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三章社会心理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三章社会心理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JOJO 浏览量:02022-08-24 11:03:20
已被使用1次
查看详情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三章社会心理思维导图

概述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三章社会心理知识点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三章社会心理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三章社会心理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ccac4cbe8b4b0e36f447a9da1adb0c4

思维导图大纲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三章社会心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社会思维

自我

定义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

结构

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构成。主我是自我反省性和人格特征以及所有物等。客我由三部分组成,即物质的客我,社会的客我和精神的客我

心理成分

自我认知是指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

自我评价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自我理论

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

生理的自我

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社会的自我

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

心理的自我

在这个阶段个体可以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是个体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自我的产生是群体内部互相作用的结果。自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个体借助语言符号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归因

定义

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社会知觉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包括(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和对人际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偏差

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印象

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社会判断

是指一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评论,包括了归因和刻板印象等

社会态度

定义

社会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功能

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态度理论

学习论

霍夫兰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结、强化和模仿形成的

诱因论

态度是权衡各种情况的趋近和退避而后采取最好决策的过程

认知平衡论

由海德提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由此提出了 POX 三角关系模型

认知失调论

由费斯廷格提出,他认为人出现认知失调就会不由自主的驱使自己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性和一致性

内隐社会认知

定义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仍然潜在地影响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

特征

社会性

包含社会、文化影响

积淀性

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

无意识性

自动、无意识的过程

启动性

旧有的经验和认知对当前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

社会影响

说服

定义

说服是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指通过看似合理的逻辑、符号等手段引导自己或他人去接受某种观点、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的劝说情境模式

该模型主要说明了说服在什么时候产生和怎样产生。他们认为,只有当他人注意到说服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接受了这些信息的时候,说服才能发生,而注意、理解以及接受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出问题,说服都不能引发态度改变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说服者因素

专家资格、受欢迎程度、可信性、睡眠者效应

信息因素

长度、有效性、恐惧唤醒、呈现方式

被说服者因素

人格特性、心情、卷入程度、自身的免疫情况、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

预先警告、分散注意

从众与服从

从众定义

指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权宜从众(顺从)、不从众

从众的原因

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人际适应

影响从众的因素

群体的一致性

只要群体出现哪怕是稍微的不一致,无论群体规模和不同意见者的权威如何,都会使从众的比例大为下降

群体的规模

2 个人的意见压力明显大于 1 人,3 人的从众压力显著大于 2 人,但 3 人以上再增加人数从众效应显著性便没有多少提高,7,8 人时效果最好

问题及判断标准的明确程度

越难,从众率越高;女性从众率高于男性

个性

被试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程度越低。果断性越强,越倾向于不从众。在中等自我卷入、具体价值取向问题上,认知方式倾向于场独立的被试,从众率明显低于场依存的被试

个人自我卷入水平

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一致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因而从众的比率也越来越小

文化差异

米尔格莱姆用实验证明挪威人的从众性总是高于法国人、美国学生的从众性高于日本学生

反馈的匿名性

匿名会减弱从众现象的出现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定义

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与之相反的情形则称为社会干扰

社会助长原因

他人在场

查荣克认为当他人出现的时候,会使人们的唤醒水平增强,而这种生理唤醒水平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表现。然而,他人的出现对完成简单工作起促进作用,而对完成复杂工作则起损害作用

评价恐惧理论

认为在有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差评,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分心冲突理论

认为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心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唤醒激起增强,从而导致社会促进效果

社会惰化定义

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

由于团体人数众多,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当个人对于群体的贡献无法被识别,群体归属感又不强时,很容易发生社会惰化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二章个性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二章个性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二章个性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656b5bab6633a50faaa43567be466a8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一章能力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一章能力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普通心理学之第十一章能力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fce28b360d157b6a4aebce733ed9d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