本身借作者的写作来表现自己。尤为重要的是,对游戏的表演和持续表演而言,观众的观看是决定性的,与此相应,艺术作品的接受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显现和和持存也是决定性的。

12.3应用:伽达默尔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文本理解活动在本质上乃是不同视域的相遇。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12.4领会:姚斯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文学史在本质上是作品的接受史。在文学史研究中引入读者之维也就是引入历史之维,这种引入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史方法论基础的关键所在。

12.5应用:姚斯论期待视域与审美愉快:

期待视域:主要有两大形态,

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

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

这两大视域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视域。期待视域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础,又是其限制。姚斯将作品的理解过程看作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实际上表现为读者期待视域的构成、作用、及变化史。姚斯还区分了个人期待视域和公共期待视域,认为后者是接受美学的主要任务。

审美愉快:

(1)审美生产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创造”;

(2)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感受”;

(3)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净化”。

12.6应用:伊瑟尔论“文本的召唤结构”和“文本的隐在读者”:

“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文本的隐在读者”:不是指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指一种“超验读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隐在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9.战斗的基督教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战斗的基督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战斗的基督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d168acd0cd9f767f809c7a5df86e3a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_副本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_副本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_副本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672f555831e7d9a3bb2cf2fb792cb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