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数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思维导图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何苦孤独 浏览量:102023-04-04 22:05:30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思维导图

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思维导图,包含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思考,教学目标包含掌握相关知识、培养观察、动手、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和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团队精神和完美品格,教案中重点难点是理解平方差公式和正方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合作学习和精讲精练来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思维导图大纲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树图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

(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学生分析:

该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是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是进行例题讲解。

3、例题讲解: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课堂练习: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题,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通过体现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方正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作业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2.本质:

四、精讲精练

(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 鼎尖教案八年级数学下最新例文

★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计划五篇

★ 2021初二下数学教案文案

★ 2021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

★ 最新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本10篇

★ 八年级数学教案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二次根式教案文案

★ 2021最新八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

★ 八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总结5篇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6d389efc1323510e1c8a0913040f413

轴对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轴对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轴对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ee817625048b7148503498c0fe7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