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2797a9435d1930c85798278837e22494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1.中国人起源
元谋猿人(云南),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猿人
蓝田猿人(陕西),距今80万年
北京猿人(北京),距今60万年,能使用原始石块,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北京),距今20万年—1万年左右
2.原始观念文化——宗教崇拜
自然崇拜,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自然崇拜是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多神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指任何可以促进生殖力的势力,以及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赞美和向往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3.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
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山东,黄河流域,父系氏族,代表是黑陶
仰韶文化,河南,黄河流域,父系氏族,代表是彩陶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母系氏族,代表是黑陶
旧石器时代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4.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婚姻关系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几个阶段: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神如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隧人氏
父系氏族社会则早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大约青铜时代和铁骑时代),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就生活在这一时期,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进程,“夏文化”大致特征如下
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
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
私有制确立
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5.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文化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伏羲、女娲属于这个集团
1.殷商神本文化
商人从事游耕农业,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徙,史称“不常厥邑”
盘庚最终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随着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崇拜渐次淡泊,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
2.周人的文化维新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政治权利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
确立了礼制。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的准则。其中“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教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礼制文化“创制于西周,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1.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土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民间)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2.百家兴起及学派特征
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孔子)
思想内容
(1)“仁”(2)“礼”(3)“中庸”(4)“教”与“学”
学派特征
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
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
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
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
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
道家文化(老子)
学派特征
“道”是万物之本源
“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
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的韩非子
墨家
创立者:鲁国人墨翟,信徒多为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
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子有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明鬼、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阴阳家(以邹衍为重要代表)
3.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的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宏阔的文化精神
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是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治“”行同伦“”地同域“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唐文宗时《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雅》,成为十二经。
“今文经”,即朝廷搜集当今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今文经“。
“古文经”是指当时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古本儒家经书,这些经书是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从汉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未,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
玄学崛起
东汉王朝崩溃,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大动乱,儒学“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玄学应运而生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自多样化(解放个性)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
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隋唐是道教的兴盛时期,隋唐两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
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这一致思趋向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最初依附于玄学,最终则代替了玄学的地位。佛教更多的关注“人死后如何”
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道、佛二学二教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了意识形态动荡的时期
文化背景
隋朝废除了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
大批中下层士子。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堂堂正正的进入了仕途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唐文化体现出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1、在文化政策上,唐代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比较开明,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化
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创造开放的氛围
广为吸收外来文化
唐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唐代服饰形制开放,显得雍容华丽)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文学
1、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国诗的辉煌巅峰就在唐代。
2、唐代的散文有丰硕成果。韩愈、柳宗元
唐代传奇小说开创了后世短简小说的先河。蒋防的《霍小玉传》为传奇的代表作。
4、唐代的词与变文开创了文学体裁的新样式。
书法
书法至唐,达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中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直到今天,仍是人们学习的主要范本)
艺术
唐朝是绘画的极盛时期(“画圣”吴道子画的“禽兽、台殿、草木”无不“冠绝于世”)
理学建构
宋文化是以宋理学为奠基石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
两宋(北宋、南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
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推究事物之理。致知就是对事物深刻的认知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士大夫文化-雅(两宋的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乃至上大夫们饮茶、收藏、服饰都体现出优雅、细密的风格)
市民文化之勃兴
市民文化-俗(“市井”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两宋市民阶层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盛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
勾栏瓦舍
教育和科技成就
教育:宋代重视发展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科技: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在北宋和南宋帝国统治的300多年间,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还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国
双重文化效应
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契丹、党项、羌、女真族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北方游牧民族在在政治上是征服者,文化上是被征服者
元杂剧及其意义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的支离破碎,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与盛行勾栏间单的杂剧产生了联系,投身戏剧创作。
谴责黑暗,倾吐内心不平,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回族诞生在元朝
外来宗教大规模涌入
中外科技相互交流(郭守敬《授时历》)
中国文化向西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大兴文字狱
崇正宗灭异端(中国文化遭到秦始皇焚书以来的又一次巨大浩劫)
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明清之际的三大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在图书典籍方面
《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
《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崇祯历书》、《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潘季驯:《河防一览》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方以智:《物理小说》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它使中国人知道了世界有 五大洲
明未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他西学东渐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及其中断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梅文鼎、王锡阐以及康熙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外来的科技知识。
清初百年禁教:1706-1805年中国政府对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禁令持续了100多年。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数字教育平台开发项目策划》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数字教育平台开发项目策划》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6437326e3e07ecf1e5e178ba84d0100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学习的意义与快乐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学习的意义与快乐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41041065011de1948bf2b2f59b2760c