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概述,分类,基本概念等内容讲解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65be1cc220dca5a1976b8f921716617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1.定义成瘾物质又叫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 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 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1)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巴比妥类、安定类、酒精等。
(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
(3)大麻。
(4)致幻剂:能改变意识状态或知觉感受,如麦角酸二乙酰胺(LSD)、仙人掌毒素等。
(5)阿片类:海洛因、吗啡、鸦片等。
(6)挥发性溶剂:如丙酮、汽油等。
(7)烟草(尼古丁)。
依赖
是指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依赖可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躯体依赖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停药或减药后戒断症状。心理依赖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满足这种感觉反复使用药物,表现所谓的渴求状态。
滥用
是指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但没有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综合征的出现,如果出现则诊断为依赖。
耐受性
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还是以原来的剂量使用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有些物质,如可卡因几乎不产生躯体耐受。药物耐受性是可逆的,停止用药后,耐受性将逐渐消失。
中毒
指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导致意识水平、认知、知觉、判断、情感、行为或其他心理生理功能和反应出现紊乱的状态。
戒断状态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药物或使用 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不同的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理特性不同而异,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介绍主要的精神活性物质如阿片类物质、酒精、兴 奋剂等在我国的流行现状。20世纪80年代起,吸毒 问题开始在我国死灰复燃。据公安部2000年的登记, 全国有吸毒者86万人(北京大学医学部, 《精神病 学》),而实际数目可能数倍于此,其中53.3%为静 脉使用毒品。吸毒者的年龄日趋低龄化,妇女所占 比例日益加大,吸毒品种多样化,与吸毒相伴随的 社会危害也日趋严重。此外,我国港、台及沿海地 区已成为兴奋剂如冰毒和“摇头丸”最大的供应地,滥用者也在不断增加。中小学生中也曾间断出现滥用安定类药物和吸入 挥发性溶剂的现象。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去在我国只见于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的酒精依赖 现象也有所蔓延,并有加重趋势。郝伟等(1998)在全国六个地区进行的饮酒问题调查显示,84%的 男性和30%的女性有过饮酒行为,其中16%男性和 2.5%女性每日饮酒。男性、女性和总酒依赖时点 患病率分别为6.197%、0.044%和3.183%。吸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
社会因素
(1)可获得性:不管药物的成瘾性多强,如果难以获得,则滥用的机会就少。
(2)家庭因素:学习早期形式之一是模仿,模仿学习的最早对象往往是家庭成员。
(3)同伴影响、社会压力:开始使用药物的年龄往往是在心理发有过程中的“易感期”——青少年期,个体的价值观念很易受其所在小团体的影响。在同伴的压力下,加上社会能力较差、缺乏自信、自尊心差,很容易成为吸毒者。
(4)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不同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标准。
心理因素
(1)个性因素: Eysenck 发现,吸烟者外向性格居 多。吸毒者有明显的个性问题,如反社会性、情 绪调节能力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 追求立即的满足,但尚无前瞻性研究说明是这些 个性问题导致了吸毒,还是由于吸毒改变了吸毒者的个性,抑或两者互为因果。
药物的心理强化作用
①正强化:多数精神活性物质都有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
②负强化:在吸毒成瘾后,由于戒断症状的出现, 使吸毒者不能自拔而必须反复使用毒品以解除戒断症状,这是最为强烈的负性强化。
③精神病理因素:焦虑、抑郁障碍、人格障碍等往往是使用成瘾物质的危险因素。
生物学因素
①脑内的“稿赏”系统与药物依赖
②代谢速度
③遗传学因素
损害健康
躯体损害
中枢神 经系统 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末梢神经损害、癫痫和 小脑病变,罕见伴发症如视神经萎缩、基底神经 节中央灰质出血、共济失调,甚至出现痴呆等
外伤
头部外伤在酒依赖患者较常见
躯体并发症
营养障碍(蛋白质和维生素B的缺乏),肝硬化、 胃炎、胃溃疡、肾硬化、心肌炎,以及急、慢性 胆囊炎,胎儿酒精综合征
社会损害
工作效率下降、家庭不和、 交通事故、犯罪等;过度饮酒可以导致交通事故。其他意外伤害如跌伤(包括坠落致死)、溺水、烧伤等也有相当高的比例与饮酒有关。
心理改变
导致人格改变
4.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1)急性酒精中毒:
大量饮酒时先出现兴奋期,继续饮酒则进入麻痹期,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50mg/dl 时,多数人已醉倒不起,血液浓度达到 600mg/d1 时常引起死亡。无特异性拮抗剂,对症处理。近来有报道纳曲酮可缓解酒精中毒症状。
依赖综合征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产生酒精依赖。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方式十分单调,他们多半每日必饮,特别是每日晨起后第一件事就是饮酒。为了饮酒可以放弃以往所有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活动,甚至影响工作及对家庭应尽的义务。长期的饮酒造成身体多个器官、系统的病变。酒精依赖还使得病人人格败坏,丧失责任感和道德感。
戒断综合征及震颤谵妄
:酒依赖者在突然停止饮酒或减少饮酒量的数小时后,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在数小时之后出现手、舌或眼睑震颤,并有恶心或呕吐、失眠、头痛、焦虑、情绪不稳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少数可有短暂性幻觉或错觉。
震颤谵妄:
常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如感染或外伤后 促发,多出现在减酒或停酒72小时之后。肌肉有 粗大的震颤,伴有意识障碍,常合并生动、恐怖 的幻觉,以幻视为主。病人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十 分突出,全身大汗、心搏加快、发热。兴奋躁动、 喊叫。震颤谵妄的病人可因高热、感染或衰竭而死 。
痉挛发作
严重酒精中毒患者在急剧中断饮酒或大量饮酒等情况下出现的痉挛大发作。多发生在大量饮酒或戒酒24小时内以癫痫大发作样的形式出现。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
出现在断酒之后,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的幻觉,多以第三人称的幻听为主,内容多为斥责、诽谤、辱骂和威胁。幻听在夜间加重。持续数日、数周、数月消失,很少超过半年。
酒精中毒性嫉妒妄想
(6):慢性酒精依赖患者出现坚信配偶对自己不贞。
柯萨可夫精神病
以严重的近记忆力障碍、遗忘、错构及虚构、定向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意识清晰。与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
酒精中毒性痴呆
(8):有近10%的酒精依赖病人最终出现痴呆,其原因不但有酒精的直接毒性作用,也与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CT 显示病人的额叶显著萎缩。
人格变化
(9):病人只对饮酒有兴趣,变得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责任心下降,说谎等。
酒精中毒性脑病
Wernick 脑病是由于维生素B₁ 缺乏所致,可在震颤谵妄之后发生,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不能外展和明显的意识障碍,伴定向障碍、记忆障碍、震颤谵妄等。逐渐向柯萨可夫精神病过渡。
治疗
早期发现、干预及康复包括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1)通过可靠的筛查工具可以早期发现有害饮酒者,对酒精滥用(有害饮酒)这部分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酒精依赖的发生。
(2)急性期的脱瘾治疗:苯二氮草类药物作为酒精依赖戒断综合征的常用替代药物,其优点为与酒精有交叉耐受性;应用安全;有抗癫痫作用; 作用于引起戒断综合征的多个受体。
(3)对于酒精依赖患者,使用鸦片类拮抗剂纳曲酮、 GABA受体激动剂高牛黄酸钙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 制剂,有一定的抑制心理渴求的作用。纳曲酮无耐受性和依赖性。
(4)心理治疗:特别是小组形式的群体治疗能够帮助病人解除对抗治疗的心理,认识到其人格的弱点。群体治疗使病人有机会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的问题,相互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
(5)家庭治疗
(6)AA (戒酒互助会)
(7)预防复发的因素
成瘾机制
外源类阿片物质进入体内,作用于阿片受体导致正常受体功能调节所影响的许多体 内组织系统,如去甲肾上腺系统、多巴胺系统、 5-羟色胺系统、乙酰胆碱系统、钙离子通道系统 以及细胞内传递系统功能失衡。
阿片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有镇痛、抑制呼吸中枢、抑制咳嗽中枢,缩瞳作用、抑制胃肠蠕动、致欣快
3.依赖及戒断的临床表现
身体上会导致体质日渐虚弱,食欲缺乏、便秘、性欲消 失。造成依赖后,只要减量或停用,便出现戒断综合征。其典型表现是在停药8~12小时后,哈欠、眼泪鼻涕齐流、出汗。12—15小时思睡,又睡不安稳,激越、情绪 恶劣、焦虑、烦躁或自残。其后出现瞳孔扩大、鸡皮疙 瘩、寒战畏冷、心搏快、血压上升;顽固失眠、软弱、 全身疼痛、肌肉抽动;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狂 躁攻击。上述症状在36~72小时达高峰,7~10日内平息。
<html><img src="images/5ta2h5nhoae380cfq8nieo70lq.png">
治疗
(1)脱毒治疗:目的是摆脱依赖症状,包括替代治疗(美沙酮与丁丙诺啡)与非替代治疗。
(2)康复治疗:包括阿片类阻滞剂的使用和社会心理干预。
①阿片类阻滞剂使用:其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此类药物主要为纳洛酮和纳曲酮。
②心理社会干预
③匿名戒毒互助会
(3)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对广大民众的教育。
二级预防是对易感人群的预防,让预防对象卷入到参与性的预防活动中来。
三级预防则是为吸毒者提供的包括脱毒、康复、重返社会的机会。
(4)减少伤害:部分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美沙酮维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减少危害和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效果。
临床表现:
戒断综合征的表现则为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出汗、脉搏加快),双上肢震颤,失眠,恶心或呕 吐, 一过性视、听或触幻觉, 一过性错觉,精神运动性 激越、焦虑、癫痫发作。巴比妥类较苯二氮草类药物出 现谵妄要常见,但高剂量戒断时两者都容易出现谵妄状态。
治疗原则:
由于有些镇静安眠药从体内清除较慢,戒断症状可以持 续数周,为避免癫痫和其他严重戒断症状的发生,脱瘾 治疗时必须递减药物剂量,递减速度根据药物种类和半 衰期而定。短半衰期的苯二氮草类较长半衰期药物发生 戒断症状要早,而且突然停药发生戒断症状更严重,而 巴比妥类又较苯二氮草类发生的戒断症状要重。递减原 则是先快后慢。 一般开始减药量为原有量的10%一25%,以后的减药速度根据患者出现戒断症状的轻重而异。
临床表现
1. ATS (苯丙胺)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 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致欣快、愉悦作用主要 与影响多巴胺释放、阻止重吸收有关。其他作用 包括觉醒度增加,支气管扩张,心率加快、心排 血量增加、血压增高,胃肠蠕动降低、口干、食欲降低等。
急性中毒
(1):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症状特征(颜面红、心率快、瞳孔扩大、腱反射增强等)。
慢性中毒
(2):通常以重度的精神异常症状为特征, 表现为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幻觉(以幻视多见), 妄想内容凌乱但与现实有联系,而且还可出现明显 的暴力、伤害和杀人犯罪倾向,因而产生重大的社会和医学问题。
治疗原则
停药后绝大多数躯体与精神症状会很 快消失,必要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控制严重的精神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