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736240890 浏览量:282023-06-24 20:08:23
已被使用10次
查看详情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普通心理学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普通心理学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2d5964988fc21f6f247786483ad3f7a9

思维导图大纲

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像、思维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来研究不同因素对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影响。

2.调查法:使用结构化的问题和选项来收集个体的主观报告和观点,常用于研究个体差异和主观感受等。

3.观察法:以自然环境或经过设计的场景为基础来观察和描述行为和心理过程等现象。

5.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利用神经影像和干预技术来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6.档案分析法:观察法的一种形式,由研究者考察一个文化中所积累的文件记录或档案(如日记、小说、杂志、报纸等)。

7.测验法: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心理学的历史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

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詹姆斯

3.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

6.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奈赛尔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与神经生理的关系

心理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而神经生理学则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心理与神经生理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因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

神经元和神经元活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是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的细胞。神经元的神经元活动涉及到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过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神经传递物质

神经传递物质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分子信使,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通信。一些常见的神经传递物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和γ羟基丁酸等。

大脑结构和功能

大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控制着人类的生理和行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区域和神经元群,包括皮层、杏仁体、海马体和基底节等。

神经系统和行为

神经系统对人类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变化可以导致行为障碍和心理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神经生物学和药物研究

神经生物学和药物研究涉及到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方面,是神经科学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神经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人的信息加工

注意

1.注意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性

集中性

指向性

2.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

衰减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

双加工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

感觉

感觉概述

定义: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1.根据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分:

产生:感觉分析和编码

感觉度量

感受性(sensitivity):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能引起感觉的一定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此感觉的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差别感觉

刚刚被觉察到的最小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R/R=K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P=K logI

视觉

视觉(vision)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780nm之间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普肯耶现象:在视锥视觉条件下,具有相同光谱感受性的两个光线,明度看上去应该相同,但如果将光强降低,改为视杆视觉,那么就会出现短波长光线显得更明亮的现象。

色觉理论:(1)三色假说(2)对立过程理论

马赫带现象是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听觉·

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基本现象

听觉理论

其他感觉

味觉

嗅觉

皮肤感觉

温度觉

痛觉

知觉

知觉的一般概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

依赖于 刺激物 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

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生理机制

感受皮层

额叶

特征觉察器

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其他特性

知觉适应

知觉学习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方向知觉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

与空间事件的相互影响

tau效应

kappa效应

运动知觉

分类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自主运动

诱导运动

运动后效

错觉

定义:错觉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种类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理论

眼动理论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记忆

记忆的一般概念

定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种类

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

瞬时记忆

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只有0.5-2秒

短时记忆

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7+-2

长时记忆

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容量无限

人类记忆系统模型

测量

回忆法

再认法

节省法

重建法

内隐记忆测量

元记忆测量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的脑学说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向回路(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突触变化

感觉记忆

编码

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存储

图像记忆的存储 • 斯伯林实验:实验表明,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在0.5ms以内。

声像记忆的存储 • 达文等人的实验:实验表明,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小,但保持时间长,可以达到4秒。

短时记忆

编码

储存和遗忘

信息提取

工作记忆

当前工作状态,短暂地储存当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的核心基础。 又被称为:正在进行中的精细认知活动的“工作空间”。

长时记忆

含义:1分钟以上,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编码

记忆恢复现象

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的心理现象

信息提取

再认: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

回忆:过去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原因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动机性遗忘)说

 ④提取失败说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所从事任务产生的无意识影响。——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手机玩某些相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面临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意识控制的记忆

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一般概述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特征

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

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

比较

抽象和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感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存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区别

本质属性不同

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构成要素不同

思维的规律和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同

表象和想象

表象(image):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信息加工的观点:表象是头脑对事件(物)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是二者之间的中介反映阶段。

严格意义上讲,表象属于记忆范畴,即形象记忆。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作用

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促进问题解决。

想象: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特征

形象性

新颖性

想象功能

预见,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代替作用

调节生理活动的作用

想象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理想

空想

想象的综合过程

1、粘合(综合个别属性)

2、夸张(突出某些特点)

3、典型化(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

4、联想(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

概念和推理

概念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内涵: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种类

1、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2、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假设检验说

样例学习说

推理

n 推理(reasoning)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一)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二)线性推理(linearsyllogism)

(三)条件推理:条件推理(conditional reasoning)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证实倾向(confirmationbias),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特征

目标指向性

操作系列性

操作的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一个阶段:发现问题

第二个阶段:明确问题

第三:提出假设

第四: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二)启发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2、逆推法

3、爬山法

定势: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惯常的功能。

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流畅性

2、思维的变通性

3、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

豁朗阶段

验证阶段

分支主题 8

分支主题 7

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情绪的内涵

定义: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以及个体主观体验的心理现象。

情绪的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包含三个成分

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

主观体验

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中介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

(3)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代表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感情,是人类特有的。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情感体现在各种情绪之中;

(2)情感是在多项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认知: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绪和情感: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情绪情感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联系

认知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情绪情感对认知活动也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情绪的维度和两级性

维度(固有的特征)

动力性

紧张度

激动性

强度

分类

我国古代《礼记》:七情六欲说

生物进化: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普拉切克复杂情绪学说

情绪状态

心境

激情

应激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情绪的功能

1、 动机功能

2、信号功能

3. 情绪的组织功能

4. 信号交际功能

情绪的神经机制和外部表现

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感觉反馈

情绪的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

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沙赫特-辛格的三因素论

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三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评价。三是对生理唤醒进行认知评价。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的调节

健康情绪是指人能表现出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幅度——钟摆效应

三大策略:直面问题vs转换观念vs自我训练

艾利克斯的ABC理论基本观点

动机

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motivation):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功能

激活、指向、维持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需要(need):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均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与行为效率

同一种动机可能引发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动机可能引发同样的行为;引发个体一种行为的动机系统: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影响作用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

动机的最佳水平会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相比较而言,比较容易的作业需要的最佳动机水平较高,较难的作业需要的最佳动机水平较低。

动机与意志

意志(will):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动机的作用,但本质在于以较小冲动的观念与较强冲动观念进行斗争而最终获胜的过程。

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的特征:克服困难是其最重要特征

意志准备阶段的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动机的种类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以来源划分)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以性质划分)

社会性动机

1、兴趣

2、成就动机

l 成就动机: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励其乐意去做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l 成就动机具有领域特异性

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

追求成功 和 避免失败

成就动机的强度(Ta)等于追求成功的动机 (Ts)与避免失败的动机(Tf)的强度之差Ta= Ts – Tf

3、权力动机

4、交往动机

动机理论

一、本能论

二、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

三、动机的认知理论

1、动机的归因理论

补充:习得性无助与乐观和悲观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一种习得的,在面对困难、失败时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的表现。

2、自我功效论

结果期待: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

效果期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3、成就目标理论

德韦克:内隐能力观理论。即,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内在的不同看法。这种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能力实体观

能力增长观

分支主题 6

人的心理特性

能力

能力的概述

能力(ability):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三者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与非能力因素

非能力因素是指能力因素以外对能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成分

能力的种类

(一)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二)根据能力的功能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三)按照能力中的活动性质划分: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能力(智力)的理论

智力的含义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即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也就是一般能力。

智力的理论

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与文化知识和经验积累有关的后天习得的能力。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

2.二因素论

Ø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又叫G因素(General Factor)代表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

特殊因素又叫S因素(Special Factor)代表了某个人的特殊能力因素

3.三维结构模型理论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主要观点:能力应该按照下面三个维度来分:操作、内容和产物

4.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

¡智力包括三个方面的亚理论,即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和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能力(智力)的测量

l智力测验的先驱者:高尔顿、比奈、西蒙

第一个智力量表:比纳-西蒙量表(1905年)

斯坦福-比奈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的根据:人的智力按常态分布,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15。

IQ=100+15Z(Z=(X-X)/SD)

能力(智力)的发展

增长阶段:从出生到14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的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人的智力在18-25之间达到顶峰。

稳定阶段: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保持相对稳定期,有人认为可持续到60岁左右。

衰退阶段:进入老年阶段,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

智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l遗传的作用

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实践活动的影响

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格

人格的一般概念

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

统合性

功能性

人格的主要成分

气质

心理学中的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学说

中国的阴阳五行说

体液说

体型说

血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胆汁质——性情暴躁、动作迅猛

多血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

黏液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

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性格

定义: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从社会评价来看,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情绪特征

理论

1、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类型说

2、霍兰德的性格--职业匹配理论

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家庭影响

学校教育

社会实践影响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场独立性与场依从性

自我调控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对自己的洞察和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格理论

类型和特质人格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如气质类型说、性格类型说等。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G.Allport)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三维度理论

五因素模型(大五模型)

心理动力学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格测量

一、自陈量表(人格量表)法

典型的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二、投射测验法

罗夏克墨渍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三、情境测验法

性格教育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自然物理因素

分支主题 8

①消退说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第十一章智力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十一章智力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十一章智力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faa34c1303e6ebdf9cfc178982f3126

第十章 情绪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十章 情绪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十章 情绪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5f4a81acd1f9d3afcb29b39ed4f89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