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汉字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国文化要略》汉字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国文化要略》汉字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ff100fae777304d47e7e06b74315c18
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略》汉字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成为精神财富。
从一般规律看,文字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复杂到简单。
旧时说法
1. 伏羲所发明的八卦演变而来
2. 神农氏开始的结绳记事起源而来
3. 皇帝史官仓颉创造
仓颉所处社会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早期阶段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象形符号:“奎星圜曲之势”、“龟文鸟迹之象”
图形之美:“博采众美”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万代汉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师”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一个人创造发明一种文字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文字的产生看,它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经历这样的过程。
图形和符号
原始社会各个氏族都把自己的图腾当作本氏族的名称或徽号,往往在常用器物甚至自己身上画出来,以示区别。后来,各氏族联合成部落联盟,器物上就涂画有多种图腾。
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彩陶画有野鹿、野马、大鱼、青蛙等
众多遗址出土的陶器外口沿上,都刻有许多笔画比较简略的符号,可能代表器物的数量或是器物主人及制陶工的标志。
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陵阳河遗址,发现了形似金文的符号
古人所说的仓颉,很可能是一个原始部落,或者这个部落的首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扩大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吸收和整理了其他部落的图形和记事符号,成为当时文化最先进的原始部落之一。
山东寿光、河南开封、河南南乐、陕西西安及白水,现在都有仓颉墓、仓颉庙或仓颉造字台,尽管古迹都是后人根据传说附会出来的,但也可说明仓颉部落的活动范围相当大,影响相当广泛
其中陕西白水史官乡据传是仓颉故里,因此仓颉庙规模最大,庙中《仓圣鸟迹书碑》上刻有28个古怪符号,据传是仓颉最早所创的象形文字。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文”(“商代甲骨文”,一般学术上的“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出土地点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前人们不认识甲骨文,甲骨作药材卖。王懿荣认为是古文字,在篆籀之间,应属于殷商时期,但可惜研究刚开始,就在第二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殉难了。
1910年,罗振玉肯定了小屯村为商代故都——殷墟
后经陆续发掘,共出土甲骨文十余万件,已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个,迄今可认约2,000余个,大都是殷商统治者占卜祭祀时的祝辞。
现代化“中国文字博物馆”因此建立于此
“周原甲骨文”
主要是1977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发现,共有289片带字甲骨,文字已超过2,200个,是全国八处发现周代甲骨文地点最多的。
特点是字形特小,刻法凌乱而粗糙,远不如殷墟甲骨文整齐优美,说明殷商文化虽然传至周原,但还处于原始阶段
“原始甲骨文”
1985年至1986年,西安长安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出土了十多块兽骨,上面刻有单体符号文字,现已认得“人”、“羊”、“三”、“退”、“万”等字。
字体清晰,结构严谨,笔锋有力,已经具有文字特点,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甲骨文,因而也是最早汉字,距今约4,000年左右,正当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金文”(“钟鼎文”):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最多。
商代金文和殷墟甲骨文在形体上非常接近
周代金文却要简化很多,字体也整齐得多
战国末年,字体逐渐接近小篆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秦统一后)→隶书→行书和楷书
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
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石鼓文: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国宝
内容:四言诗,每面鼓上一首,共十首,内容为歌颂国君田猎事迹
形态: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近于小篆,是过渡字体
书法: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
历史
唐代初年在陕西岐山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唐德宗、唐宪宗时曾任宰相)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
五代战乱,全部散失
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司马光之父)寻得九鼓,至皇祐四年(1052年)找到另一鼓。
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
金兵攻占汴京,于天会六年(1128年)运至燕京
元代散失草野,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运至国子监保存北京
1933年国民党政府运往南京,埋于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运回北京
《石鼓年代考》
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时间大约在公园前770年至前325年之间,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研究著作
先秦,《史籀篇》已失传
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汉代,三书合一为《仓颉篇》,此外还有史游《急就篇》,主要给儿童识字用,统称为“小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系统分析汉字的六种结构,称为“六书”
“六书”最早见于《周礼》,但未指明含义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稍后的许慎对“六书”做了详细说明,但次序名称不同,后世采用许慎名称、班固次序
“六书”
1.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令”本发号施令之“令”,“长”本年长、尊长之“长”,表示一县首脑的字没有,借用“令”“长”二字代用
汉字由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昂、包容万物的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密切相关的
汉字的构成
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用字法:转注、假借
象形字
取象于物:物是天地间的客观存在,是人们依存的基本条件
取象于人: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灵,具有利用和改造万物的智慧
取象于器: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汉字基本上以这些客观实体构成
汉字结构体现的精神
1. 写实主义精神
实物演化:人、马、日、月、山、水
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实在事物去象征它的含义
“家”:即屋内有猪,象征私有财产
“國”:“或”即“域”,一个大范围的地域
“保”:本义抚养,引申为保护,一个大人护养一个孩子,关心备至
“牢”:本义牛栏,外边是栏圈,里边是牛
2. 人体本位精神
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由人去感受的,即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成分
人的整体部位:人(亻)、身
人的分体部位:头(页、首)、面、目、鼻(自)、耳、眉、口、手(扌)、足、牙、齿、心、骨、肉(月)
人的动作:言、走
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汉字最初产生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活动。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汉字的形体太繁,学识不易
清末以来,许多学者探索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拉丁字母、数码式符号等
“五四”运动以后,有的学者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钱玄同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两步走,即先采用注音字母,后采用罗马字母。
后来,有人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推动汉字拉丁化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研究和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拼音文字”不可行也不可取
汉字对中国数千年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有了汉字,才能在不同的方言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书面表达形式。
“恢复繁体字”违背汉字发展规律
汉字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的过程。
由简到繁:最初的汉字不够用,采取添加部件和笔画的办法,增加数量
由繁到简:学识不易,需要通过简化手段,提高人们的识记效率
“汉字影响现代化”的舆论站不住脚
汉字是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文字,形、音、义密切相关
汉字的方块结构富于联想,能启发人的想象和创造
汉字能与最新电子技术相结合,形成汉字电脑信息网络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青出于蓝——内训师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课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青出于蓝——内训师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课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c75be6c5338f10d2e523dd2a5835384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路径优化研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路径优化研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d3e0448e4c6c2dbbe2c12b3901539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